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美软件开发:流程价值与组织力

完美软件开发:流程价值与组织力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典型的金字塔型组织中,一个人可能希望对其余所有人的行为施加影响。这种施加影响的过程事实上是个人意志进行扩散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流程要想有价值,那么在“内耗系数”和“组织力”上的正收益要大于在“个人工作意愿”上的可能损失。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1)引发问题的根源→目的因。流程大多时候只对形式因起作用,除非引发问题的根源是遗忘或者混乱。

完美软件开发:流程价值与组织力

如果对各种影响项目的共通因素进行归纳和分解,再把对应方法按照合理的时序进行规则化,那么得到的就是流程。也就是说,流程是时间轴上一系列动作和角色的定义,其根源是曾经发生的历史,其目的是固化组织意志,并重用各种项目中共通的经验(同样错误不犯两次等),其特征是一旦确立必然要求强制执行—不强制执行的流程无限等价于不存在。

固化组织意志这一点很不好理解,我们来看一个极端的情形。

在典型的金字塔型组织中,一个人可能希望对其余所有人的行为施加影响。这种施加影响的过程事实上是个人意志进行扩散的过程。

当想把一个人的意志扩散到100个人身上的时候,则需要把这个人的意志首先文档化,接下来通过审议,上升为组织意志,接下来在其余100人身上执行。这种文档化生成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流程。

假使说上述对流程的定义成立,那么显然其成立的前提是经验在时空上均匀分布,即过去以及此时的经验(或判断)必须对未来的事情具有同样的价值。

流程的缺点也与此有关。

●第一是一旦外部变化大到一定程度(变化大可以分解为数量大和频度大),不足以用现有经验进行处理时,那流程会表现为一种保守的力量,与改进的力量相冲突。也就是说,流程并不促成变化,并可能成为变化的对立面。

●第二是由于是强制执行,那么流程各个环节的权重必然是平均的。因此流程并不考虑,也无法考虑“选择和集中”这样的行为。在极端的情形下,即使有些步骤在特定时间

点毫无意义,那从流程的角度看也是必须执行的。

当我们用“个人工程素养”、“个人工作意愿”、“组织力”、“内耗系数”这4个维度去考察流程时,基于流程自身的特质,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的结论。

●合适的流程能够对“内耗系数”与“组织力”施加正面影响。

●不管什么样的流程对“个人工程素养”几乎都没有影响。

●流程对“个人工作意愿”有负面的影响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前两点,大多时候争议不多。

软件自身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所以多人协作事实上是思维进行对接的过程,在一过程中,当用流程理清项目运作中各个环节的因果后,可以避免遗忘、信息流动混乱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浪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因此内耗系数会有所改善。

请注意,软件规模增大的时候,小组成员数大多也会随之增加,而成员数增加则一定会导致沟通路径的增加,如图3-1所示,人员从两个变为n个的时候,沟通路径将变为n×(n-1)/2。

—《软件估算—“黑匣子”揭秘》

978-7-111-42626-4-Chapter03-1.jpg

图3-1 沟通的可能路径

当用流程规范化了重用代码这类行为的规则时,“组织力”也将得到持续增强。但不管怎么定义流程,流程都对“工程素养”影响甚微。

对于流程将对个人工作意愿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很多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这里之所以认为流程很可能会对工作意愿造成负面影响是因为人自身的一个本质特征。

何新先生认为:

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中的气体分子总是趋向于更变化多端。整个人类等任何一个生物整体都看成是近似的封闭系统(人等宏观体在时间上所表现的不变性可以等价于热气体分子运动的系统封闭性),可以把人近似为其中的一个热气体分子,所以人总是追求自由,平等和优越感。(www.xing528.com)

这一观点在管理以及流程上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人的反流程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一种偶然特性。

管理和流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约束,而人的天性是反约束的,因此也是反管理和反流程的。我们很难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但这一结论至少与我们日常的观察相符。

人的这种反管理反流程天性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约束(流程)一旦超过某一尺度,逆反将趋于严重,“个人工作意愿”也将一路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流程要想有价值,那么在“内耗系数”和“组织力”上的正收益要大于在“个人工作意愿”上的可能损失。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事物生成和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因。

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用途是目的因。

百度百科

先不论亚里士多德创立四因说的本来目的,现实中四因说却可以帮助我们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我们用四因说来考察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一切问题都根源于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考察。

1)引发问题的根源→目的因。

2)问题持续存在的动力→动力因。

3)问题的表现形式→形式因。

4)问题得以存在的素材→质料因。

只要能让上述4个方式中的任何一个彻底消失,问题自身必会消失。

流程大多时候只对形式因起作用,除非引发问题的根源是遗忘或者混乱。

比如说,一个软件项目质量不好这一问题,基于上述方法可以分解为:

问题的根源:代码可维护性极差,改了之后,无法控制影响范围,与此同时软件仍然有一批客户,开发者不愿轻易放弃。

问题持续存在的动力:对代码的可维护性进行优化的话,容易触发质量风险,没人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所以只能修修补补。

问题的表现形式:bug率太高。

问题得以存在的素材:软件自身以及某些可能需要添加的新特性。

显然从解决上述问题的角度看,流程只能贡献于对形式因的监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