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慈禧陵的神秘面纱

揭秘慈禧陵的神秘面纱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作为统治中国四十八年之久的“女皇”的慈禧的陵寝,其神秘性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热点。对于这些记载、传闻,慈禧陵地宫的清理开放,无疑是最好的说明。尽管慈禧地宫已对外开放多年,但依然还有许多书在异想天开地胡编滥造。慈禧地宫由五券二门构成,其进深24.81米,落空面积154平方米。两陵地宫,是先后被盗掘的还是同时被盗掘的,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谜。经过实地考证和分析文献后认为,先盗的慈禧陵,后盗的裕陵。

慈禧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个贪婪、专权的女人,在政治上雷厉风行推行自己的主张,在生活上享受奢侈豪华的日子,她的陵墓也建得异常豪华奢侈,死后又将大批的珍宝带入地下供自己享受,将地宫变成富可敌国的珍宝库。于是,作为统治中国四十八年之久的“女皇”的慈禧的陵寝,其神秘性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热点。由于人们对慈禧的了解只是历史的记载和慈禧死后陵墓地面建筑的认识,所以人们无一例外地认为慈禧的地下宫殿也一定会超出想象的宏大、精美、奢侈。由于慈禧生前狡诈多疑,于是又将慈禧的地宫描述得神乎其神,机关重重、秘道种种。对于这些记载、传闻,慈禧陵地宫的清理开放,无疑是最好的说明。

地宫规制:慈禧生前曾花费十三年时间重修自己的陵寝,那么其地宫建筑规制如何呢?

尽管慈禧地宫已对外开放多年,但依然还有许多书在异想天开地胡编滥造。

一些书中这样写道:一进慈禧地宫,迎面有八口大棺材,劈开棺木,里面全是金银财宝,唯独不见慈禧尸身。又向前走,一道铁门挡住了去路。进入铁门,又见一道石门,打开石门才发现一具真正殓有慈禧的棺椁……

有的书中写道:进入墓穴内,迎面放置着长明灯。一直盛满植物油的大水缸内,满缸的油还没有燃掉多少就熄灭了。再往里走就到了地宫正室,则见西太后的棺椁高高悬空挂着,这被称作悬棺。待到把棺椁松了下来,用铁橇、铁钳把棺木层层……

据说当年曾与孙殿英有过接触的武汉绥靖主任公署法官戴少仑回忆说:

孙殿英认为康熙、乾隆和慈禧陵墓的殉葬宝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又都葬在东陵,是自己的领地,所以决定先从东陵下手。可是进入地宫的墓道石门,非常严紧,一时之间也想不到什么法子能够打开,而且石门杼轴是嵌在石壁里面的,一切盗墓工具都毫无所用,所以最后只好用爆破手段炸药来轰炸了。一霎时石块乱飞,烟雾升腾,用了一两百斤炸药,也不过只炸开一个仅可通人的洞穴。当时大家只好摸索着,蛇行前进。从这个洞穴过去,迎面是一条三十多级汉白玉台阶的墓道,里面的气氛非常凄凉、森然可怖。所以后来人们就用电筒照射。但是前方又是一座铁门,用炸药再次炸开铁门,一阵惨惨阴风就从门里吹了出来。走了不多远就是一个宽敞的所在,一字排列着八口棺木,里面不少珠宝首饰,可是都不是什么稀世之珍,衣着方面固然也都锦衣璀璨,至于气势排场不像有慈禧太后的遗体在内。于是大家在这个地方东打打,西敲敲,终于发现正中的玉石屏风响声与别的地方有点不一样。人们非常高兴,因为石屏后面果然有一座暗门,通过暗门是一座寝宫。殿内非常宽敞辉煌,正中停放一具巨型葫芦头(满式棺木前方都有一木制葫芦头)朱红亮漆金棺,比一般棺材要高大两倍有余。大家一看这种殿堂严丽的势派,一致认定是慈禧的棺材。

慈禧地宫透视图

对于上述的各种奇谈怪论,笔者实在不屑一驳,只能一笑置之。

慈禧地宫由五券二门构成,其进深24.81米,落空面积154平方米。从罩门券至金券,均是石墙、石券顶、石墁地。只有隧道券是砖券,砖砌礓䃰儿(台阶)。地宫的两道石门均是整块汉白玉石制成的,支顶石门的是“自来石”而不是“石球”。地宫金券(即正室)正中,北是石棺床,棺床正中停放着慈禧的棺椁。金券两旁各有一个石雕须弥座形的册宝座。墙面、券顶、石门等处也没有雕刻。地宫地面上有六个排水地漏,在其下面设有两条龙须沟[4],一旦地宫内出现渗水的情况,这些水便通过地漏流入龙须沟,排到陵外,以保持整个地宫的干燥。地宫内没有设机关暗道和弓箭。

