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北接跃龙街道,东南连一市镇,西北毗连黄坛镇,西南与岔路镇接壤,南界桑洲镇、三门县。由原竹林乡、前童镇合并而成,辖1个社区(居委会),17个行政村,地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人口2.56万。镇政府驻地北大街5号。
镇以驻地前童得名。据《塔山童氏宗谱》记载,始祖童潢,字天水,号颛孙,是南宋年间宦居迪功郎的士大夫,他在绍定六年(1233)从原居地黄岩丹崖上岙举家迁徙至此。村落位于原先的惠民寺前,以姓氏冠名,家族在同村聚居。故称“寺前童”,后来则称之为“前童”。另一种说法称该地有前童和后方两村,该村居前,称前童,后方村早废。
自宋代起至民国为连理乡,属塔林乡(部分属拱西乡)。1951年为前童、团结、竹林乡。1956年合并称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前童公社、竹林公社。1983年改前童乡、竹林乡。1987年置前童镇。1992年实行镇(乡)管村体制,竹林乡并入前童镇。2006年全县行政村合并,现有前童1个社区(居委会),有柘湖杨、桥头杨、上溪、大郑、小汀、梁皇、岭南、栅下、官地、严家、双桥、塔山、联合、鹿山、鹿分、竹林、妙宏、板岭陈等17个行政村。
前童镇四面环山,中部平坦。梁皇山主峰海拔768.2米,与黄坛镇交界的有大堂山、峰山,东北有覆船山、板仓山。主要溪流为白溪,自西面岔路镇进人,流经境内,东出跃龙街道水车。发源于梁皇山东南麓的梁皇溪至妙山汇人白溪。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油菜籽等。山地植被多松树、薪柴。交通便捷,甬临线、同三高逵公路、甬台温铁路穿镇而过,县域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为宁波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
前童古镇
“前童三宝”为地方名特产,豆制品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它是用优质早豆在井水中浸泡制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柔韧,为居家、旅游、馈赠之佳品,深受各界喜爱。
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08家,行业产品有橡胶、煤气表、鞋邦、压铸、化工、仿古工艺、文教用品等。副业有茶、桑、水果、蚕茧及饲养生猪、奶牛等。
梁皇山公路第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投资60万元的镇自来水厂第一期工程已在动工兴建,120转播接收塔已投人运行,全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前童旅游资源丰富。南岙山有明初儒士童伯礼营建的石镜精舍,方孝孺曾在此讲学,今遗址存有石槛一条。鹿山有烈士墓及烈士碑亭。塔山北面有孝女湖、致思亭。辛亥革命时,童保暄为浙江光复建功臣。竹林东北有福全寺,宋开宝(968—975)年间建。有仙人坐石、古井“福泉”,原存寺宇系清道先后修建,近年又作修缮,并添新宇。
前童古村,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这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流遍家家户户,不是水乡,胜似水乡,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到前童以后,最好先去登鹿山顶。那儿可以俯瞰前童全貌。鹿山不高,因形似卧鹿而得名,当地则视为吉祥神山,世世代代严加守护。与鹿山遥遥相对的塔山,虽然至今古塔无存,两峰相峙,泽被前童。
“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住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红条石门台上刻着“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区划,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
“明经堂”,又称“狮子明堂”,位于前童镇南大街,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门口挂有“明经”匾,两边分别堆塑“礼义”“孝悌”。正厅正脊上系泥灰堆雕的太极双鱼火焰宝珠。正厅与东西厢房都为硬山顶重檐建筑。
“五福临门”,建于嘉庆年间。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就职位越高,势力越大。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群峰僻笏”、“清流映带”等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www.xing528.com)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系方孝孺亲自设计。占地1.2亩,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竖有2对长方形花岗石板旗杆夹。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家”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挡风板(滴水板),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是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
