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器乐以钢琴音乐为最重要。他的钢琴音乐作品比起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在内容、体裁和风格上都要丰富得多。巴赫在他创作钢琴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各方面的经验来丰富钢琴音乐曲内容、体裁和风格。他从风琴音乐中吸取了它的即兴性和悲壮气概,又把来源于风琴音乐的复调形式在钢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他吸取了法国钢琴家的经验,创作了舞曲组成的组曲。他还受到意大利小提琴音乐风格和多·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变奏曲和《c小调幻想曲》中最为显著。在巴赫的有些作品中,还可以看到琉特琴音乐对他的影响。
巴赫的钢琴音乐,体裁形式非常多样,但根据写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舞曲、前奏曲、赋格、即兴曲和协奏曲。
巴赫的舞曲源自日常生活和历史传统,他一方面保持原来各种舞曲的特点,同时加了自己特有的处理。例如他常常在舞曲中采用模仿手法使之“复调化”。
巴赫不单纯靠舞曲本身的特点来形成对比,而且靠突出其主题、情绪和织体之间的区别。例如《法国组曲》第6首中《库兰特》和《萨拉班德》之间的对比,与其说是不同的舞曲之间的对比,不如说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乐章之间的对比。前者是进行整齐划一、没有什么个性的快乐章,后者则是歌唱着内心深处的感情的慢乐章。
在巴赫的钢琴音乐中,舞曲相当多,但毕竟不占主要地位。《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等都是舞曲组成的套曲,但其中都包含有非舞曲性质的曲子,如咏叹调、前奏曲、托卡塔等。巴赫的组曲对后来奏鸣曲的大发展起着一定的准备作用。
在创作前奏曲方面,巴赫继承了声乐曲的器乐前奏的历史传统。前奏曲在巴赫的套曲中起着引子或“前言”的作用,但也有其独立的意义。巴赫的前奏曲有很多的创作方法,有时即兴演奏的因素较强,有时用模仿手法,很像赋格,有时很像舞曲,有些则是以一种音型为基础而展开的整齐划一的曲调。
巴赫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赋格通常和前奏曲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补充作用。前奏曲的形式自由、流动;赋格的形式则非常严密。这样严密的结构在旧式的复调音乐中是不可想象的。赋格在严密的结构中,体现各种不同的内容:或表现快乐的情绪,或表现悲壮的情绪。赋格的主题决定着它的主要性质。一般讲,巴赫的赋格的主题都有深刻的表情。
赋格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赋格的风格,如《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中的《c小调赋格》的主题,简短而精炼,决定了整个赋格的线条复调音乐的风格,接近无伴奏合唱的古老传统;而同卷中的《D大调赋格》,主题是进行曲式的,它决定了整个赋格的和声的风格,接近法国式序曲。
巴赫的赋格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巴赫的赋格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巴赫的整个曲集标志着大调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除《平均律钢琴曲集》外,巴赫还有其他赋格作品,如小赋格、带幻想曲或托卡塔的赋格等。也有些赋格是收入其他曲集中的,例如《赋格的艺术》。《赋格的艺术》中的赋格,侧重在创造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占主要的地位。
在巴赫的钢琴音乐中也有侧重于创作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拘形式结构的作品。这类作品有着即兴创作的特征:旋律、节奏、和声、织体都比较丰富多彩,感情鲜明而充沛。《半音阶幻想曲》就是最好的例子。
钢琴协奏曲是巴赫所创造的新的体裁,它的创作过程是,最初把别人的(主要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钢琴协奏曲;后来自己先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然后把它改编成钢琴协奏曲;最后直接创作出钢琴协奏曲。
巴赫把小提琴协奏曲改写为钢琴协奏曲时,把小提琴演奏的部分交给右手来弹,左手弹的主要是低音弦乐器的部分,中声部填入一些和声,而在乐队合奏的伴奏部分,基本上不加改动。另外巴赫还会注意钢琴弹数字低音,补充和声效果。巴赫在《意大利协奏曲》中想发展新的、主调音乐的风格,他认为乐队部分和弹数字低音的钢琴部分都不必要了,旋律和伴奏完全可以用两层键盘的钢琴弹奏出来。(www.xing528.com)
