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街道是奉化市的北大门,位于剡江口。东隔县江与鄞州区为界,东南接西坞街道,正南与锦屏街道相连,西部与萧王庙街道相毗邻。面积59.7平方公里,辖5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8万户,4.7万人,另有外来人口1.5万人。办事处驻地在江口江峰路2号。
“四明之水……经大小晦山,过公塘,出泉口而合于大江(县江),故日江口,道为明越要冲。”(清光绪《奉化县志》)自宋至民国,均属长寿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分为江口、前江、胡塔三乡。1956年三乡合并称为江口乡。1958年10月建立相当于乡级的江口人民公社。1968年5月改称江口公社革委会。1983年9月,实行党、政、企分设,恢复建制,江口公社称江口乡。1984年7月撤乡建镇,隶属江口区委。1992年5月撤区,建江口镇,原南浦乡划归江口镇。2001年6月原江口镇与方桥镇合并,建立江口镇,辖8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3年10月撤江口镇,改为江口街道。较大村落有南浦、方桥、新桥下、王淑浦等。
地处宁绍平原的延伸部分,除西北塔山(甬山),东南赤山、包山、南浦茗山外,均系一望无际的平原。境内水网如织,有大小河道159条。县江、剡江、东江贯穿境内;四明山之水经过大小晦山,过公塘,出泉口而汇于剡江口。有大小水库21座,其中能蓄水万方以上水库3座。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末夏初冷暖空气交替,时晴时雨,习惯上称梅雨季节;7-9月天热少雨,常有强烈风暴或台风入侵;冬季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常年平均降雨量1322毫升,平均气温16.3℃,春秋多雾。
明时,每逢农历五日为集市(《嘉靖奉化县图志》),至清末民初,江口、方桥、南渡均设有集市,江口有横直二街,方桥、南渡各有一街,交易商品“多蒲席(即草席)、蒲履、布匹之类,兼有谷产”(《光绪奉化县志·建置下》)。20世纪80年代仍沿袭清末习惯,以农历五、九为市。1999年,原江口镇被列为浙江省工业卫星镇,主导产业有服装、厨具配件、仪表仪器、机械、蔺草加工五大块。有厨卫配件企业50余家,2006年荣膺“中国厨卫配件产业基地”称号。有江口、方桥、南浦集贸市场3个,商贸网点500余家。以三江配件中心为依托的商贸物流和以方桥中心港区为依托的港区物流,已成为工业发展园中的新亮点。
罗蒙西服专卖店
江口是红帮服装之乡。清末民初,红帮裁缝江良通、王容谟等远赴日本等地从事服装业,后有王淑浦村的王才运、王财兴等一大批红帮名人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十多家呢绒服装店。如今,罗蒙西服年销量居全国第一,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第二。
街道有耕田5.59万亩,山林7800亩。农业从单一的水稻种植业转向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街道拆建、新建的住宅居民区有大浦新村、寿峰新村、白雀新村J苔山湾小区、新浦小区、东江家园6个,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地处省道甬临线、江拔公路之枢纽,上通沪、宁,下达温、闽,交通便捷。
教育事业起步较早,文化教育界以有“奉化三江”之称的江迥、江北溟、江南溟为核心,还旁及江西溪、周世棠等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体。其中江北溟在江口设有“水云居”书馆。
至2007年,街道有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9所,文化中心1个,成人学校1所。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有1家,下设方桥、南浦2个分院,延伸医疗点4个,农村卫生室5家,个体诊所2家。
江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茗山后是中古时期先民生活的地方,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金、鼎、豆、盉、罐等。2003年被公布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茗山上有块小小平原,叫“战场平墩”,据传为项羽和韩信作战的地方。山顶上有一水潭,其状如盆,当地人民称此潭为“马面盆”,不管寒冬酷暑,盆水不枯。江口塔山上的“寿峰塔”始建于后唐。郭范村小土墩上的“万元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卧于奉化江上的南渡“广济桥”建于南宋。被誉为浙东第一桥的“方桥”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东江朱应段的“灞桥”始建于清咸丰四年。方桥龙潭墩的“锡命堂”为弘治壬戌年间建造。禾家桥村的敬爱堂,共三进,大门、正厅、后堂、前厅、厢房等,保护完整。江口塔山上有“白雀寺”,山南坡有“清水庵”,都是历史悠久、香火兴旺的寺庵。
