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坞街道:位置、历史及交通情况

西坞街道:位置、历史及交通情况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坞街道位于奉化市东郊,东、北两面与郭州区横溪、姜山镇交界,南接莼湖镇,西连尚田镇与岳林街道,西北邻江口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地在西坎。1984年7月撤乡建镇,建立西坞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与尚桥乡、白杜乡共同隶属于西坞区委、区公所。2001年6月白杜乡并入西坞镇。2003年12月,西坞撤镇建立街道。西坞自古是奉化的重要产粮区,有耕地5万多亩。西坞水陆交通便利,古时有“水陆通明州”之称。

西坞街道:位置、历史及交通情况

西坞街道位于奉化市东郊,东、北两面与郭州区横溪、姜山镇交界,南接莼湖镇,西连尚田镇与岳林街道,西北邻江口街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属宁绍平原延伸部分。行政区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现有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2万人口,外来人口近1万人。街道办事处驻地在西坎。

因在东江之西,形似船坞,故名西坞,又因是郭姓聚居,也作西邬。自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属金溪乡,1919年称镇,至解放初。1950—1957年为西坞乡(镇)、石桥乡、东陈乡。1956年,尚桥、庙后、康亭三乡合并为原尚桥乡。1955年白杜、孔峙、东陈三乡合并为原白杜乡。1958年西坞镇、白杜乡、尚桥乡合并成立西妈人民公社,原西坞镇、尚桥乡、白杜乡分别为三个管理区。1961年三个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1983年改建西坞乡、尚桥乡、白杜乡。1984年7月撤乡建镇,建立西坞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与尚桥乡、白杜乡共同隶属于西坞区委、区公所。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尚桥乡并入西坞镇。2001年6月白杜乡并入西坞镇。2003年12月,西坞撤镇建立街道。较大村落有尚桥、庙后周等。

外来人员最大集中居住区——力邦村

西坞地属宁绍平原的延伸部分,地势平坦。东南部高山连绵,异峰突起,有笔架山、望海尖等,海拔400—600米之间,东部有金峨山(662米)与鄞州为界,皆形成天然屏障。河道纵横,150多条大小河流交织成网,东江纵贯境内,金溪西通东江,北流入鄞。有里岙等蓄水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4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20毫米,年降雨165天。年平均温度16.3摄氏度,无霜期232天。

西坞自古是奉化的重要产粮区,有耕地5万多亩。特产桃、杨梅、花卉、茶叶香椿等。近年来,农业经济已形成三大产业格局:一是以“绿之健”为龙头的创汇农业;二是以金峨花木公司为领头羊的花卉农业,发展花卉苗木1.5万亩,2001年金峨村被命名为“宁波市市花(茶花基地”;三是发展近郊型农业,建立四季笋基地2000亩,香椿基地500亩,优质米基地1000亩,培育出“奉化曲毫”茶叶名牌,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

奉化市工业开发区西坞外向科技园区坐落在温台甬高速公路奉化出口处,建立于2000年7月,建成区规模8平方公里,形成以轻纺为主,上、中、下辅助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园内已落户企业213家,其中外企60家,年销售20多亿元。2002年10月开始入住首批外来务工人员的力邦社区已成为全国关注的企业后勤部,4幢公寓楼至2006年已累计入住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外来务工人员达5100余人。

西坞水陆交通便利,古时有“水陆通明州”之称。新中国成立前后,内河运输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有“小宁波”之称。同三线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奉化的唯一出口处就在西坞与市区交界处,奉白公路贯通东西,莼白公路、西宁公路、尚桥公路连接南北,现正在动工建造的甬台温铁路和甬新河工程都过境西坞。

历史文化悠久。秦汉时白杜为会稽郡邮县县治所在地,至隋开皇九年(589)始废,建治长达800余年。至今城隍庙、古窑址、墓葬群等遗迹仍在,在南岙、山厂一带陆续发掘出西汉六朝的墓葬群,出土大批青瓷、陶器:西坞早在700多年前已形成古镇,明清古民居、井字河、居敬桥风貌依然。

