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庠镇坐落在象山港口南岸,珠山北麓,南面是高山峻岭,北面是广阔的肥沃原野,是象山最北端的一个乡镇,北濒象山港,与鄞州隔港相望,东临东海。贤庠镇地处象山北大门,是即将动工建设的象山港大桥连接线高速公路出口处,是象山县北部重镇。
全镇总面积7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深水海岸线12公里,浅海滩涂2.5万亩。辖31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居委会1个,全镇共有万余人。
贤庠镇历史悠久,有历史记载达1300余年。珠溪片的大族黄姓、贤庠片的章家墩、马岙章姓始祖早在唐代已定居于此,其他各村的各姓大多数是在明清时代迁徙到贤庠区域定居的,原来多数是以晒盐为业,到塘外围塘、内塘土地淡化才进行农耕种植。
据嘉靖《象山县志》载:贤庠镇区域辖属游仙乡二十三、二十四都地。清代仍沿明代都图制,贤庠镇辖属游仙乡十八都地。1909年象山奉旨颁行自治法。翌年,知事邓嘉禾划定区域,贤庠镇辖届盘安乡。1931年贤庠镇划定为西汉、五境、珠溪、溪霞、林官五乡。1938年合并珠溪、溪霞、林官为林溪乡,合并西汉、五境为五汉乡。1940年分五汉乡为东境、西境两乡、林溪乡没变。此后多有分合。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贤庠镇分设为:贤庠、着衣亭、珠溪、霞庄、青莱五乡。1956年扩大乡域范围,合贤庠、着衣亭为贤庠乡,合珠溪、霞庄、青莱为珠溪乡。1958年合并贤庠、珠溪、黄避岙三乡置岑晁人民公社。此后又经分合,1992年5月撤销大徐区,合并贤庠、珠溪两乡镇为贤庠镇,下辖贤庠、东风、章家墩、沈家洋、珠山岙、着衣亭、塘花园、砰头陈、盐厂、官司塘、岑晁、西山下、海墩、小蔚庄、珠西、珠南、珠北、珠东、山厂、常乐、程家屿、乌屿山、青莱、木瓜、溪沿、下庄、中溪、蒲门、俞公岙、新丰、民洋等3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贤庠镇地处珠山北麓,珠山素有“蟠蜒雄伟,势在沧海”之誉,古有“海舶遥望,岩顶宝光射星汉”、“赤玉盘堆削琢峰”之赞。其东北依次有观音岩、卦佛岩、尖峰山、官斗山、白露山,西南有大佛座、飞鹰山、屏风山、虎狼山、寨后山。由于山高,集雨面积大,故形成珠山的四大溪流。靠南面大徐的为枫溪,靠东面涂茨的为榆溪,北面贤庠的两大溪流是珠溪和槐溪。贤庠片最长最大的是东塘河,从上游接槐溪流经整个贤庠镇至西泽、芦岙两碶闸入海,全长约6公里,历来是贤庠排涝、灌溉、养殖、运输的大动脉。海港是由河道排水形成的港湾,主要有西泽、芦岙、青莱、民洋、蒲门、乌屿山6条海港,这些海港给对外交通运输及海船停泊避风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西泽港是象山北部较为重要的港口。
从珠山北麓山脚至象山港边筑起数以百计的塘坝,形成贤庠18.05公里的海岸线,围成了儿万亩贤庠镇赖以生存的土地。
贤庠镇北面象山港由于大自然的变化,形成了不少礁屿、海涂。西泽码头以东至青莱山咀是西泽涂,约千亩,青莱山咀至乌屿山海涂约1600亩。乌屿山至大石门海涂很大,有3000—4000亩。这些海涂资源丰富,促进了海涂养殖业的发展。