江口历来名人辈出,如:明万历进士、中宪大夫邬鸣雷,民国时期宁波金融商业界巨头王文翰,红帮裁缝的先驱、中国第一套中山装的制作者王才运(1879—1931)等。(www.xing528.com)
甬山位于江口街道,因峰峦似覆置大钟,像古甬字故名,又因山上有寿峰塔故又名塔山。甬山取名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晋代玄学家郭璞曾云游至甬山,俯瞰剡江,东望平原如锦,远山连绵,叹日:“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后人借郭璞之意,取名甬山。宁波简称“甬“,源于甬江,而甬江之名源出甬山。甬江上游剡江流经甬山,旧方志称“甬江之称,殆因其源出于此,而名之也”。因此可以这样说:“甬山是宁波的父母华顶。”
甬山为四明山脉东入宁绍平原之余脉,山上有高塔、古寺、雅亭、幽洞,古有二十四景七十二洞天之说。甬山地质属于火成岩丹霞地貌,清人所著《四明谈助》载:“自趾至巅皆石,突兀离奇,如巨灵布武。”
甬山的历史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开启的,它的历代信仰者在甬山演绎着“生生不息”的道教真谛。晋人葛洪在甬山之阳头陀岩处炼丹,故甬山也被列入道家七十二洞天。据史料载,官至秘书监的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因不满奸相的所作所为,索性眼不见为净,与御史中丞杜胜等人辞官还乡。杜胜全家隐居在甬山平岩洞西南麓,后子孙繁衍成为现在的杜家畈村。受杜中丞之邀,贺知章常来甬山之麓剡江边垂钓,寄情于山水之间,后人为纪念贺知章,在贺监垂钓处用石筑一方台,称为“贺监钓台”。另据史料载,晚年的贺知章醉心于道教。唐朝天宝年间,贺知章在甬山附近建招贤观,祀东岳之神。因此江口在唐宋时被称为“招贤墟”,此观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乡人募捐重建。
佛教与甬山的联系始于白雀寺。
《奉化市志》记载:“南北朝时在甬山建白雀寺”,据传是六朝名僧智觉大师所建,甬山白雀亭有亭联云:“佛刹盛于齐梁正赖后人寻旧迹。”甬山白雀寺曾与雪窦寺、岳林寺、青莲讲寺并称为“奉化四大名寺”。甬山白雀寺已逾千年,千年古刹的其中兴废坎坷令人追思。白雀寺兴盛时,香火旺盛,在甬山方圆一带乡镇很有名,朝奉的善男信女在甬山石径上络绎不绝。当时白雀寺有门楼、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可谓规模井井、僧侣济济。如今白雀寺西北荆蔓中仍有千僧井,井为凿岩石而成;水出岩罅。井于前几年被有心人浚淘干净,现今井水清清,井边山坡有松树,井水映松影别有风味。
白雀寺门楼上有蒋介石所书的“四明胜迹”和于右任题写的“甬山白雀寺”,后门楼毁于“文革”,斯宇不存。“文革“之破坏使千年白雀寺化为残垣断壁,而后荒草萋萋,但千百年来总有一股促使佛刹复兴的力量在涌动,使得白雀寺屡废屡兴,如今白雀寺正在逐步恢复昔日的兴盛。
白雀寺前有塔日“寿峰”,塔始建于后唐同光年间,《奉化补义志》载:“后唐童左丞(童义)于甬山将尽处筑塔,以便望狼烟,而备一邑文峰。”童义字仪之,山西雁门人,由唐朝进土至左台御史,后唐灭梁时为明州御史。童义在甬期间颇有政绩,有利地方,曾主持建造江口光德桥,后来江口乡民在甬山建塔山祖庙祭祀童义,庙中有石碑记载此事。以前从奉化南来的香客上甬山白雀寺必经此桥。清乾隆年间仕人仇兆鳌曾咏光德桥:“光德桥谁构,童公泽永流。风梳七洞水,虹卧廿间楼。波纳西溪口,潮吞东渡头。咽喉微峡镇,瑞霭聚芳洲。”光德桥原为廊桥,曾与鄞江桥、广济桥、百梁桥等廊桥齐名,不幸的是1945年毁于兵火。1947年重建光德桥寿峰塔时,蒋介石亲书“古光德桥“四字。
寿峰塔为砖石结构古塔,高22.2米,7层8角。每层的8个壶门形状相同,但各层间都不同,这些壶门中仅有第二层东首的一个是拆穿的,其余都用砖严封,壶门虽多但均不能入内。塔砖有两种,一是刻有立体字形“宝塔”砖,出现在底层,这是唐砖,系初建时留下的。二是刻有“寿峰塔”砖,可能是重修时改名后的用砖。每层角砖均为特制,可见古代匠心之巧用。
历代文人墨客对寿峰塔题咏颇多,清儒学之士蒋翼清有《甬山高塔》诗:“山头突兀,昂耸太空。雾迷文峰秀,烟冲警信通。夜顶明星探碧汉,朝迎嫩日带轻虹。”寿峰塔与奉化南山瑞峰塔遥相呼应,被称为“姐妹塔”。毛翼虎先生曾作《姐妹双塔》诗:“巍巍双塔立西东,古迹千年造化工。溯本追源思甬地,三江相汇五洲通。”
(应琪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