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宫中,得到皇帝的宠幸是每个女人日思夜想的事情。得到皇帝宠幸,不仅能满足女人生理上的需求,还能给女人带来权力、地位和家族的荣耀,否则不仅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性命之忧。而决定后宫女人这一切的则是她们的共同男人—皇帝。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出生于圆明园。他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立为皇储,道光三十年(1850)继承皇位。“咸丰”是他在位时用的年号。咸丰帝的即位应该说是完全得益于雍正帝创建的立储制度。清宫立储制:皇帝在生前对诸皇子进行考察,如果认为哪位皇子可作为自己的继承者,便将其名字写入谕旨,装入匣中,藏于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当皇帝龙驭上宾之日,打开匣子,宣布密旨,确立新皇帝。
咸丰帝朝服像
咸丰帝即位之初,并不是纵情声色的昏庸皇帝,也不是像民间传说那样,每天“以醇酒和妇人自戕”,而是一位励志图强的皇帝。他立志整顿吏治,不仅斥贪官求直言,而且还大胆启用革职官员,为曾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平反。但席卷江南的太平军起义和洋人寻衅挑事,使咸丰帝励精图治、国泰民安的梦想破灭了,转而破罐子破摔,每天纵情声色。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以巡幸为名,逃往热河,最终病死于避暑山庄。
初入皇宫的慈禧只是一名贵人。清制,后妃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清宫选秀女重德不重色。“兰贵人”这一称呼是慈禧最初入宫时使用的封号。这可以看出,慈禧进入皇宫时的地位不是很高。笔者认为,“兰贵人”中的“兰”字也可能就是慈禧在娘家时的名字,“贵人”是宫中位号的级别。
在封建社会,能生儿子是女人最大的资本,平民百姓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皇宫,一个女人要想脱颖而出,光凭长相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女人的肚子和非凡的心机。能得到皇帝雨露的女人如果能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则成为她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生儿子是皇宫中所有女人的最大心愿和希望。慈禧人很聪明,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肚子很争气,儿子的降生以及之后当上皇帝这两个有利条件成为她生命中的辉煌起点,皇太后头衔是她的政治光环,儿子是皇帝则是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牌。
懿妃(慈禧)遇喜档
咸丰帝临死前,将自己生前随身携带的两枚私章“御赏”和“同道堂”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分别赐予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和独生子载淳,目的在于防止皇权落入大臣和其他妃嫔之手。私章一般不用于政治活动,只用于书画鉴赏作为私人收存证明,但在特定场合下也使用私章,如道光帝在立储时,用的就是他的私章——“慎德堂”。在清朝,真正用于颁发上谕和敕令的,只有咸丰帝遗留的“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御赏”印,田黄石质地,朱文篆刻,面宽1厘米,长2厘米,通高5厘米;“同道堂”印,寿山石质地,阴文篆刻,面2厘米见方,通高8厘米。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据《军机处上谕档》上记载,咸丰帝曾一日连发两道谕旨,同时规定了以后下达诏谕的符信为“御赏”和“同道堂”两印章。
第一道上谕为: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谕:皇长子御名(即载淳。军机处抄录上谕时,为避讳空格,粘贴黄签“御名”二字)著立为皇太子。特谕。
“同道堂”“御赏”石章
第二道上谕为:
“同道堂”宝文
“御赏”宝文
皇长子(御名)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咸丰帝任命的八位大臣在咸丰帝去世当天,就以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名义,将“御赏”“同道堂”印章的使用办法咨文内阁和地方各衙门。(www.xing528.com)
给内阁的咨文是:
赞襄政务王大臣交内阁:本日,本王大臣等拟旨缮递后,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发下,上系“御赏”二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希贵衙门于发抄后,敬谨收存,按月恭缴本处。此交。(《军机处上谕档》)
