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丹西街道:丹城西北石屋、名胜风景

丹西街道:丹城西北石屋、名胜风景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丹西街道地处象山半岛北部,南瀕大目洋,东以天安路、南大河为界,与丹东街道毗邻,西南与东陈乡相连,西与墙头镇相接,北依象麓。丹西街道依山傍海,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西谷、彭姥岭、白蟹潭、普明寺、黄山岭皆为丹西名胜之地。山下丹井,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街道一角溪上原有跨溪石拱桥,名风娘桥,现废。丹山石屋,在丹城西北约0.6公里丹山半坡,因有一天然岩穴,状若穹庐,故有石屋之称。

丹西街道:丹城西北石屋、名胜风景

丹西街道地处象山半岛北部,南瀕大目洋,东以天安路、南大河为界,与丹东街道毗邻,西南与东陈乡相连,西与墙头镇相接,北依象麓。《嘉靖县志》云:“厥土有山,背负隆起,雄压海垠屹如象形。”为一邑之中心城区,历来是象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贸、金融中心。街道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五丰、秧田头、西门、方井头、北门、潘南黄、路下林、白石、珠水溪、三叉路、九顷、杨蓬岙、杨家、上吴、小厅、樟树下、六升、上街头、菱河头、小河头、横墙弄、横塘欧、南沙、小东洋、韩家、洋心、仇家山、西港、新碶头、董何碶等30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10万人口。

丹西街道依山傍海,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北部“象山”古为蓬菜山,为秦代徐福东渡前隐居之地和东渡起航之地,留有丹山井、栖霞观、龙船径等遗迹,徐福东渡传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朝著名文学家、化学家陶弘景曾隐居于此炼丹,故又称“丹山”,今留有石屋胜景。北部象鼻山下有南朝宋元嘉二年古刹等慈禅寺,西有红庙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与丹东之塔山文化遗址遥相呼应。西谷、彭姥岭、白蟹潭、普明寺、黄山岭皆为丹西名胜之地。丹西人文荟萃,古今名人辈出。南宋有与辛弃疾齐名的四大名监司杨王林,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杨烨,明代有抗疏入谏的刑部尚书钱唐,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的外交家俞士吉,有勇斗宦官刘瑾的监察御史王涣,清代有经史学家姜炳章,分纂《大清一统志》名士倪象占,女诗人叶兰贞等。近代有中共早期浙江省委代理书记王家谟烈士等。

象山系射箭山东南段,介于墙头、大徐、丹城三镇交界处。略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起彭姥岭,东至盛宁线,长2.5公里;西北至三叉坑岭,接射箭山主峰,东南麓为丹城镇城区,最宽处2公里。山以形得名。山势平缓,主峰桂花岩头居中,东南距丹城1.7公里,海拔380米。其西南有千丈岩,海拔339.1米,上有电视转播台。东面依次有圆峰(260米)、癞痢山、沙地岗、鲫鱼山;东南为东塘山,海拔均低。

象山形如伏象,景色秀丽。主峰微隆如象背,古称蓬莱山,相传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之药留此筑庐凿井,梁陶弘景在此修道炼丹,投丹于井;清康熙间改称炼丹山;简称丹山。民国《象山县志》载,其上有丹灶、丹亭遗迹。山腰石屋,以岩穴敞开如室得名,古为佛教禅林,苍松翠竹,阴翳若环。有雨香庵、听秋室、招鹤峰、洗心池、指迷石、流华涧、眠云坞、怡情台等胜迹,留有历代摩崖石刻。山下丹井,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峰耸立于主峰之东,如若象头高翘,一名凤跃峰,又名上官山。山下风跃溪为南大河源头,建有饮水库、自来水厂

