蔡琰,字文姬,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蔡邕的女儿,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文姬自幼便在家庭的艺术环境中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从小就有着过人的音乐和文学天赋。但是蔡文姬一生的命运十分悲惨,幼年时父亲蔡邕为王允所诬,死于狱中,她成年后初嫁河东卫仲道,但夫亡无子,只能回母家居住。汉末时天下大乱,约在兴平二年,她又在战乱中为董卓部将俘虏,被逼为南匈奴左贤王之妻,留居匈奴12年间,生二子,后曹操又派遣使者将其赎回,再嫁陈留董氏。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人之胡笳音调创作的琴歌作品。全曲共18个段落,结构宏大、气势如虹、感情真挚、完整统一。唐代诗人李颀在其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写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之句,生动地描绘了这首琴歌作品感人的艺术魅力。据古琴家查阜西统计,琴曲《胡笳十八拍》共流传有39种不同的版本,其中只有明万历三十九年孙丕显《琴适》的传谱是配词的。
《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前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以后各拍的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的悲愤感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
《胡笳十八拍》的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第十二拍,是唯一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此拍抒写民族的交欢,作者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上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www.xing528.com)
《胡笳十八拍》的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第二部分,仍以抒发悲痛的情绪为主,主要表现作者对稚子的思念。全曲在第十八拍的激情中结束全曲。
值得注意的是,该作品中大量采用“叠”的手法。首先,在全曲每一句几乎采用同音相叠的技法完成结尾,加强了伤感情怀的表现;其次,乐曲从第一到第九拍,十二、十三拍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尾,是典型的合尾手法,体现出中国音乐以统一为基础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