致思亭,又名“着衣亭”。位于前童镇孝女湖西侧,是通邑必经之处。清雍正8年(1730)童存甫建,其父童二如,康熙年间曾在此建孝女湖,父子二代共攘善举,重视教化,名留史册。致思亭系四角尖攒凉亭,占地16平方米,由四条方形石柱构筑,石柱上镌有柱联:“云亭暂留长者步,湖光时映孝女心”。
“石镜精舍”,在前童对面石镜山,过前童大桥,在马路左边。那儿因山中有一巨石,光滑如切,每逢雨天,水漫石面,光亮如镜,故名。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村的东头,依然保存着挂有“正学遗风”匾额的“石镜精舍”。精舍为明初童伯礼所建,已有600余年。为开启文明,童伯礼拿出多年收藏的六经群书数千卷,聘请了当时为朝野推重的方孝孺前来讲学,课教子弟。方孝孺曾二度在精舍讲学,历时四年,与童伯礼共同奠定了儒乡基础。前童仅明清两代秀才以上功名者就有202人,现代和当代又有教授、博士、留学生等400多人。
自明代中叶以来,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也都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在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直至今日,元宵纪念童濠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到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纪念活动进入高潮。
前童民俗文化馆是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民俗博物馆。分为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展区。小院内山花烂漫,墙角布置着四季的农具系列,有水磨草房、硕大的石碾子、稻桶、犁、锌等生产农具,堪称荟萃浙东南台州地区农业文化的精品。室内布置了农具系列、服饰系列、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系列和缝纫造织工具等,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文明史。
梁皇山原名桐柏山。传说,南北朝梁武帝(464-549)的儿子萧察,深得武帝钟爱,封为岳阳王。梁太清末年(549),武帝宠信的降将侯景作乱,武帝的子孙们相互倾轧杀戮,岳阳王携王妃到桐柏山避难隐居,在“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叛兵赶到,警卫将军战死,太尉被捕,杀死于寺前驿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岳阳王在和尚护送下躲进双大门的岩洞中脱险。大难不死,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驿故改为梁皇街,稍号佛寺命名为梁各寺,桐柏山更名为梁皇山,现在已干发为风景旅游区。
梁皇山南麓与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之梁皇寺。清同治上一年(1872)梁皂寺改为“拱台书院”,出了童伯吹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抗日时(1941)做过宁波看署监狱。解放战争时住过“三五支队”,古老的梁皇寺,只剩下三间小屋。现在恢复旧日寺观辉煌。
前童镇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有宁寺塔山童氏始迁祖童潢、大儒方孝孺年友童伯礼、扬柳洪溪筑砩坝童濠、武孟士杨志鸿,近代有宁海县首任知事童建侯,湖南靖县县长童一秋,宁海县首任县长童先林,光复浙江总司令、都督童保喧,浙江省著名化工专家葛忠华画篆刻家童衍方。
童潢,字天水,童氏游历兹土,见石童山灵水秀,遂生迁居之意,后为宁君塔山童氏始迁祖。明考古学家、中都国子监典薄、余姚人赵挥谦为之作《宋过工郎童天水先生传赞》。
童伯礼(1337—1395),名思立,号定节,为塔山童氏第七世大房派祖,明洪武十八年,于南岙自创童氏子弟学校——石镜精舍,延请大儒方孝孺执教。他本身不顾年高体弱,同年青弟子一同虚心聆听讲座,认真求教。后方孝孺进京,邀童伯礼去做官,但童伯礼每次都以母老为由推辞。当时方国珍割据浙江东南沿海一带,为争夺天下,到处求贤,伯礼被人推荐,但他没有去。此后就因为这件事使他牵连上兵梢案,被流放到南京并客死他乡。
前至明经堂
童濠,字继乐。明正德四年(1510),前童水利条件极差,年成的丰歉,常常取决于天时。濠公顷己所有,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这就是著名的“扬柳洪砩”。童濠因此数百年来名垂青史,俗称“濠公老爷”。
(应可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