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宫爆出惊人的消息: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了。
少年皇帝的早死,引起了朝野种种议论和猜测。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
一、死于天花。《穆宗毅皇帝实录》记载,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同治帝得了天花。
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也认为同治帝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
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也记录同治帝患的是天花。
同治帝便装像
翁同像
李秉新和石玉新等人在《清宫八大疑案》“同治死因”中也持同治帝死于天花之说。该书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并且在将“脉案”与天花之症做了对比之后,得出了结论:同治帝死于天花,而非死于梅毒或者其他病症。同时,又引用同治帝老师翁同龢的日记“(十一月)初八日,诸臣上前瞻仰,伏见天颜温晬,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和初九日关于同治帝的头、面皆是灌浆饱满的痘粒的记载后指出:“翁同龢的这些记述,因属私家密记,当然是可信无疑的。再将同治帝从发病至死这三十七天的‘脉案’,逐日与《翁同龢日记》核对,两者所记之病情诊断、开方用药等也基本一致。从翁的日记中也丝毫看不出有隐讳、影射梅毒或其他难言的病症。因此,那些认为同治帝是因微服夜行染上梅毒疮发而死的说法,应该说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天花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表现为高烧、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和严重皮疹等症状,得病后的死亡率极高。侥幸逃生者,也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如脸上的麻子)或导致失明。我国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
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当年同治帝治病“脉案”《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分析得知,同治帝从得天花到死,长达三十七天。按照常规,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百姓如此,皇帝也应如此。那么,同治帝所患的病就很令人怀疑了:十月三十日到十一月二十日,同治帝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痘痂结收脱落。但此后突然又流毒继发,而部位集中在腰臀,溃烂流脓,此后又续发失眠多梦、遗精尿血等并发症。这些症状与梅毒病颇为相似。
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帝死于天花,第二帝康熙帝年幼时,为了避天花,从皇宫避难到外地,最终虽然逃脱了天花的魔掌,但也在脸上留下了麻子。康熙帝认识到天花对大清王朝统治的威胁,他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对天花实行预防为主的策略,并且首先从宫中开始实行种痘法。
康熙十七年(1678年)《起居注》中记载皇太子出痘痊愈
乾隆朝十五阿哥种痘档
据清宫档案《阿哥种痘档》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帝的第十五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种痘十分成功。如果同治帝严格按照清宫的阿哥种痘制度,怎么还会得天花呢?所以人们对同治所得的病是天花也表示怀疑。如果皇宫中的御医没有误诊的话,那现在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同治帝做阿哥时种过痘,但没有起作用;另一种解释是宫中的种痘制度在嘉庆朝以后已形同虚设,同治帝做阿哥时没有种过痘。因为从现存的清宫档案中没有发现乾隆朝以后的阿哥种痘的记载,如果档案没有丢失的话,那只能说乾隆朝后,宫中阿哥种痘制度没有继续执行。
二、死于梅毒说。《清朝野史大观》中写道:孝哲后,崇绮之女,端庄贞静,美而有德,帝甚爱之,以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又不敢至外城著名之妓寮,恐为臣下所睹,遂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从行者亦惟一二小内监而已。人初不知为帝,后亦知之,佯为不知耳。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梅毒),而不敢言,反请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帝躁怒,骂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医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将死之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肾而死。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通常在感染后两到三周左右开始发病。此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因此,能对生命构成实质性的伤害。
三、服毒自杀说。苏海若在《皇宫五千年》中介绍同治帝死因时说:“穆宗之陨,其说不一。有谓其患天花而死者,有谓其得梅毒而死者,有谓其服毒而死者。三者未知孰是。”这里提到了“服毒而死”的说法。此说法史书不多见。