变奏是17世纪以来发展音乐素材的主要技法之一,巴赫在他的组曲中常常采用这种技法。在《帕萨卡里雅》和《恰空》中,巴赫发展了变奏的形式。在《戈尔德柏格变奏曲》中,变奏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巴赫在创作《戈尔德伯格变奏曲》时,以一首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作为主题,进行了非常自由的变奏。变奏的手法非常多样,有些近似17世纪的圣咏改编曲,有些近似舞曲,有些近似法国式序曲……最后一个变奏是由几个不同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的。
巴赫很少创作法国弗·库普兰式的钢琴标题小品的套曲,但他的《送兄远行随想曲》则显然受到库那乌的《圣经奏鸣曲》的影响,它不是由个别小曲组成的,而是由一个统一的标题贯穿起来的套曲。
巴赫的风琴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钢琴作品。从它的风格上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宏伟壮丽、豪放粗犷的风格;另一种是内在的、抒情的风格。代表前一种风格的是赋格,代表后者的是圣咏前奏曲。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
巴赫继承了风琴赋格的古老传统,经过长期的、不断的艺术实践,才使赋格的形式更加完美起来。早期写的两首赋格(c小调),还很像16世纪单一主题的康佐涅,只有主要乐思的呈示而没有发展。而在《a小调赋格》里,也只是几个不同的乐思机械的结合。《g小调赋格》代表着成熟了的巴赫的风琴赋格。
巴赫非常喜爱新教圣咏曲调,他从这些大部分来自民间的朴实的音乐语言中,看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他曾为大量的圣咏配置和声,有时也根据圣咏做即兴式的变奏,但最重要的是他根据圣咏所写的前奏曲,这已经不是圣咏的改编或加工,而是以圣咏作为出发点,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了。
巴赫自己是小提琴家,他对小提琴音乐的风格进行了发展,他一方面发展了小提琴的旋律性的风格,另一方面发展了它的多声部的风格。
在留存下来的巴赫六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中,有三首实际上是组曲,其中包含各种不同的舞曲,另外三首都包含赋格。这在当时的提琴独奏曲中是很少见的。巴赫还在其他的带钢琴伴奏的发展了室内乐的风格。这里小提琴的部分不像在独奏奏鸣曲中那样复杂,而在慢乐章中,小提琴充分发挥了它的歌唱性、奏出气息宽阔的、表情丰富的旋律。
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没有被全部保留下来,现存的只有少数,如a小调、E大调和d小调协奏曲、列为《布兰登堡协奏曲》之一的《G大调协奏曲》、两个小提琴重奏的《c小调协奏曲》。在这些协奏曲中,可以看到巴赫从意大利诸大师那里学到的新风格,这已是完全和宗教音乐传统无关的音乐,复调音乐已让位给主调音乐了。特别在这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主题一出来就非常鲜明,由乐队全体奏出;在这个主题之外,后来在小提琴独奏部分还出现了像第二主题的旋律;在乐章的中部又发展了第一主题中的舞曲的因素。这样从多方面表达一种健康、乐观的情绪的作品,在当时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是不可多得的。
巴赫写的大提琴组曲和奏鸣曲、长笛奏鸣曲,在风格上都接近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在当时大提琴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作为独奏乐器,历史尚短,巴赫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它们在室内乐中的地位。
在巴赫的作品中,独立的管弦乐曲不多,但这并不降低它们在交响乐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对古典交响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协奏曲中,巴赫使每一乐章的特性更加鲜明了。一般每首协奏曲包含三个乐章,《布兰登堡协奏曲》是例外,它在三个乐章之外加了小步舞和波罗奈兹舞。
在乐器的配置和运用上,巴赫显示了很大的灵活性,《布兰登堡协奏曲》的每首乐曲都是各有特点的。例如第一、二、五协奏曲属于大协奏曲之类,因为和全奏相对立的不是单一的独奏乐器,而是一小组乐器。第四协奏曲则是由弦乐队和两支长笛伴奏的小提琴独奏的协奏曲。至于第三、第六,则是为弦乐队写的,没有划分出协奏乐器的小组。很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协奏曲都是用大调写的,也没有悲哀的音调。当时这些曲子都是娱乐性的音乐,所以以写明朗、欢乐的情绪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