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指导行动→为提高流程与人的契合程度,流程应该是当事人意识的集中体现→广泛讨论,提取大多数人毫无争议的部分进行固化,最终形成流程→提高流程与人的契合度。
当流程本身没有明显错误的时候,那么关联人员是否能对既定的流程达成共识,将成为流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显然的,为使更多的人员针对既定流程达成共识,那么流程更应该是自底向上的。把那些可以成为共识的部分固化,形成流程,而抛弃那些争议比较大的部分。这可以同时提高流程与人或事业的契合度。
关于如何促成一个公司发生改变,在调查了很多公司后,《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表达了一些很有趣的观点可供参照。比如:
你不可能使一个拥有50000多名员工的公司去拥护一个全新的激进策略。
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这种跨越的公司,往往开始的时候并不公开宣布他们的伟大目标,人们会逐渐领悟到他们采取的行动的伟大意义。
无论最终结果多么富有戏剧性,从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的转变从来不会突然降临。这里没有雄伟的规划,没有一了百了的创新,没有一个幸运的突变,更没有奇迹的瞬间。
可坚持到底的转变总是遵循一个能够预测的模式—从积累到突破。
而谈到无法实现这种跨越的公司时,作者又说:(www.xing528.com)
他们不仅不通过飞轮逐圈旋转来积累动量,反而设法略过积累阶段直接跳跃到突破阶段。然后当他们面对令人失望的结果时,他们又摇摆不定翻来覆去地改变飞轮转动的方向。
作者想表现的观点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成功的变革通常是一个由内向外的渐变的过程。而试图由外向内进行突变和飞跃,则大多失败。这个观点符合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可以说是客观真理。与此相对应,实施任何流程改善就应该循着下面的过程来逐渐调整,逐步推进:
发现自己的问题,达成共识,流程改善→确认是否获得收益→如果每次总能有所收益,那么证明路线是对的,可以进一步实施。
而强制由外向内,推行预想中完美流程,无疑是与上面的逻辑相对立,虽然不能说一定失败,但很容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
流程改善中的偶然与必然
现实中的流程改善有许多是由外向内,其结局往往是流程变成一种形式,而达不成原本设想的目标。这种形式化结局好像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比如,项目压力大,人员不感兴趣等,但事实上其中却隐含着必然逻辑。
一旦由外向内推进流程改进,那必然导致目标的事实分裂:一是推进项目;一是达成项目改进的外在目标(获取CMMI等级等)。而一旦时间和资源不不足以使这两个目标互相重叠,由于项目目标有着更高的权重,那么由外向内的流程改善必然会形式化,尤其是当流程改善自身牵连其他利益的时候。
对此,《人件》的作者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CMM的自相矛盾之处是:过程改进是好的,但是过程改进程序不是,或者说至少它们不经常是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