民国时期,教育始兴。民国9年(1920),王正廷在白杜创办务本小学。1922年周永昇在庙后周创办永镇完全小学,1924年扩建校舍,改小学高级部为乙种农业学校。1923年,美国浸礼会在西坞创办进德女校;1925年,镇绅士邹佩锵发起创办怀德女校。

历代以来,名人辈出。出生于盘龙山麓税务场村的王正廷,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中国第一个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身委员;现代有香港特区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邬维廊;海军中将邬华扬;中科院计算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邬华谟等。

居敬桥位于街道北端,横跨东江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桥名最早叫龟径桥。龟在古代是长寿延年的象征,后来人他1根据它的谐音演化成现今的名称。居敬桥在明万历年间曾重新修缮过,现今的规制是这时遗留下来的。南北两恻桥额上的“居敬桥”三个大字,是金陵(南京)朱之蕃所题。朱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任吏部侍郎,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清康熙、乾隆年间居敬桥又修过几次。最后一次修缮则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

的石砌拱桥,拱券石呈纵联分布,并列砌置,三个拱券以中孔为最高,余两孔次之。桥墩石块叠压有序,方切垂直。中孔跨度8.30米,边孔跨度5.40米,中孔高11.60米,桥长29.60米,两头宽5米,向中间逐渐减窄为3.60米。桥上两边各有桥柱16根,桥栏栏板上部有镂空莲花石雕,望柱头有狮、象等动物雕刻。中孔桥墩上部南北各饰以鳌鱼头作为水文标志。鳌鱼头下各嵌石柱一,上刻建桥、修桥的各个年代。桥的两岸引桥上建有桥亭,供行人憩息,躲避风雨,并铺有36级石阶,可逶迤而上。

居敬桥为奉化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桥墩有对联两副:(www.xing528.com)

跨石成梁会尽有源活水

面山作业送来无数奇峰

桥镇闾门缔造计一家祖调

路当津要往来通万里舟车

王正廷在家乡捐建的务本学校

白杜是秦会稽郡鄞县县治,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古鄞县废除的800余年间,白杜一直是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鄞县的地域,大致包括现今的鄞州、奉化、慈溪和整个舟山市。宋宝庆年间纂修的《四明志》说:“奉化,会稽郡鄞县地。今县东白杜里有鄞城山,山下有广福院,旧云鄞城院,即古鄞县治所也。”其实,白杜的历史还可以往前推进几百年。春秋时代的史书《国语·越语》中有“句践之地,东至于鄞”的记载,而这鄞的得名,就起源于白杜的堇山。革山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包,海拔只有47米,它是附近高600余米的金峨山的余脉。宋乾道时的《四明图经》,是宁波地区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它在释鄞县名称来历时就说,在“堇”右旁加一个“邑”字,成了“鄞”(按:“邑”现在作“阝”,城市的意思,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1978年,在离白杜村东2公里左右的南岙村附近一个土名叫蟹山的小土墩里,发掘出一个东汉熹平四年(175)的墓葬。墓葬规模很大,墓表封土像一个小山包,造型奇特,构筑精致,有前后两室,有甬道,而且随葬品也很丰富,有精制的青瓷器和金器。在南岙至山厂村的东边山坡上,还有许多建筑精良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葬,出土过纪年的墓砖(如东汉的永平,梁朝的天监)和铜镜、铁器、古钱等。在白杜、山厂两村之间的坡地上,到处都有陶器的碎片,有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秦汉时代的熏炉、瓦当,西晋时期的青瓷鸡头壶。在革山脚下还曾发现过炼渣等冶铁的痕迹。山厂村里还留有一个“校场弄”的地名。在白杜村南端,至今还有一座城隍庙。凡此种种,都说明白杜曾有过千年以上的辉煌历史。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古鄞县并入句章,县治移设于小溪(今鄞江桥),白杜才成为一个普通的村子。

王正廷(1882—1961),西坞税务场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于191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民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代理内阁总理等职。国民政府期间曾任外交部长和驻美大使。自1921年起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由于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关系,王正廷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体育领导人之一。

王正廷

他在全国体育组织及筹备国内、国际重要赛事中担任要职。1922年,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和远东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24年,被推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会长,1933年任该会主席董事。1936年和1948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率团先后参加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1952年定居香港,1961年去世。

(应琪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