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之慈禧陵建筑之谜

大清皇陵之慈禧陵建筑之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承修大臣和相关工程人员的反复设计、推敲,最后决定两陵建筑总体上仿泰东陵规制,地宫仿慕陵,陵寝门仿昭西陵,仿昭西陵建神道碑亭。两宫皇太后最后同意了这一建陵方案。两陵的建筑规制除一些细小部位的做法有些不同外,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既然两座陵寝的规制是一样的,甚至所用的建筑材料都一样,为什么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了三十九万两银子呢?

大清皇陵之慈禧陵建筑之谜

陵址选定了,承修大臣也任命了,错位和低洼的问题也解决了,两处的工程处也组建了,下一个问题就是建什么样规制的陵寝。慈禧专横跋扈、奢侈攀比的心理,承修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因此在陵寝规制的问题上,承修大臣们格外小心谨慎。为确保万无一失,承修大臣们特地将孝东陵、昭西陵、慕陵的工程黄册及相关档案调来,以便借鉴和参考。不仅如此,他们还特意将宝华峪陵寝的案卷也调来,希望从这座废弃的道光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在此之前,清朝已建起了五座皇后陵,但规制各异,各有特色。昭西陵是由暂安奉殿改建的,规制特殊;孝东陵是皇后陵兼妃园寝,且有一些不完备之处;昌西陵规制大为缩减,连方城、明楼都未建;慕东陵是由妃园寝升格的,不仅规制低,而且也是后、妃混葬。只有泰东陵恢宏壮丽,但又未建神道碑亭。

经过承修大臣和相关工程人员的反复设计、推敲,最后决定两陵建筑总体上仿泰东陵规制,地宫仿慕陵,陵寝门仿昭西陵,仿昭西陵建神道碑亭。两陵东西并排。因两陵地势相连,受地势的限制,中间只隔一条马槽沟,慈安陵的神厨库及井亭只能有一部分建在慈禧陵地界内,这不但占用了慈禧陵的用地,也影响了视觉上的美感。那么就不如将慈安陵神厨库改建到慈禧陵神厨库和井亭的南面,两座陵寝神厨库建在一处,南北排列。两宫皇太后最后同意了这一建陵方案。

定东陵鸟瞰

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二十九日辰时,两陵破土,八月二十日未时,两陵同时兴建,历经六个寒暑,到光绪五年(1879)六月二十二日,慈禧和慈安两陵同时竣工。两陵的建筑规制除一些细小部位的做法有些不同外,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

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菩陀峪万年吉地修建地宫殿宇房间等工销算银两通总黄册》档案非常珍贵,详细记载着慈禧陵的规制及各项开支,是了解慈禧陵最好的史料,现抄录如下:

慈禧定东陵烫样

慈禧陵方城明楼及石五供

菩陀峪万年吉地地宫金券一座,门洞券一座,罩门券一座,石门二层,闪当砖券一座,隧道砖券一座,册宝座二座,龙山石四块。龙须沟二道,凑长六十一丈八尺。宝城一座,方城一座,前月台一座,礓一座。明楼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内里石碑一统。方城扒道券门外木踏跺二座。台石五供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前月台三座。大殿一座,计五间,前月台一座。内里明间暖阁宝龛一座。东西配殿二座,每座计五间。焚帛炉二座。宫门一座,计五间。前月台一座。前月台一座(注:这座月台指东西朝房之间的大月台)。东西朝房二座,每座计五间。东西值房二座,每座计三间。一路三孔石券桥一座,两边三孔石便桥二座。碑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内里石碑一统。神厨一座,计五间。神库二座,每座计三间。省牲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后雨搭三间。大门一座,井亭一座,井一眼。东西下马牌二座。收藏五供库房一座,计三间。砂山南口值房一座,计三间。罗圈墙一道,围长三十五丈三尺七寸。面阔红墙八道,凑长三十丈八尺二寸,随门口二座。进深红墙四道,凑长八十三丈一尺一寸。神厨库并值房围墙、院墙凑长六十丈二尺一寸。随面阔红墙下泊岸八道,凑长三十丈九尺。罗圈墙、进深墙下更道凑长一百二十一丈三尺三寸。神厨库围墙下泊岸三道,凑长四十四丈八尺。下马牌以南石泊岸一道,长二十二丈三尺六寸。御路二道,凑长三十丈,随三孔桥河桶二,建泊岸二道,凑长四十二丈九尺。东马槽沟一道,长八十二丈九尺一寸,随背后石泊岸一道,长六十六丈五尺。迎水石坝一道,长十六丈。中马槽沟东河帮一道,长六十七丈四尺,河底北一半长三十三丈七尺。随中马槽沟分修石平桥一座。泄水沟一道长三十一丈五尺。迎水沟一道,长十丈。水簸箕二座,挡水石坝二道,凑长十四丈九尺。海墁甬路八块,凑长九十四丈一尺五寸。豆渣石海墁三块,长七十二丈九尺二寸。土甬路一道,长二十七丈二尺。院内树池四十座。红墙外树池一百二十二座。缸座五分,铜鼎鹤鹿座四分。弓箭枪架四座。