贤庠镇有丰富的土地、山、海、水域资源。有耕地23920亩,种植粮食、瓜果、蔬菜作物。下庄、溪沿、沈家洋各村及贤庠茶场种有723亩茶叶,年产约10吨。据《象山县志》载:1979年恢复珠山白毛尖生产,省品评为第一类名茶。沈家洋、珠山岙的杨梅历史上颇有名气。2000年建宁波永成酒业杨梅酒厂。象山港海洋资源丰富,贤庠镇沿海各村历代有海洋捕捞作业,鱼类有鰳鱼、黄鱼、白编、蛆鱼、白蟹、海蛰等,海涂中有望潮、青蟹、跳鱼、涂网、白虾、玉鳎。
贤庠镇是模具之乡,模具行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84年后贤庠的模具行业不断发展,贤庠镇范围内的盛宁线章家墩至西泽西侧6公里地段就有上规模的机模厂十几家,还有几十家机模制造厂。
贤庠镇建筑业起源于海墩俞氏。从20世纪的30—40年代开始,在俞氏兄弟带动下,贤庠地区的木瓜、马岙、官司塘、塘岙等地区许多人从事建筑业。在20世纪80年代建筑业快速发展时,成立贤庠、珠溪建筑工程队,开始打入宁波市,闯入上海、北京、重庆等大都市,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华丰集团公司总裁王泽光是建筑业中的佼佼者。
贤庠岑晁村健身舞队(www.xing528.com)
贤庠镇历史文化深厚,农村文化活动活跃。正月戏是从正月十五开始到十八为期四天四夜。曾有“珠溪的囡,眼睛看烂,珠溪的媳妇,锅铲用腐”之说,可见其人气之旺。贤庠五境下农历八月十四的庙会,其天数、规模、热闹气氛也是非同一般。早期戏文越剧是“的笃班”,还有“乱弹”、“高腔”,也有徽戏(京剧),但比较少,只在重要的节日时才会有。
舞龙灯是贤庠一种有组织、有技艺、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前海墩有三个龙灯队,岑晁有龙队、龙师傅,是龙灯的发祥地。此外还有马灯、船灯。珠溪还有鼓琴台角。海墩、珠溪、岑晁、贤庠、盐厂、溪沿、乌屿山各村都有农村业余剧团。
贤庠镇岑,初称陈。村之南北各有一山,北山稍高,坡陡,为岑山,亦以形称龙山;南山较低,名窕山,亦以其振翅状呼为凤山。相传陈氏祖先迁此最早,居岑山之阳,面对窕山,故名陈窕。
后一外姓迁入,丁盛族蕃,欲以其姓冠村名,陈氏不肯,争执不下。一日,村外来了一名儒生,得知其情,言道:“晚生有一方案,未知愿闻否?”两姓请示其详,儒生说:“岑山、山,又名龙山、凤山,两山夹一水;犹如龙凤戏水,两姓居一村,情同兄弟手足。如以山作村名,改称岑,协和相处,岂不更好两姓人都表同意,遂改称岑窕,沿用至今。
珠山的传说象山港南岸矗立两座山峰,一歪头,一缺脑。歪头叫大珠山,缺脑叫小珠山。两山这般奇形怪状,流传下一段故事。
大珠山和小珠山原是兄弟两个,一母所生,情谊敦睦。二人一同拜师学武,十八般兵器件件皆精,一同入伍,一同立功疆场,凯旋后一同立朝为官,一同致仕还乡。
一次,兄弟俩为争一块风水宝地,各自想据为己有。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乡亲劝阻不住,竟至动起刀枪。大珠山使一柄龙泉宝剑,小珠山抡一对金爪圆槌,你来我往,各使出浑身解数,斗得地动山摇。正在难解难分之际,小珠山忽出绝招,一槌架住宝剑,一槌直奔大珠山脑门,“啪”一声,大珠山躲让不及,头被打歪。大珠山运剑如风,猛力一劈,把小珠山脑袋劈下来,轰隆一声,飞向象山港中,成为小海山。
兄弟俩后悔莫及,岁月推移,成为两座高山,矗立在贤庠平原南侧,大珠山歪头,小珠山缺脑。
(黄琴 象山县方志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