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流行歌曲起步不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流行歌曲的发展基本中断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以抒情歌曲为内在先导,以邓丽君的歌曲为外力推动,流行歌曲才悄悄回到中国音乐生活中来。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并逐步在各个领域推行。反映到歌曲创作领域,即是抒情歌曲的盛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歌坛的“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独唱也取代了齐唱,成了人们最喜欢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音乐语言也渐渐向人们的心灵贴近。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歌曲》杂志编辑部评选的“群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反映了群众在歌曲审美追求上的巨大变迁。这一时期的“流行歌曲”主要有:《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王凯传词、王酩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秦志钰等词,吕远、唐珂曲)、《太阳岛上》(秀田、邢籁、王立平词,王立平曲)、《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王凯传词、施光南曲)、《红杉树》(史俊、茅晓峰词,沈传薪曲)、《脚印》(刁斗词、谷建芬曲)、《太湖美》(任红举词、龙飞曲)、《美丽的心灵》(陈雪帆词、金凤浩曲)、《再见吧妈妈》(陈克正词、张乃诚曲)等等。这十五首“抒情歌曲”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它们继承了开创于20世纪30年代的抒情群众歌曲,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抒情民歌的群众歌曲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这里面尤以张丕基在《三峡传说》电视风光片中写作的《乡恋》最为引人注目,这是一首吸收了探戈舞曲节奏的歌曲,由李谷一用“气声”演唱,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成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之后,由苏小明演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的《军港之夜》也崭露头角。后来还产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汤昭智词、施光南曲)、《金梭和银梭》(李幼荣词、金风浩曲)、《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徐银华词、徐景新曲)、《牧羊曲》(王立平词曲)等优秀作品。这类作品奠定的“艺术化的流行歌曲”风格,成为新时期内地流行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俗音乐,而是处于群众抒情歌曲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但是像《请到天涯海角来》(郑南词、徐东蔚曲)、《我多想唱》(徐楠、尚纪元词,谷建芬曲)、《妈妈的吻》(付玲词、谷建芬曲)等作品则接近了现代流行歌曲的风格。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报》主办的新星音乐会,“歌星”邀请专场。以李谷一、郑绪岚、沈小岑、成方圆、朱明瑛、苏小明、程琳、谢莉斯、王洁实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唱形成了抒情歌曲、通俗民歌或艺术性流行歌曲唱法的新风格。
这一时期台湾歌曲的大量输入,成为最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为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再生的重要推动力和模仿参照系。其一,是邓丽君歌曲产生的巨大冲击波,邓丽君以其成熟完整的风格对大陆流行歌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陆第一代女歌手和词曲作者都是从邓丽君歌曲盒带中的演唱和配器受到启发,邓丽君的唱法和乐队配器成为大陆流行歌曲歌手和创作者模仿学习的样本。与邓丽君同时进入大陆流行歌曲市场的还有凤飞飞、徐小凤、蔡琴、齐豫、罗文、张帝以及稍后的刘文正、奚秀兰等。其二,一批通俗歌谣体的台湾校园歌曲走红大陆,如《橄榄树》《踏浪》《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蜗牛与黄鹂鸟》等。其三,1982—1983年,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剪梅》等影视剧插曲唱遍千家万户。其四,1984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曲作家侯穗健来到大陆,不仅唱红了《龙的传人》,而且带来了由苏芮演唱的《搭错车》插曲,尤以程琳演唱的《酒干倘卖无》流传甚广。其五,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反响强烈,广为传唱;奚秀兰的民歌也带给人以新鲜感。这一年,海峡两岸及香港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此后,随着流行歌曲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赞成者、喜爱者与反对者皆有。(www.xing528.com)
鉴于“流行音乐”名称容易引起人们关于20世纪30年代音乐的联想,理论界中一些人倾向于采用流行音乐人在1984—1985年间提出“通俗音乐”的称谓,以代替“流行音乐”一词。同时,所指称的对象也扩大到包容传统创作手法而广泛流传的歌曲作品。
这一时期,在音乐创作上,1984—1985年走红的作品《小草》《妈妈的吻》《重整河山待后生》和《济公活佛》等作品已经具备了很显著的流行歌曲风格。青年歌手常宽于1985年10月参加了东京第十六届世界音乐节,以自己作曲的《奔向爱的怀抱》获得总指挥奖,开中国歌手赴海外参赛之先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曲家谷建芬的创作,民谣体、朗诵体、慢歌、快歌等各种风格的作品她都能写,各个时期都能拿出上乘之作,显示出深厚的音乐才华和功底。同时期,苏越、金风浩的创作成就也比较醒目。
这一时期,大陆流行歌曲在表演上比较拘谨单一,唱法上也以模仿台湾校园歌曲为主;流行歌曲的乐队形态基本形成,电子琴、电吉他、架子鼓成为标志性乐器,特别是电影《潜海姑娘》中王立平创作的优美主题曲,使得夏威夷吉他成为当时的热门乐器,同时出现了大范围的歌手跨单位、跨地区的“走穴”现象。流行歌曲的传播载体由塑料薄膜唱片转向立体声录音盒带和卡式录音机,尤其是录音盒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流行歌曲的广泛迅速传播,“扒带子”(即将流行歌曲旋律与配器进行记谱)成为当时音乐人初期创作的重要途径,体育馆式的大型演唱会成为推出歌手和作品的重要场所,全国音像业在1984年初取得了令人吃惊的发展,各地音像公司纷纷成立,不下数百家。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创作、编辑、录音、出版、表演人才纷纷聚集。在北方,以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为基地,聚集有徐沛东、温中甲、李黎夫、郭峰、苏越、陈哲等作曲家和常宽等歌手,郭峰于1985年已创作了《我多想》,成为最早成功的流行歌曲作曲家之一;广东聚集了解承强、毕晓世、李海鹰、张全复、陈小奇以及歌手蔡妙甜、刘欣茹、李华勇等。1985年,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出版了《南腔北调大汇唱》及《民歌大汇唱》,流行歌曲形式至此已成为具有控制市场实力的主体音乐文化。与此同时,朱逢博在上海、李谷一在北京分别组织了轻音乐团,谷建芬则组建了“声乐培训中心”,东方歌舞团也多方组织流行音乐歌手,这些团体都成为歌星升起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