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地讲,任何一个团队都像一辆行走中的车。对这辆车而言,为了快速达到目的,以下3件事情最重要。
●要走对方向。
●要跑得足够快。
●不能散架或翻车。
为达成这3个方向上的目标,有两类核心管理工作要做:一为管人,一为管事。而管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管人服务。
当组织中的人员达到自为(共识较多)的状态时,管理的大部分意义和功用将会消亡,因此:
●从方向性上来看,管理的完美状态一定要体现为管理自身的工作强度可以持续降低。从反面来讲就是,如果组织中需要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那并非证明管理越来越有效,而是佐证了管理正在逐步走向失败。管理工作越来越少意味着行走中的那辆车,既不依赖于推力也不依赖于拉力(激励、批评等),而是靠着自身的动力在行走。
●从个人的角度看,组织中的个人要越来越倾向于自我管理。在意识层面上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同时积极思考应对各种变化(工作意愿提升);在实施层面上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恰当地分解,跟踪和总结。
●从管人的角度看,要保证开放轻松的氛围,尊重所有人的意见;要保证投入产出的公平和公正。这里的公平公正是指:对于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坐标系的四个象限来进行划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分别是能力是否能胜任既定的工作范畴;精神及价值取向是否与团队整体的价值取向相吻合,如图2-5所示。公平公正意味着,第一象限的人必须受到奖励,第四象限的人的方向性必须受到鼓励,第二象限的人,其方向性需要受到批评,第三象限的人应该受到惩罚,甚至淘汰。这是杰克.韦尔奇在《赢》中表达的观点,对项目管理也有很强的参照意义。这时一定不能拖泥带水,不能“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www.xing528.com)
图2-5 公平的一种定义
“逻辑链1:意愿之价值”和“逻辑链5:制度环境之量化管理”则提醒我们在软件项目中做到公平公正是何等的困难。一方面贡献值受意愿影响巨大,另一方面却没办法精确度量意愿。
●从管事的角度看,组织规模尽可能维持在10人左右,使组织尽可能扁平的同时确保有一个人处在塔尖上。要确保权利和责任之比尽可能为常数。要确保恰当的人在做恰当的事情,与此同时在任务分解和分配上达到正交且没有因果上的矛盾。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翁把一个铜钱放在油葫芦嘴上后,通过铜钱中间的小孔向油葫芦里倒油时,油竟然一点也没沾到铜钱上。这很让人惊奇,但卖油翁对此的表示是:无他,惟手熟尔。
项目管理需要思考,但也需要当事人的经验,要熟记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对应的数据(比如,多大规模的程序,大概产出多少页的需求文档和多少设计文档等),要清楚团队成员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技术能力。这些东西难度并不高,需要的是用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