四、综合说。中国台湾作家高阳在他的《慈禧全传》中指出:同治帝是死于天花与梅毒的并发症,天花引发梅毒的再次爆发。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天花与梅毒在患病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皇上六脉已绝”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治帝得的病是梅毒或者天花与梅毒两种病。
五、慈禧害死说。《清宫十三朝》在第八十回中写道:皇帝这样在外面微行(指冶游妓寮事),不无冒着风寒,又因贪多纵淫,兼收并蓄,不免染了血毒。不多几天,皇帝病了……病体略为清健,又溜出后宰门,追寻前欢。后来,索性连夜玩起来,一夜不回大内。……不意上次种下毒根,近来又任意逞欲,雪上加霜,到了十月里又暴发起来,连头面上都发现出来。宫廷里面盛称皇上生了天花。真也奇怪,御医未识受病的缘由,只将不痛不痒的药味,搪塞过去,因此蕴毒愈深,受病愈重。十一月初,御体竟不能动弹。冬至祀天,遣醇亲王奕恭代行礼;所有内外各衙门章奏,都呈两宫皇太后披览裁定。诸王大臣等,总道是皇上染上了痘症,没有什么厉害。况且年未弱冠,血气方刚,也不至禁受不起。大家不过循例请安,断不料变生意外。孰知到了十二月,同治病快好了,行动时只需宫女们扶住。这时,同治帝大进饮食。不意慈禧太后断了皇帝的医药饮食,到了初五日,忽然皇帝死了。
此说法是,在同治帝得病之后,慈禧借机相害。
同治帝遇痘档
同治帝脉案
清逊帝溥仪认为,同治帝得的是天花,但死亡的直接原因则是病后受到慈禧的惊吓才死的。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在野史和演义里,同治是因得花柳病不治而死的。据我听说,同治是死于天花(《翁同龢日记》也有记载)。按理说天花并非必死之症,但同治在病中受到了刺激,因此发生“痘内陷”的病变,以致抢救无术而死。据说经过是这样:有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在同治床前说起了婆婆又为了什么事责骂了她,失声哭泣。同治劝她忍受着,说将来会有出头的日子。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对儿子和媳妇早设下了耳目。这天,她听说皇后去探视同治,就亲自来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儿子和媳妇的谈话。这对小夫妻万万没想到几句私房话竟闯下滔天大祸,只见慈禧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痛打,并且叫内廷准备棍杖伺候。同治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因此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一死,慈禧把责任全部安到皇后的头上,下令限制皇后的饮食。两个月后,皇后也就被折磨死了。
不管同治帝患天花还是梅毒,或者天花与梅毒的综合病,对于同治帝的早死,慈禧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具体说到同治帝究竟得的是哪种病,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同治帝死了,大清国不能没有皇帝,哪怕是一个幼儿皇帝也是必须存在的,慈禧作为大清国的实际掌权者,更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同治帝没有儿子,皇位由谁来继承?这对于慈禧来说,并不为难,她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了新一代皇帝——自己妹妹的儿子,继承大清国皇位。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日,慈禧在养心殿西暖阁宣布:“醇亲王奕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也就是说,光绪帝是咸丰帝的过继儿子,与同治帝是兄弟关系,慈禧仍为皇太后,而这种关系就为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提供了机会。(www.xing528.com)
为什么立醇亲王儿子载湉为嗣皇帝呢?一是载湉与同治帝同为道光帝孙子;载湉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这样来说,慈禧既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大姨,她当载湉的继母,属于亲上加亲,她仍是皇太后。二是载湉只有四岁,还是一个孩子,容易管教,作为载湉的继母,她就有再次垂帘听政的机会。
奕与叶赫那拉氏(慈禧妹)
同治帝死了,新皇帝也登基了,年号“光绪”。事情好像是很简单,但对于同治帝的未亡人——皇后阿鲁特氏来说,则是天塌了一般。按理说新皇帝即位,她则是皇太后,可是光绪帝是咸丰帝的继子,与同治帝是兄弟关系,那么她的身份则成为新皇帝的皇嫂了。并且慈禧下懿旨封阿鲁特皇后为“嘉顺皇后”,言外之意就是警告阿鲁特氏顺从始可嘉,逆来也要顺从。慈禧的做法,不仅令阿鲁特氏失去了中宫皇后拥有的权力和地位,而且彻底断绝了阿鲁特氏当皇太后的念想。
阿鲁特氏即孝哲毅皇后,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十七岁了,已经是大婚的年龄了,两宫皇太后开始为皇帝大婚确定选后立妃准备了。经过反复挑选,最后只剩下十人,其中有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十九岁;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十四岁。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慈安太后看中了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认为阿鲁特氏生长在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淑慎端庄;而慈禧太后则看中了富察氏,认为这位聪颖的少女有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年轻俏丽,明慧娇憨。
据说,慈禧对选皇后问题还有更深一层的政治考虑:凤秀之女年轻阅历浅,容易受人摆布。对于皇后的人选,两宫皇太后都想做主。慈禧是皇帝的生母,慈安是“正牌”皇太后,两宫太后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因此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决定由皇帝自己拿主意。慈禧自认为稳操胜券,没想到同治帝竟按慈安的意见选立了阿鲁特氏为后。同治帝的这一做法,使慈禧不但迁怒于慈安和同治帝,同时也憎恨起无辜的阿鲁特氏来,这就为后来的婆媳不和埋下了隐患。
