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桥镇:地处象山半岛中部,茅石线贯穿,是花卉苗木重要生产区域

新桥镇:地处象山半岛中部,茅石线贯穿,是花卉苗木重要生产区域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桥镇,地处象山半岛中部。后形成集市,故又称新桥街。新中国成立后属石浦区,1954年归属新桥区。1959年合为东溪、新桥两个管辖区。1992年5月两乡并建新桥镇,镇由人民政府驻地得名。茅石线由北至南贯穿新桥中部,新桥境内长约14公里,该区段森林覆盖率好,是花卉苗木的重要生产区域。在茅洋乡、东陈乡、新桥镇交界处,海拔557米,为县内名山之一,清应云鹫云:“日临翠壁千峰动,风卷青松万壑寒。鸟道极天城郭小,花香满地洞门间。”

新桥镇:地处象山半岛中部,茅石线贯穿,是花卉苗木重要生产区域

新桥镇,地处象山半岛中部。东濒大目洋与东陈乡相连,西临蟹钳港、马岙门与宁海县、泗洲头镇隔港相望,南以将军山为界与石浦镇、定塘镇相邻,北靠五狮山与茅洋乡接壤。全镇低山丘陵约占70%,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带,分割为四块,其中大塘港灌溉区平原较大。地势自东、北向西及西南倾斜。北部五狮山海拔557米,南部河流纵横,水网密布,以浅海沉积、冲积平原为主,是象山最大的淡水港——大塘港的源头。中北部属山陵重丘地形,间以冲积小平原、人工围塘,溪流短小清澈。全镇区域总面积126.28亩,耕地总面积23629亩,浅海滩涂38.2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71727亩,各类湿地面积51076亩,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据《林氏宗谱》记载,清乾隆间,其祖永全从宁波迁入。相传里人在村北石柱坑(大溪坑)上修了一桥,遂命名为“永新桥”,且镌刻于中梁,简称“新桥”。村以桥得名。后形成集市,故又称新桥街。宋属归仁乡东溪保,明属归仁乡一、二都,清属归仁乡十七、二十一都。宣统二年(1910)为奠南乡。民国期间曾经过多次分合。新中国成立后属石浦区,1954年归属新桥区。1956年合为东溪、新桥两乡。1958年拆两乡为五个大队,属新东公社。1959年合为东溪、新桥两个管辖区。1961年改为公社,属新桥区。1965年撤区后直属县。1972年属定山区。1992年5月两乡并建新桥镇,镇由人民政府驻地得名。下辖七林湾、高湾、高塘、石柱里、石柱外、东狮、黄公岙、上盘、灵岙、上七里、下七里、黄吉岙、双岙、崇在、海台、山根、井头、五兴、韩升、东溪、庙前杨、洋坑、山头王、关头、新桥、海丰、板岭、兴海28个行政村和1个狮子山居委会。全镇总人口2.6万余人。

该镇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针织、机械、轻工、食品、药品等行业,其中以针织、机械为主导产业。现有各类企业125家,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25家,上亿元企业1家。

三条区域生态经济走廊:(1)以茅石线新桥段、东旦线为主副轴线的花卉苗木绿色走廊。茅石线由北至南贯穿新桥中部,新桥境内长约14公里,该区段森林覆盖率好,是花卉苗木的重要生产区域。(2)下狮线鲜果走廊。下狮线横贯新桥东西,其中高塘通往狮子山段长约8.5公里,域内拥有柑橘杨梅面积6800亩。(3)大下线生态批杷走廊。大下线由大旗头通往下高塘,是连接沙石线和沿海南线的交通要道,也是全镇枇杷主产区,拥有新、老枇杷基地1800亩,年产量612吨左右。近年来,初步形成以水产、果蔬为主导产业,枇杷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

象山影视城(www.xing528.com)