给地方官员的咨文是:
赞襄政务王大臣为咨行事:嗣后,各路总兵大臣,各省督抚、学政及各城将军、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大臣、帮办大臣、提督、总兵等,遇有拜发折报时,另备印文,开明所发折若干封,片单若干件,用印封,随折报交捷报处,以便本王大臣查核。即希吏、兵部由五百里分别转行传知,一体遵办可也。再,本王大臣拟旨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发下,上系“御赏”二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并希转传京外文武各衙门一体钦遵,按照朱笔随时恭缴。今用印不及,先行白片,后补印文可也。需至咨者,右咨吏部、兵部。(《军机处上谕档》)
清朝官员的书札《热河密札》[1]中记载:
两印均大行(指已死的咸丰帝)所赐,母后(慈安)用“御赏”印(印起),上(同治帝载淳)用“同道堂”印(印讫)。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从以上可以看到,慈禧的“皇太后”这一名号只是一种尊号,只是身份和地位上的升迁,并没有得到政治上的权力。说得通俗点就是,咸丰帝死后,将国家的统治权力交给了慈安和他的儿子载淳,管理权则是辅政八大臣,慈禧被排除在了国家政治权力之外。代表皇室权力的是咸丰帝给慈安的“御赏”印章;代表皇帝权力的是咸丰帝给载淳的 “同道堂”印章。在咸丰帝死后,皇帝的谕旨和一切国家的政令文书要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先加盖“御赏”后再加盖“同道堂”两印章。慈禧虽也是皇太后,但咸丰帝在临死的时候却没有给予她这份政治权力。可是,慈禧利用她是六岁皇帝亲生母亲这一特殊的身份,将本属于她儿子的权力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代替儿子掌管“同道堂”印章,这是她开始掌握大清政权的第一步,铲除辅政大臣则是她的第二步。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初一日,慈禧和慈安开始了清朝历史上的首次皇太后垂帘听政。“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是慈禧一手策划的,慈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其母后皇太后的身份和掌管“御赏”印章的权力被慈禧所利用。
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垂帘听政处
在历史上,皇太后听政并非是慈禧的独创。
中国古代,因为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朝政,由皇太后代为执政的事屡见不鲜。皇太后接见臣子时,因为男女有别,不能直接与臣子面对面,需要在御座前悬挂帘子,皇太后在帘后接见群臣,所以叫“垂帘听政”,也叫“临朝称制”。从字面上看,“听政”、“称制”者不分男性女性,实际上都是指女性,而且大都是皇太后。据考证,中国的垂帘听政始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芈八子,也有说是始于汉朝初期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
关于垂帘听政的礼仪,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十六日《穆宗毅皇帝实录》中有《垂帘章程》记载,其中第五、第六条中有如下的记述:
召见内外臣工:拟请两宫皇太后、皇上同御养心殿,皇太后前垂帘。于议政王、御前大臣内轮流派一人,将召见人员带领进见。
京外官员引见:拟请两宫太后、皇上同御养心殿明殿。议政王、御前大臣带领御前,乾清门侍卫等照例排班站立。皇太后前垂帘设案,进各员名单一份,并将应拟谕旨分别注明。皇上前设案。带领之堂官照例进绿头笺,议政王、御前大臣捧进案上,引见如常仪。其如何简用,皇太后于单内钦定、钤用御印交议政王、军机大臣传旨发下,该堂官照例述旨。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地点在养心殿正殿的东暖阁。在东暖阁里一前一后摆设两个宝座,都朝西,后面的座前挂一黄色纱帘。听政的时候,小皇帝坐在帘前宝座上,两太后并肩坐在纱帘后的宝座上,慈安在南,慈禧在北。应召前来的大臣跪在小皇帝前边的地毡上,膝下垫着垫子。听大臣奏报,向被召见的大臣问话、发指示,主要是后边坐的西太后,小皇帝只是呆坐在前,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十八岁亲政前,两位皇太后最后一次垂帘听政,在养心殿召见亲王、郡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六部尚书,向他们宣布撤帘归政,谕令诸王、大臣以后要尽心辅佐皇帝,“力戒因循”。然而,同治帝亲政仅仅一年就病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