街道一角

溪上原有跨溪石拱桥,名风娘桥,现废。圆峰长坡迤逦,谓之象鼻,山前即为县府大院和烈士纪念馆所在。其西有西寺,东有东寺,谓之象目,均千年古刹,现修葺一新。

民国《象山县志》称:“象山,邑之主山,其峰圆耸,又名圆峰。唐乾符二年,有凤翔于山之巅,又名凤跃峰。四望五行具备。其巅旧有望海楼,山腰平冈数里,曰西岭,亦曰后岭,南有白鹿饮泉亭。又南为观澜亭,东有大老岩,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步山椒而登焉。萦青缭白,攒蹙目中,海与天际,片帆舟影,如好鸟飞来,抚丝桐,送归云,山色皆投襟袍,而遗址依然。亭台非旧,则又未尝不感慨系之。岭之下,长坡迤遍而垂,谓之象鼻。其下即县治也。唐大中四年(850),县令杨弘正于栖霞观右创筑蓬莱书院,为象山有书院之始。”

丹山石屋,在丹城西北约0.6公里丹山半坡,因有一天然岩穴,状若穹庐,故有石屋之称。洞穴口宽5.5米,内宽3.7米,进深8.3米,可容数十人。上覆巨石,顶平如砥;左壁乱石支撑,高米余;右壁与后壁巨岩嶙峋。右壁下方刻有“石屋”二字,高20厘米,宽9厘米。后壁有泉水从岩缝中出,曲折流注,铮铮有声。

石屋附近有胜迹摩崖多处。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象协守备陈雪樵、骑尉陈广宁偕同书法家钱泳等题刻石屋八景:雨香庵、听秋室、眠云坞、招鹤峰、洗心池、指迷石、流华涧、移情台,每景咏诗二首。雨香庵,离石屋约50米,为一座北朝南五间砖木结构平房,后有山泉,前有石板天井,周筑围墙,辟一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邑令倪甫英建,三十五年邑令吴学周建阁,翼之以亭榭,昌国邵榜眼景尧篆额,鄞县周侍郎应宾撰《建丹山石屋记》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僧大彻重修。民国时、额、亭榭均无,禅屋完好,至“文化大革命”中被拆,现镇民集资于南建五神殿。在西北角崖上尚存隶书阴文石刻“乾隆癸丑(五十八年)夏四月陈广宁徐华萧鸿章同来钱泳题记”,高77厘米,宽26厘米。其余七景今存者四:洗心池,在雨香庵西北崖下,面积约2平方米,水深0.5米,清澈可鉴,崖上刻有“洗心池”三字,高10厘米,宽15厘米。招鹤峰,在雨香庵西,为一高耸岩石,其上刻“招鹤峰”三字迹已剥蚀。移情台,在雨香庵东上刻此三字,台迹已无。眠云坞,在石屋东50米处,为一角尺形岩石,东岩上刻有“眠云坞”三字,下有乱石砌残墙,面平,疑为“山坞为我床“、“幽谷此高眠”之由来。岩石上方还有“蓬莱胜景”四字,落款为“春江书”,北面山崖上还有“飞霞洞”三字,二者字迹不同,非出一人之手。在石屋与眠云坞间山径边岩石下方刻有“游春径”三字,已为藤蔓所遮。石屋口外5米崖石下部也刻有“阿弥陀佛”四字,离地面不盈尺。四周竹木葱郁,曲径盘桓,景色宜人。

西寺

西寺坐落在丹城镇北面的凤跃山南麓,因处在象鼻山西侧而得名,为象山第一名刹。该寺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始称风跃院。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等慈禅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列为浙东佛教丛林,寺内僧徒众多。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僧会司、支云大修,历3年修建成功。民国7年、9年,建地楼、大悲阁,并增建西厢殿10间。解放后一度移作他用,寺宇因多年失修日趋破败。1985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大部分殿宇已按原貌修葺一新。(www.xing528.com)

