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响曲的发展与欧洲听众的喜爱

交响曲的发展与欧洲听众的喜爱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序曲。这一后,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洛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的主要器乐体裁。这种音响效果演奏的交响曲,征服和吸引了欧洲广大听众。柏林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是强调交响曲中的感情表达,其音乐作品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具体来说,古典交响曲为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第二乐章为抒情慢板、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交响曲的发展与欧洲听众的喜爱

“交响曲”一词来自希腊语,原为“声音齐响”之意。在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一词被用来命名一种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形式的音乐体裁。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往往有相对的独立性,通常是采用快—慢—快结构谱写的管弦乐曲。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一些音乐家将这些序曲直接应用到音乐会的演出,有的音乐家还按序曲的结构形式改编及创作管弦乐套曲用于演出,并将这些套曲称为交响曲。这一后,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洛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的主要器乐体裁。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法国等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管弦乐队。交响曲创作和演出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这三个地区的音乐家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他们对交响曲的发展和最终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曼海姆乐派

在早期探索交响曲创作中,以捷克音乐家斯塔米茨(1717—1757)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斯塔米茨首次在初期意大利交响曲的三乐章套曲结构中增加了一个快板终曲乐章,形成了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四乐章结构,并在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快板中增加了一个抒情性的第二主题,用来与活跃、积极的动力性第一主题进行对比,从而基本上建立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为后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斯塔米茨领导的曼海姆管弦乐队规模不断扩大,在1756年,达到56人的编制,他们出色的演奏享誉整个欧洲。在演出中,他们能演奏出从极弱到极强的各层次的力度表情,尤以大幅度渐强及突发强音的演奏著称。当时有一位音乐评论家称赞曼海姆管弦乐队道:“他们的强音好像是雷鸣,他们的渐强好像是瀑布,他们的渐弱好像是小溪潺潺流向远处,他们的弱音好像春天的微风。”这种音响效果演奏的交响曲,征服和吸引了欧洲广大听众。

2.柏林乐派

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北部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他的主要作品形式是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及室内乐、交响曲。

柏林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是强调交响曲中的感情表达,其音乐作品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www.xing528.com)

交响乐演奏现场

3.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当时音乐生活十分活跃的维也纳地区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音乐家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创作了108首交响曲。海顿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探索,通过一系列作品的成功实践,最终确立起古典交响曲的典型结构形式。具体来说,古典交响曲为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音乐充满活力和信心,由两个对立的主题对比展开。第二乐章为抒情慢板、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音乐体现矛盾冲突之后的休整。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采用明快的舞曲风格的回旋曲式,音乐体现内容或矛盾的结果。

▲贝多芬塑像

莫扎特共创作了41首交响曲。他后期的优秀交响曲作品,在奏鸣曲的两个主题的对比、和声、调性的新颖安排、强烈的戏剧性及情感揭示的深度等方面都超过了海顿。

贝多芬创作有9首交响曲。他的作品比海顿和莫扎特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贝多芬作品的产生,往往要经过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他创作构思一部作品时,从捕捉到一个乐思到形成理想的成熟作品,需要反复推敲、修改、提升,因此时间很长。但贝多芬的作品同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相比,内涵更深刻,结构更复杂,布局更具哲理性,表现更为宏大震撼,整个作品更富创造精神。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达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巅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