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镇位于象山县西北部,东连丹西街道,南接茅洋乡,西依西周镇,北濒西沪港,呈马蹄形,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0公顷,可养殖海涂面积2267公顷,海岸线长40公里,山林3600公顷,其中毛竹1200公顷,是县内三大毛竹产地之一。全镇辖合心、亭岙、吊水岩、七里亭、洋北、桃湾、白墩、大溪蒋、黄溪、塔岭、雷港、蔡家岙、周家路、毛洋岭、墙头、方家岙、溪里方、舫前、岭下、盛王张、孙家、下沙、西沪等2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共有2万人。山海资源丰富,拥有全国贝类苗种繁殖基地、浙江省重点海水养殖区——西沪港。沿海国道主干线象山连接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墙头宋属政实乡西沙保、黄溪保。明属政实乡十二、十三、十四都。清属政实乡十三都、十四都,宣统二年(1910)为西一乡地。1929年拆建西沪一至七乡,属第三区。1949年10月,西沪区公所成立。翌年9月,西沪区改为墙头区。1950年6月分别建立墙头、舫前乡人民政府。同时,由墙头区公所派遣工作组到亭溪工作,将亭溪乡划分为白洋、黄塔、蔡仓、亭溪4个乡。由于划得过小,不久,白洋、黄塔合并为黄溪乡。1951年6月,建立亭溪、蔡仓、黄溪三乡并为亭溪乡。1958年10月,归属丹城公社(原称象山公社),墙头乡分为墙头、肪前2个大队,亭溪乡分为亭溪、黄溪2个大队。1961年10月,撤销丹城公社复中共墙头区委,并分别成立墙头公社和亭溪公社。1983年6月和9月,建立墙头、亭溪乡人民政府。1987年3月,改为墙头镇人民政府。1992年5月,亭溪乡并入墙头镇。2004年5月,全镇合并成2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承载千年历史的墙头镇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甚多。这里有象山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象山最早的藏书搂,象山第一所私立小学、中学;还有梵呗悠远的千年古刹智门禅寺,吟唱着“西沪棹歌”的西沪港,“海天灵珠”的西沪港中海山。
清潭危壁大雷山位于墙头、茅洋二乡镇间,南北走向,南至溪口水库,北至西沪港跳头嘴、塔岭炮台山而尽。长约7公里,最宽约4公里。主峰大雷山居中偏西,有400米以上山峰5座。大雷山奇峰突起,气势雄伟,素以景色秀丽而著称。山西石壁潭,山后丽水岩,山前灵龟岩,山之巅有井七如连珠,山下有庆云庵、大雷寺、大雷庙、秦始皇庙(已圮)。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人象山时曾屯大雷庙,后入城。山上石壁潭石壁高十余丈,悬瀑泻潭中,深不见底。相传昔永明寺僧祈雨于清潭,失水盂于潭中。次日致祈于石壁潭,得失盂。清潭山顶有井七,如连珠。渟泓无际,林木苍蔼。菖蒲生石壁间。宋主簿陈震祈雨立应。丽水岩,有水倒流,岩不涸。灵龟岩,在大雷庙之左,宛如龟。涌泉潭,相传以白鹅祭之,铙鸣而泉涌。山顶有岩穴,俗名仙人洞,可容十余人。大雷山名一得之于仙人洞,谓此洞为雷公所居;二得之于山之东的龙潭坑因有龙,遇云雾蒙顶,必打雷闪电;三得之山顶巨岩相垒,原名大垒山音大雷山。
西沙岭因西沪港得名,因古时称西沪港为西沙港。全岭长2180米,宽约5米,素有“十里西沙”之称。全程为弹石路,共有5个驿站。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旧时,该岭是县西官府民间主要交通、商贸通道,是通往宁海、奉化、宁波的必经之路。时有爵溪堡、钱昌所、昌国卫的快马呼啸驰骋而过。(www.xing528.com)
千年古刹智门禅寺位于墙头镇舫前村,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占地5000平方米,规模宏大,一度号称“千僧院”。该寺名僧迭出,于浙东声名极高。其著名者有元代“召赴京师应对称者”的住持福报,“焚化后于烟灰中得坚固子”的禅师法衡,还有“历象山智门寺”后为天童四十九代住持的禅僧云外云岫及高僧广惠、昙惠等。现经规划投资2000多万元修筑佛殿,大雄宝殿、金刚殿、观音殿等中轴线建筑已形成。
菁菁立三时敏学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该校原为“时敏学堂”,于1914年经扩建后改名“私立果育学堂”。校门犹存,呈拱形,高5米,宽3米,两边各有近8平方米的八角形欧式门房两座。该遗址曾建有象山最早的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及私人藏书楼——观海楼。
西沪港是象山港的一个支港,口小腹大,形若罂湖,面积50.67平方公里,港内潮缓滩浅。盛产海鲜,又是养殖鱼、虾、蛭及海带、紫菜的理想之地。港中有岛日海山,岛上有建于清初的镇海庵。水载梵宇,庵环清碧。潮起潮落,云帆相映;日落月升,雁鸥唱舞,一派迷人美景。清代诗人镇海姚燮曾诗云:“东西塔影远云遮,冉冉炊烟接下沙。日落海山僧馨寂,一行飞雁入洋芭。”
(张乾玲 象山县方志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