西寺占地约4480平方米,四周筑以围墙,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寺内建有金刚殿、大雄宝殿、玉佛殿、东西偏殿、东西厢房、方丈室、藏经室等建筑。金刚殿为三开间,通面宽14.65米,门南照墙已拆除,枋上雕饰完好。主建筑大雄宝殿居中,为五开间,通面宽19.5米,进深11米。硬山顶,屋脊两端为泥件雕塑蟠龙装饰。抱玉梁伸出檐柱,雕成龙头形,颔下悬垂莲柱。其他结构多有人物花卉等雕饰。出大殿后门拾级而上为玉佛殿。相传玉佛购自缅甸,70年代玉佛殿被拆,玉佛也失。东、西偏殿已按原貌修建,青瓦黄墙,朱红水泥圆柱,木结构顶。西厢房三间,为香积厨和客房。东厢房三间,原为祖师堂。旁有独院,一横五间,前筑围墙,原为方丈室与经堂。且四周环境幽雅,翠竹耸立,林木葱郁,清潭映天,涧流不绝,堪称县内一大游览胜地。

丹井位于丹城镇西北角蓬莱山麓。相传秦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死之药,途径蓬莱山时所凿。南朝梁陶弘景(字贞白)在此修道炼丹,投丹于井,故名丹井。清康熙年间,改蓬莱山为炼丹山(简称丹山)。井体石砌,深2.47米,口径0.51米。水清洌,大旱不涸。史称井水甘美,可治痼疾。今存六角形青石井栏,高0.43米,厚0.15米,东面外侧刻有“丹井”二字。另一面镌刻嘉靖元年壬午岁正月十五吉日”字样,当为井栏安置年月。其余几面均为捐助者姓名,但已无一可认。井西原有丹亭,毁于40年代。井东有贞白祠,俗称丹山庙,50年代改作他用。后来拆除。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象山城区全貌

白蟹潭位于丹城镇白石村西1.5公里的鹰嘴山北坳内。相传有只通灵白蟹遁入清水潭内,安宁藏身,修炼成精,所以取名“白蟹潭”。清道光《象山县志》载:“白蟹潭,其泉自潭蛇行斗折至半山崖下,岩石林立如剑戟,泉挂如帘幕,与石相击如裂帛声。跨泉一庵名飞泉,大殿下泉流淙淙,日夜如叩木鱼声。”飞泉庵建在白蟹潭下。庵内大雄宝殿气势雄伟,佛像庄严,香烟缭绕。西侧的白鹤殿,画梁雕栋,两龙含珠,制作精致。庵后是正殿,高大兀立,好像是大雄宝殿的后靠山。庵边泉水潺潺,如百种乐器同时奏鸣。白蟹潭附近还有鸡冠岩、平岩、石中树、石屋、飞云岩等胜景。此地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夏日避暑观光的好去处。

关于象山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头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骑。大象总想到凡间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规,不能私自下凡。这一天,大象在南天门口吃草,见守门金刚在打瞌睡,就偷偷跑出南天门,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边上一个好看的小岛。他想:凡间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游玩一下多好啊!一动心,也不顾啥天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后生,驾起祥云,一会儿就降落在岛上。

岛上一个老头看到这个陌生的人,便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叫啥名字?”大象脑筋一动,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捕鱼,让大风刮到这里来了。”老头看他衣服破旧,就讲:“侬住到我屋里去吧!我屋里只有我们两老,有些冷清。”阿祥说:“那我就做你的儿子吧老头蛮欢喜,高高兴兴地把阿洋领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间过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龙颜大怒,下令天将去把大象捉回。

一天黄昏,阿祥捕完鱼,打算回家。突然,天空响雷闪电像要塌掉一样,阿祥抬头看去,只见天将拿着天锁,向他猛扑过来。阿祥晓得不好,连忙奔回家。两老见他慌慌张张地跑来,问他出了啥事?阿祥流着眼泪,不讲话。这时,天将已闯进院子,两位老人吓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边,回头看了看两个亲人,叹了口气,纵身向海里跳去。只听“轰”的一声响,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陆和小岛紧紧连在一起了一个半岛。

后来,在这里住的人多了起来,就把它称为“象山”。

(丹西街道办事处象山县方志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