后宝山培补龙背,长十六丈。东北水簸箕外培堆小砂山二道,凑长五丈。随东小砂山下石泊岸一道,长五丈六寸。罗圈墙外蝉翼砂山二道,凑长三十六丈。随西蝉翼砂山下,挡土石墙一道,长十丈。东面、南面培堆外砂山,凑长一百八十一丈四尺五寸。裕妃陵西河口培堆砂山二段,凑长三十二丈。随工作开空食水井三眼,以及各座油画漆饰、裱糊、各处起刨平垫地面,补垫坑坎树窝、刨运砖石渣、成搭槽口罩棚、大罩棚,随看守更房六座,共计八间。成搭圈厂棚座,并采买桅杆架木,各作短运拉运各次物料车脚,打造熟铁,铸造生铁签锭錽银槽活等项。除行取领用锡铅叶铁平铁、纱绢绫布、高丽纸、江米、颜料、桅木、架木、金砖、琉璃脊瓦料、各座铜活,应由造办处自行办理,其糟朽木植折作木柴抵除银两外,净按例销算工料银两细数理合逐一开明

物料银一百二十八万八千零四十六两六钱四分四厘

工价银七十三万三千八百五十六两二钱五分一厘

油画漆饰工料银三千六百七十七两七钱二分四厘

裱糊工料银一百五八两六钱三分四厘

窨子棚布里工料银四十九两五钱一厘

锡作工料银四十五两九钱九分三厘

铁作工料银二万八千七百八十六两五分四厘

錽银槽活工料银一百三十二两六钱六分八厘

拉运领用桅杉架木杉槁车脚银九千六百零七两四钱八厘

拉运行取叶铁平铁铅锡江米颜料金砖车脚银一万三千零七十六两一钱九分四厘

拉运交存石门工部架木车脚银三百五十三两六钱六分

共销算工料银一百九十九万七千七百九十两七钱三分一厘,内除糟朽木植折作木柴抵银九十二两三钱四分七厘

净销算工料银一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九十八两三钱八分四厘(www.xing528.com)

采买楠木实银一十七万八千五百三十五两四钱六厘

采买桅杉架木杉槁实银一十万零四百八十四两二钱五分六厘

通共销算工料银二百二十七万五千八百一十八两四分六厘

通过记载发现,慈禧陵后宝山做过培补,以及东砂山外添加过砂山等情况。

据《普祥峪万年吉地修建地宫殿宇房间等工销算银两通总黄册》记载,建慈安陵通共销算工料银二百六十六万五千七百四十三两八钱二分三厘,比慈禧陵多花了白银三十八万九千九百二十五两七钱七分七厘,近三十九万两银子。既然两座陵寝的规制是一样的,甚至所用的建筑材料都一样,为什么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了三十九万两银子呢?而且据后来清东陵文物管理处保卫科在两陵安设避雷针时发现,慈禧陵的海墁砖地面铺墁了四层,而慈安陵则只铺墁了三层,按说慈禧陵比慈安陵多花才对,为什么慈禧陵倒少花了呢?三十九万两可不是小数目。经过对两部《通总黄册》初步核对发现,慈安陵在物料银上比慈禧陵多花十八万二千九百二十四两,在工价银上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三万七千八百七十二两,在铁作工料银上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两。慈安陵在计算开销时将两次分修桥道七万二千六百七十七两计算在内,而慈禧陵这两次分修桥道银未计算在内。仅以上三项,慈安陵就比慈禧陵多花了三十一万七千七百零一两银子。如果慈禧陵也将两次分修桥道的银子计算在内,那么慈安陵则比慈禧陵多花了约二十四万两银子。

到底慈安陵比慈禧陵多了哪些工程呢?

一是慈安陵比慈禧陵多修了近三百米神路。慈安陵的神路与西面的定陵神路相接,其间有定妃园寝相隔,而慈禧陵神路只与相邻的慈安陵神路相接。表面上看神路工程很简单,似乎花不了多少银子,实际不然。神路最下层是密排的柏木钉。每根柏木钉长七尺,都是独根的柏树。柏木钉之上是夯土,夯工之上铺墁二至三层砖。最上层砖用的是质量极高的由山东临清烧制的澄浆砖,而且采用干摆的墁法。神路宽约十一米,中间是中心道板石,两边是牙石,道板石与牙石之间墁砖,牙石外侧是散水砖。近三百米神路的花费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是慈安陵比慈禧陵多修了二百米长的马槽沟和一座石桥。慈安陵西马槽沟向西一直通向定陵妃园寝以西,与定陵妃园寝的西马槽沟相接。马槽沟宽六至七米,深约四五米,沟的两帮都用巨大的豆渣条成砌,豆渣石背后砌糙砖,河底也用巨大的豆渣条石铺墁,石下为夯土,夯土下是柏木钉,凡豆渣石之间都用铁银锭相连接。其工程量比同长度的神路还大,花钱还多。