孝哲毅皇后朝服像
慈禧为什么对阿鲁特氏当皇后这样反感?据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政治出身原因。阿鲁特氏的外祖父端华是咸丰帝临终指定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赐以自尽,虽然这件事情已过去了多年,但让自己政敌的外孙女进宫当皇后,慈禧的心里很不舒服。
二、迷信意识原因。中国古人非常讲究属相相克相生,慈禧属羊,阿鲁特氏属虎。属虎的人入主中宫,慈禧有“羊落虎口”之忧。
三、逆反心理原因。慈禧与慈安在选皇后问题上的对立,使这位争强好胜的女人有一种失败感,儿子不站在自己立场上为她争气,于是将这种怨恨撒在了阿鲁特氏的身上。
虽然慈禧对阿鲁特氏当皇后有一百二十个不乐意,但由于同治帝已将玉如意交到阿鲁特氏手里了,众目睽睽,身边又有个地位高于自己的慈安,自己的委屈也只能先放到肚子里,暗气暗憋了。但决定下来的事情表面上还得正常办理。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三日,两宫皇太后颁发懿旨:
皇帝冲龄践祚,于今十有一年,允宜择贤作配,正位中宫,以辅君德而襄内治。兹选得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淑慎端庄,立为皇后。特谕。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四日,阿鲁特氏进入皇宫,九月十五日被册立为皇后。
由于女儿当上了皇后,崇绮一家的旗籍由蒙古正蓝旗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崇绮推恩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官职由五品一下子升为二品高官了。
阿鲁特氏进入皇宫当上了皇后,表面看是无限的荣华和风光,但实际上等待她的则是无尽的坎坷和痛苦。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相亲相爱,相敬如宾。但由于慈禧的横加干涉,使这对小夫妻备受煎熬。
大清门(老照片)
当上皇后的阿鲁特氏,自命清高,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对于慈禧的刁难指责,不是想办法改善关系,而是依仗自己是从大清门进皇宫的这一特殊荣耀,我行我素,甚至言语顶撞。据说,阿鲁特氏陪同慈禧看戏,每当演淫秽情节时,阿鲁特氏则回首面壁不看,慈禧几次制止,无效,对此慈禧对阿鲁特氏很忌恨。有人好心劝她要处处讨好慈禧,阿鲁特氏则说:“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慈禧地位虽高,却是沾了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太后,其入宫时的地位仅是贵人,根本无法奢望从大清门进入皇宫,因为只有迎娶的是皇后才可从大清门进入皇宫,不是从大清门进入皇宫这件事,是慈禧永远的痛。皇后阿鲁特氏的话,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无疑是捅在了慈禧的痛处,极大地刺伤了慈禧。
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五弟惇亲王奕召来商议此事。惇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这更加深了慈禧对阿鲁特氏的痛恨。
据说,在同治帝病危时,阿鲁特氏未经慈禧同意,到养心殿看望同治帝。被慈禧发现,慈禧闯入寝室大骂皇后:“好个狐媚子,又来勾引皇帝。”阿鲁特氏辩解:“我是乘凤辇从大清门迎娶进宫的,天下皆知,皇帝生病我前来看望,犯了什么罪?”慈禧认为皇后这是有意在众人面前讽刺她出身低贱,于是对皇后大打出手,吓得同治帝病情更加严重。别看慈禧对于同治帝的病情并不关心,但听说皇后阿鲁特氏已经怀孕,她却非常动心,怕皇后生了皇子后立为皇储,如果那样,照祖宗制度,皇后阿鲁特氏则升为皇太后,自己则升为太皇太后,那就意味着自己再也不能听政了,自己也就再没有权了。在这种情势下,心毒手狠的慈禧只得将皇后逼死。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的夜半时分,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后阿鲁特氏含恨而死。距离同治帝死日仅有两个半月。阿鲁特氏死亡的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
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按照懿旨中的说法,阿鲁特氏是思念同治帝过度,得重病而死。但朝野对于皇后之死议论纷纷,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吞金而死、绝食而死、吞鸦片而死和服毒药而死。但无论哪种死,均属于自杀,非正常死亡。又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看望她,终日以泪洗面的阿鲁特氏询问自己应该怎么办时,无奈的父亲只得在自己手上写了一个“死”字,让女儿看。没过几天,阿鲁特氏便死了。
清惠陵(同治帝的陵寝)前景
在这四种说法中,吞金而死的说法影响最大,并且此种说法的传播,使得阿鲁特氏在死后也不得安宁,惨遭劫难。情况是这样的:1945年同治帝的惠陵被当地土匪盗开后发现,同治帝只剩下一把枯骨了,而阿鲁特氏皇后虽然入棺七十年,尸身却依然完好。由于地宫洞口敞开着,附近的许多村民都到地宫中“探险”。据目睹过皇后尸身的人讲:皇后躺在墓室的东南角,仰身向上,披散着长发,微闭着双眼,面容完好,没有丝毫痛苦表情,可她的腹部却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胆大的人用手按一按娘娘的皮肉,还有弹性呢!就是因为社会上传说皇后是吞金而死的,盗陵匪徒为了找金子,将皇后剖腹,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至于是否找到金子,不得而知。
其实,慈禧容不下的不仅仅是这个皇后,另一个女人的经历更为悲惨,她就是光绪帝最心爱的女人—珍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