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熊猫:中国国宝的生存困境

大熊猫:中国国宝的生存困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熊猫在中国被誉为国宝。这是因为专家们对于大熊猫的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它属于熊,有人认为它属于猫。小熊猫属于浣熊科,大熊猫因为自身结构和在进化中地位的特殊性,独立成科,为猫熊科。大熊猫本来是食肉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习性逐步发生变化,到今天,成为专以竹子为食物的特殊动物。目前,食物短缺仍不时威胁着大熊猫。在野外经常出现病死个体,严重危害着大熊猫种群的壮大。

大熊猫:中国国宝的生存困境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人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巨大的挑战能力,改造自然为我服务,成为人类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思维。

进入19世纪后,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到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所需的时间分别缩短为约120年、30年、15年、10年!

急剧增长的人口,依赖于土地和牧场的大幅度增加。世界耕地在19世纪初仅有4.5亿公顷,而到20世纪末已达15亿公顷左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0%,同时牧场面积约有30亿公顷。这样,耕地和牧场面积总和占陆地面积达30%。耕地和牧场的迅速增加,意味着森林的严重破坏和面积的减少。据估计,世界仅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就减少1130公顷,而造林面积只有毁林面积的1/10。森林消失,也就意味着大量野生动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熊猫的家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大熊猫在中国被誉为国宝。长期以来大熊猫一直藏在我国的川、甘、陕三省交界处的深山之中,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四川省宝兴县发现了大熊猫,他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从而使人类首次结识了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物种。

阿尔曼·大卫(1826~1900)是法国苦修会的神父,自幼酷爱自然,喜欢动物,经常捕捉各种昆虫,制成标本。大卫1850年成为神父,10年后被教会派遣来中国传播天主教。19世纪的中国,备受列强的欺凌,英、法等国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强行与中国通商,教会也趁此机会行动,派遣人员来中国传教。许多传教士由于有广泛的科学爱好博物学基础,往往受国内一些科研机构的委托,同时对中国进行一系列资源调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调查了解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大卫在来中国之前,就接受了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交给他的一项任务,采集中国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标本。

1862~1874年,大卫在中国住了12年,其间他将调查到的大量植物制成标本寄回法国。在动物资源方面,大卫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还有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

1867年,大卫在短暂的回国后第二次来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他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1869年3月11日,大卫在当地一户人家中见到了一张被称为“白熊” 的奇特动物毛皮,他兴奋不已。他从未想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漂亮的动物皮毛,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张动物皮的重要价值。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大卫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上山搜捕。过些日子后,猎手们终于给大卫带来了1只“白熊”和6只活生生的猴子。看到这只毛茸茸、憨态可掬的、黑白相间的“白熊”,大卫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他决定将这只可爱的动物带回法国。可是,要从这偏僻的大山将一只野生动物带到遥远的法国,在那时的条件下几乎是梦想。这只倒霉的大熊猫还没运到成都就死去了,大卫只好将它的皮做成标本,连同描述报告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并在该博物馆的公告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经过充分研究后认为,这种新的动物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便正式将它命名为“大猫熊”,并按照惯例,在拉丁文中将发现者大卫的名字写于其中。

科学界对于大熊猫的身世,曾经长时间存在争论。这从它名字的变化也能看到,至今在台湾,它还被称为“大猫熊”。这是因为专家们对于大熊猫的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它属于熊,有人认为它属于猫。对于人们习惯上的两种不同读法,有一种解释是来自“误读”。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过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都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其实,大熊猫的学名就是“猫熊”,它与小熊猫(学名是“小猫熊”)也并非近亲。小熊猫属于浣熊科,大熊猫因为自身结构和在进化中地位的特殊性,独立成科,为猫熊科。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现代大熊猫祖先的化石于20世纪50年代在广西柳城的巨猿洞里被发现,距今约100多万年。从牙齿情况分析,这种古老的大熊猫和现代的大熊猫并没有多大区别。大熊猫本来是食肉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习性逐步发生变化,到今天,成为专以竹子为食物的特殊动物。偶尔它也能够捕食小动物,这时你才能够从它的身上看到其远古祖先凶猛的影子。(www.xing528.com)

由于大熊猫食物的极度单调狭窄,生活范围只限制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有竹林的地方,尽管一直受到国家的保护,但仍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

首先是食物问题。1974~1976年,在甘肃汶县和四川平武、南坪等地,由于大片箭竹开花枯死,结果饿死了大批大熊猫,事后调查发现的尸体有138只。1983年以后大熊猫产地竹子又普遍开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保护区的大力抢救下,虽然灾情比上次严重,但是大熊猫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共抢救出大熊猫43只,其中救活31只,死亡12只,再加上野外捡到32具尸体,共死亡44只。目前,食物短缺仍不时威胁着大熊猫。根据近些年的观察发现,大熊猫的生活海拔范围有下降的趋势,一些大熊猫经常到低海拔的山下觅食。

雅安荥经县发现的野生大熊猫

第二,大熊猫的患病率很高,特别是蛔虫感染率达60%~70%。在野外经常出现病死个体,严重危害着大熊猫种群的壮大。

第三,尽管我国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保护区面积约10550平方千米,占大熊猫实际分布面积的81.2%,但由于许多大熊猫种群呈孤岛分布,因此仍是一个濒危物种。从分布范围看,它已从历史上广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川、甘、陕3省局部地区。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千米缩小到1万多平方千米,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残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岭六大山系,地属川、甘、陕3省的37个县,野外大熊猫数量只有1500多只。

尽管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1998年的天然林停伐,给大熊猫的保护带来了希望,但近10年来西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大熊猫栖息地再次被逐步蚕食。在岷山和邛崃山地区,一方面四处都竖立着“熊猫故乡”的宣传牌,而另一方面又不断侵占和损害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道路、小水电站、矿山、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使大熊猫的生存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2008年“5·12”大地震正发生在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内,全国有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8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的大熊猫栖息地彻底损毁,占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8.3%。地震后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在岷山大熊猫保护区以及周边社区,正在进行的110个保护及社区发展项目中,有86个项目暂时无法开展工作。

汶川地震后,卧龙基地受惊的圈养大熊猫

地震后的第二天,一位网友就发出了这样的帖子:“汶川是卧龙大熊猫的故乡,祝愿汶川人民和大熊猫在这次大地震中母子平安。”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和大熊猫的牵挂。

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岷山和邛崃山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基因交流走廊严重受损。位于岷山南段的龙溪—虹口、白水河、九顶山、千佛山4个自然保护区,在2001年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就仅剩下35只,远低于野生动物能够正常维系遗传基因必须不低于60只的下限。这次地震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使这里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另外,灾后恢复重建的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逐渐上马,大熊猫栖息地很可能将面临新一轮的危机。

大熊猫在地球上的存在已超过300万年,这期间虽然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难,却无法躲过近百年人类对它栖息地一点点地逐步蚕食和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