三是慈安陵比慈禧陵多修了长约一百米的砂山。慈安陵的砂山高约七米,底宽约十几米,上面满植松柏树。慈安陵的砂山与其他陵不一样,砂山两侧地面全用澄浆砖铺墁,外侧有砖石泊岸。在砖石墁地上预留出很大的圆坑,砂山就在这圆坑上培堆。堆砂山的土一部分使用宫殿开槽出来的土和砖石废渣,大部分使用客土。所谓客土就是从陵区之外运来。这自然就增加了工程的费用。

四是两陵神厨库虽然都在慈禧陵东侧,但是因为慈安陵神厨库地理位置要低于慈禧陵神厨库,为了保持两神厨库位置一样高,建造时将慈安神厨库地势垫高了很多,为此多花费了不少银两。

仅以上四项工程,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三十多万两银子完全是可能的。

两陵在营建之前,陵址之处是隐天蔽日的松树林。为了营建陵寝,必须把这些树砍掉。当把这些树砍掉之后,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东边与裕陵妃园寝相接,西边与定陵妃园寝相邻,南边与裕陵妃园寝内务府营房,即裕小圈相接,站在北面往南一看,全是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这种环境与庄严肃穆的皇陵极不协调。怎么办?这难不倒承修大臣和聪明的风水官。他们在两座陵寝的东、西、南三面培堆了砂山,砂山上满植松柏树,北面是昌瑞山右侧支脉,形成了四面环山的形势。东面留了一个山口,西面留了两个山口,以便谒陵人和在陵上当差的人通行。这三个山口都堆成S型弯道,称“掩映口”,人即使站在山口外也不能直接看到砂山之内的任何情况。巧妙的设计,使得两座陵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环境,周围有松林荫护,显得十分幽静肃穆。这样不仅将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这两座妃园寝和陵寝内务府营房都遮挡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挡外界风沙的侵袭。砂山的妙用在定东陵修建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新建成的慈安陵和慈禧陵,连成一片,恢宏壮丽,金碧辉煌。集清朝皇后陵规制之大成,可以说是清朝等级最高的皇后陵。

这两座皇后陵不仅规制最为宏大,而且名字也最为奇特。清朝陵制,无论皇帝陵还是皇后陵,只有皇帝和皇后死以后才可以确定陵名。墓主人生前是不能给陵寝命名的,生前的陵寝只能称“万年吉地”,前面冠以地名,如“菩陀峪万年吉地”。

慈安陵的正式名称是“普祥峪定东陵”,是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十一日慈安死后十天确定的;慈禧陵的正式名称是“菩陀峪定东陵”,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七日慈禧死后五天确定的。

为什么说这两座陵的名字是最为奇特的呢?

首先,应该了解清朝皇后陵的命名方法。具体是这样的:清朝陵寝都是坐北朝南。凡皇后陵都建在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因此没有必要另立陵名,皇后陵的陵名是随着皇帝陵的名称而确定的。皇后陵的第一个字用皇帝陵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字,如果位于皇帝陵的东旁,则用“东”字;位于西旁,则用“西”字。这种方法是从康熙年建的孝东陵开始的。以后清朝所建的皇后陵均按此种方法命名,成为定制。

这种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有许多好处:凡清朝皇后陵的陵名都是三个字,从陵名上就可以知道这座陵是皇后陵,从陵名就可以知道这座皇后陵内葬的是哪位皇帝的皇后,比如“泰东陵”,因为泰陵是雍正帝的陵,所以泰东陵内葬的是雍正帝的皇后;从陵名就知道这座皇后陵在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比如昌西陵,我们不用到现场去,就知道这座陵位于嘉庆帝的昌陵西旁。因此说,这种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是很科学合理的,这是清朝的独创。

然而,慈安和慈禧的陵名却不是三个字,而是六个字,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与同时营建两座皇后陵有直接的关系。慈安和慈禧都是咸丰帝的皇后,她俩的陵又都在咸丰帝的定陵的东面,根据上面的命名方法,他们俩的陵都应该叫“定东陵”。可是这就有一个问题,不能区分是谁的陵。怎么办?不知是哪位高人给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在“定东陵”三个字之前分别冠以每座陵所在的地名。慈安陵位于普祥峪,称为“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位于菩陀峪,称为“菩陀峪定东陵”。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区分两座皇后陵。试想一下:如果两位皇太后建一座陵,同陵同穴或同陵异穴,就不会出现这种奇特的陵名了。由此可见,这种奇特的陵寝名称的出现,是由于慈禧的私心和贪婪的占有欲造成的。

后来,人们为了称呼上便捷,干脆不叫正式陵名,只叫“慈安陵”和“慈禧陵”,而当地人则习惯称慈安陵为“旧太后陵”,称慈禧陵为“新太后陵”。

【注释】

[1]清西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梁格庄以西,是清王朝继东陵之后,在关内开辟的又一处皇家陵园。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即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妃园寝三座,即泰陵妃园寝、昌陵妃园寝和崇陵妃园寝。王爷陵二座,公主园寝和阿哥园寝各一座。共建有十四座陵寝。葬有皇帝四人,皇后九人,妃嫔五十七人,亲王二人,皇子皇孙六人,公主二人,共八十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园寝和公主园寝多座,但如今多数已毁坏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