慈禧陵龙山石正面

慈禧陵龙山石侧面

慈安陵龙山石

慈禧地宫是仿照道光帝的慕陵地宫建造的,地宫规制属于超越清朝标准的皇后陵地宫,但并不奢侈豪华。(www.xing528.com)

地宫龙山石:龙山石就是为了固定棺椁的卡棺石,上面雕刻云龙和海水江崖。有的棺椁用四块,每角一块。有的棺椁用八块,每角二块。慈安陵和慈禧陵每陵各为四块。在营建陵寝时都已雕制好,但两陵的龙山石的做法也不一样。慈安陵的龙山石有榫,而慈禧陵的则没有。令人不解的是,这些龙山石在慈安和慈禧入葬都没有使用,不知何故。

金井内的珍珠手串:为了镇墓、驱邪、息壤,在陵寝建成后至墓主人入葬前,要往金井内放一些珍贵的物品。慈禧陵建成后,慈禧曾先后六次往金井内放了三十件珍贵物品。光绪十六年(1890)闫二月十九日,第三次放入金井的五件物品中有一件价值连城的珍珠手串。对于这件手串,清宫档案是这样记载的:大珠子手串一盘计十八颗。红碧玺佛头塔,绿玉双喜背云,茄珠坠角二个,珊瑚宝盖,绿玉、珊瑚杵各一件,绿玉结二十个,小正珠四颗。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初五日,慈禧秘密派人到东陵从金井里取走了这件珍珠手串,之后无论在清东陵还是皇宫中,再也不见这手串下落的记载。慈禧既然已把手串放入金井中,为什么又派人秘密取出?她有什么急用?后来这件珍珠手串去了哪里?这些还都是谜。

慈禧、裕陵地宫被盗先后顺序:1928年,孙殿英匪军用了7天7夜的时间盗掘了乾隆帝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两陵地宫,是先后被盗掘的还是同时被盗掘的,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谜。经过实地考证和分析文献后认为,先盗的慈禧陵,后盗的裕陵。理由如下:

慈禧陵地宫有两道石门,从现存石门上的残破痕迹上分析,匪徒在打第一道石门时,曾用斧子之类的工具凿砍石门边棱,想凿透而进。还未凿透就发现门后有一块条石顶住了石门,于是停止了凿门,采用从门缝顶倒门后条石的方法打开了第一道石门,由此找到了打开石门的窍门。因此,打开第二道石门时如法炮制,很容易就打开了,所以第二道石门棱没有被凿的痕迹。

慈禧陵地宫头道石门西门扇下部被凿坏

从慈禧地宫石门只有第一道损坏,乾隆陵地宫前三道石门都没有损坏,以及乾隆陵地宫中发现的慈禧地宫遗物来分析,表明盗匪利用开启慈禧地宫石门的方法顺利打开了乾隆陵地宫的前三道石门,但第四道石门由于被乾隆帝棺椁堵住才被炸坏,所以在时间上来说,慈禧地宫是先被盗的。

【注释】

[1]册宝石座:安放墓主人香册、香宝的须弥座形石座。

[2]谥册:指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

[3]十二章,是指十二章含义的图案,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其中日、月、星(寓意普照天下)、山(高可仰,取其仁德)、龙(兴云作雨,取其变化)、华虫(取其文采昭著)称“上六章”;宗彝(古代祭器)、藻(有花纹的草,取其有色彩)、火(取其然)、粉米(五谷之一,可以养人)、黼(斧形)、黻(亞形)称“下六章”。这些文饰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王权的标志,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

[4]龙须沟:地宫下向外排水的地下暗沟,自道光皇帝的慕陵开始设置。清代皇家陵寝依山而建,又修筑了许多高台、泊岸,层层加高,使前后地面落差增大。后部的地宫虽深在地下,但地宫内的地面实际比陵院前的地面还高。古代建筑师就利用这个特点,在地宫下面修筑两条暗沟,左右延伸到地宫外,形如龙须,故名。地宫内各券堂均在适当位置的地面或墙根留有一些漏水孔眼,与龙须沟上下相连通,将渗入的积水导引出去,避免积水淹没棺椁。地宫里的漏水孔眼称为“龙须沟眼”,呈圆形古钱状的又称为“古老钱”;凿在墙壁脚下的称为“鱼门洞”或“云洞”。龙须沟眼有一定配额,皇帝的地宫为七对,皇后的地宫为三对,妃的地宫为两对,嫔的地宫为一对,贵人、常在、答应等砖池则不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