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礼乐作为一种制度在诸侯宫室中应用,便相应培养、造就出大批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他们也按周礼分成若干等级,地位最高的音乐家的名字前常常冠以“师”字,且往往是双目失明的盲人,这些人有极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史籍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涓、师曹、师襄、师乙等人。
▲师旷塑像
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字子野,音乐知识非常丰富,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的名字来称呼音感特别敏锐的人。《淮南子·汜论训》就这么描述:“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书》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还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师涓,卫国著名音乐家,活动于卫灵公在位期间,以善弹琴著称,不仅听觉敏锐,而且音乐记忆力超群。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有人说他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是孔子的老师之一。《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称孔子曾跟他学琴,他循循善诱,使孔子学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直至“得其人”,更至“得其类”。
郑国的师文,有弹琴“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的体会,这也成为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信条之一。
师曹也是宫廷著名乐师,《史记·卫康叔世家》载:“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于公,公亦笞曹三百。”《史记》说师曹“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关于师乙,刘师培《文说》云:“师乙论音,累如贯珠。”(www.xing528.com)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周代的音乐逐渐繁荣起来,乐器形制的完善使演奏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声乐技术也有了极大发展,并促进了演唱理论的发展。周王室衰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囿于宫墙内的雅乐开始向民间渗透,许多音乐家不再依附宫室,可以自由活动,也不再需要冠以“师”的头衔,开始有名有姓,见于经传。出现善于鸣琴的乐伶琴,即古琴,或称七弦琴,是文人或宫廷乐师演奏的重要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琴人,如伯牙。《列子·汤问》记载了伯牙与钟子期以琴会友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
▲七弦琴
伯牙的成就得益于他的老师成连的独特教学方法。成连,春秋时名琴师,《琴史》载:“伯牙,古之善琴者也。见称于春秋之后,杂见于诸家之书。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我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云。”伯牙在成连的指导下,琴艺大进,作《水仙操》等琴曲,流传于世。
钟仪,春秋时楚人,《左传》记载他“操南音”,可见,钟仪当时弹奏的乐曲,已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说明在当时古琴已出现不同的风格与流派。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此事在《左传·成公九年》中有相关记载。
雍门周,战国时齐国琴家,名周,居住在齐国的首都西门,当时称“雍门”,故以此为号,亦称雍门子或雍门子周。《说苑·善说》称他将讽刺考意寓于琴曲之中,“尝于孟尝君,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国亡邑之人也。’”他引琴而鼓之,孟尝君闻琴而坠泪。
以上这些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促使周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等。有些琴曲保留在明清琴曲集之中,虽然已无法证明就是周代的琴曲,但这些琴曲保留了周代琴曲的一些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