象山影视城按宋代建筑风格建造,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90余亩,景区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融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由大门广场区、村街作坊区、山景区、湖景区和襄阳城五大区域组成,设襄阳城、活死人墓、古战场、作坊区、村街区、归云区、陆家庄、蒙古包八大景点和160多个仿古建筑单体。自开城营业以来,已拍摄了《神雕侠侣》、《碧血剑》、《少年杨家将》、《水浒人物谱》、《大明王朝1566》等10多部大型影视剧。影视城自2004年建成开城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3000万元,荣获“省级影视拍摄基地”、“全国十大影视拍摄基地”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影视城”等称号。同时,围绕影视城,积极推进该区域的影视文化旅游、生态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突出重点做大做强影视产业,着力推进影视室内摄影棚、欢乐动漫城、影视制作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从而形成一条东西相通集农家风情、影视制作、动漫娱乐、滨海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农业产业特色,建设农业观光长廊,建成枇杷生态观光果园,推动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已成功举办两届枇杷节,果农增收近两倍。依托西海岸滨海风光和海涂资源,建设滨海休闲体验和运动项目,建成海涂体验乐园,已成功举办象山首届海涂节暨全县海涂趣味运动会

五狮山,俗名五指山,为“南乡少祖山”。在茅洋乡、东陈乡、新桥镇交界处,海拔557米,为县内名山之一,清应云鹫云:“日临翠壁千峰动,风卷青松万壑寒。鸟道极天城郭小,花香满地洞门间。”遥望雄峰,峻秀挺拔,壁立难登,犹如五狮抗搏,又似五指相聚,故有“五狮”、“五指“之称。旧时多从箭岭头上山,现有盘山公路直达其巅。峰顶开阔平展,旧有水田数亩。建有白龙庵,内有白龙潭,深可三四尺,供百人饮用而不涸。登临极目,远山近岭尽在脚下,可见浩淼东海帆影点点,若遇天色晴朗,可观东海日出。其南麓旧有五狮寺,西有中龙庵,更下有迥龙庵,一名四姑基。传为外地来象四姐妹,为童养媳,后逃避隐此建庵,故名。正殿全用石柱,结构严整。殿外二柱有石刻楹联云:“半山庵栋宇重建,四姑基佛像增辉”,1931年住持僧成圣重修。庵背面不远处有近代住持显聪大师和达峰大师墓。中龙庵东侧千丈岩,酷似一戴冠武土。山北有一庵,原以山盛产丹桂佳茗得名“茗香庵”,后为纪念文天祥改称“名相庵”。北麓茅洋村附近有日军侵县时所办的“华中矿业公司”遗址,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支脉二支:一支自东溪岭南出尖峰岗折向西南越木头岙岭、板岭至江东尽于海,长6公里,依次有蜡烛台山、坐地山、小白蛇山诸峰,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另一支自洞洋山南出洋坑岭至风门皎折东西展布,旧称金松山,今名青松山。民国《象山县志》载:“过洞洋山有顽然森秀者日金松山,有金松潭,至风门皎,山穷壁断。”西起东溪庙前杨村,东尽松岙炮台山,长7.5公里,最高大头山,海拔389米。

东溪岭,北起东陈乡樟岙村西乐善亭,南至东溪乡岭脚村凉亭。长1357米,宽1.5-2米,弹石路。岭头海拔230.2米,历为县城通石浦要道。明、清时为驿道。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署协镇李大伦改砌,煅石凿山,陡处砌石级,并在岭南之半另辟青木岭通山根、井头等村。道光四年(1824),里人许超捐修南岭,励观岳募修北岭。咸丰三年(1853),昌国俞宗点因岭路险峻,出资买山,再辟新路。亭3座,南北岭脚及岭顶各1座,茶田13亩,今岭顶一亭圮。岭下南堡黄村东有平水庙。清道光《象山县志》载:“平水庙在县治南三十里,相传自宋代建,清乾隆初由旧沙岸地今溪旁址。”内有串合戏台,栋梁和山门均有饰雕。又樟岙村有巨樟,树龄1800年之久,大七围。

(盛式彦 张冬青 象山县方志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