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锦屏街道:奉化市(县)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锦屏街道:奉化市(县)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锦屏街道位于宁波市南郊,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建县,即为奉化县(市)治所至今,是奉化市(县)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街道办事处驻地茗山路251号。锦屏街道成立于2001年6月,前身是大桥镇,街道因锦屏山而得名。2001年6月,大桥镇一分为二,建立锦屏、岳林两个街道,以县江为界。“锦屏山”牌水蜜桃名闻全国,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在2003年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唐开元间在锦屏山东侧立孔子庙,为县学之始。

锦屏街道:奉化市(县)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锦屏街道位于宁波市南郊,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建县,即为奉化县(市)治所至今,是奉化市(县)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它东连岳林街道,南界尚田镇,西以萧王庙街道的曰岭山为界,北与江口街道接壤。辖区面积43.3平方公里,有20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共2.8万户。另有外来人口2.6万人。街道办事处驻地茗山路251号。

锦屏街道成立于2001年6月,前身是大桥镇,街道因锦屏山而得名。2001年6月,大桥镇一分为二,建立锦屏、岳林两个街道,以县江为界。

锦屏辖区平原与山区参半,西及西南为低山丘陵区,属天台山脉,东北属宁奉平原。锦屏山、金鳌山、棋盘山以及奉化市郊的大顶山、华顶山、日岭等山峰星罗棋布,最高海拔500米,最低不足10米。

地势自南向西北倾斜。蜿蜒县江流经街道10公里,自南向北流去,五岙溪、锦溪、长河塘均入县江;塔水河、隔河、横河皆已填土消失。锦溪(亦称北溪)源于日岭,由西向东,至东门村方新硬入县江,全长6.5公里。县江上建有桥梁10座,以惠政大桥最为出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居住。

街道现有耕地面积8800亩,山林33000亩。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近郊型和生态型农业。有以长汀、西圃、河头等村为水蜜桃基地,以长岭村为主体的千亩花卉、苗木基地,以城西布村为主的千亩竹笋基地。“锦屏山”牌水蜜桃名闻全国,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在2003年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街道现有6.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700余家,其中亿元以上2家,以服装机械电子等三大产业为主导,拥有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实力强的骨干企业和比较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

街道商贸业繁荣,有注册商店2900家,有锦屏商城、惠中商场、惠政百货商场等老商场,近年又有三江购物、加贝超市、麦当劳肯德基、老人头等商贸名店落户,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惠政西路、桥西岸路、南山路等4条特色街、1个夜宵城和5个集市

唐开元间在锦屏山东侧立孔子庙,为县学之始。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朱熹泊舟龙津(今惠政桥附近)讲学,后县令冯多福建龙津书院。元有“养正堂”,明有“东社学“、“南社学”,清有“锦溪书院”、“校士馆”、“作新女学堂”等。坐落在体育场路风山东麓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奉化中学,于2001年搬迁至岳林街道桃源路。

锦屏山位于街道西北,宋时即为民众游览踏青之所。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建为中山公园,相继建成总理纪念堂、中正图书馆等。山之东北有封山古刹及为纪念辛亥革命志士周淡游而建的淡游山庄。

街道人文荟萃。宋有同科兄弟进士王时叙、王时会,元有翰林院编修戴德彝,明有布政使应履平、兵部侍郎宋茨、画家王谔等。戴运轨和张泰仑在科学界和医学界均有建树;周荆庭、张泰荣为奉化慈善事业呼喊奔走。如今,科学界有刘永享、丁启秀、冯孝善、宋孟宗、张尚直等,文艺界有孙信德、汪浙成、应真华、张奠宇,IT界有2003年中国内地富豪榜排名第一的丁磊。

白岭奇石

夕阳西照爱封山,眠佛由来在此间;

晚景还探弥勒地,流霞疑是赤城湾。(www.xing528.com)

锦屏爽气笼烟霁,翠嶂韶光露笑颜;

几度重游三塔古,未曾野鹤守松关。

这是龙津老翁逸仙咏封山夕照之诗。“三塔”,是指锦屏山东北坡的三处寺院,即上塔(上塔庵)、中塔(佛塔亭)、下塔(封山寺)。三地之中,以中塔最负盛名,是为布袋和尚墓地

布袋和尚,历史上被后人公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据《宗教词典》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又据《宋高僧传》载:“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据民间传说,唐朝末年,奉化长汀村民张重天在一条小溪上捡到一圆头大耳的婴儿,决定收养他,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

契此成年后在与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岳林寺出家。时岳林寺香火鼎盛,僧人众多。契此在此出家后有许多异相,最奇之处乃其无论行于何处,皆随身携一大布袋。每有人好奇问:“和尚有法号乎?”他以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人时观自在。”时人因之尊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作偈语亦算妇孺皆知。梁贞明二年(916),布袋和尚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之上,寺僧遵其遗愿,将其肉身葬于封山之腹,中塔从此名扬天下。

布袋和尚为什么要葬身中塔?据说他生前常到这个地方,见其山钟灵毓秀,幽雅脱俗,所以在他将要圆寂时,亲往封山踏勘。看中这块土地后,又与沈姓的土地主人协商,请求募给他一袈裟土地。沈施主向来敬重布袋和尚,慨然允诺。布袋和尚入灭后,里人冯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墓旁辟地建塔立亭,名曰“佛塔亭”。(一说宋绍兴间,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里人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增广基地。)

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后,传说其墓顶“累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于是人们更加相信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奉化地方官把这一情况按级上报朝廷,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佛塔亭更为“定应大师塔”。定应者,定时作出发光反应也。锦屏山上的佛塔亭因受了皇帝敕封,当地人遂把锦屏山改称为封山。皇帝赐号,声名大振。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昙振和尚开始在中塔建造佛殿,并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宋高宗绍兴年间阁毁,后又重建。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阁崩。二十八年(1291)辛卯,僧梵中重建。此后清康熙、同治光绪等历朝僧人都有整修或扩建。至光绪十二年(1886),僧松茂建楼五楹。二十七年(1901),僧华盛建大悲阁三层,上有鼓楼钟楼。楼亭后有巨岩耸立,岩下有潭,俗称小龙潭。潭长4米,宽3米,深近2米,盛夏不涸。至此,中塔达到了极盛时期。

上塔为俗称,名锦屏禅院,又名青锦禅院,现址雨奇山阁。中塔原有3米高的佛塔,而上塔、下塔均无塔,正确的说,应该是塔上、塔下,现在的称法,大概是符合口头的习惯称呼。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僧文元建禅院于封山之顶。旧有省方亭、雨奇山阁,为长官宴会及过客览胜之所。

上塔毁于1956年台风,不复重建。1978年1月,中塔失于大火,原址改建县委党校,寺迁今址,规模渐微。但中塔之影响仍在,塔下连接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惠政路和中山路,被称为中塔路;寺东北两里,原名贴水桥(即桥低贴近水面之意)的小村,改名为塔水桥。

封山寺,俗称下塔,梁贞明三年(917)建,后毁。清顺治五年(1648),三笋和尚重建大殿。咸丰年间两廊尽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僧朗修复建大殿。新中国成立前后,作避难所和工艺美术厂建筑工人的宿舍,至20世纪80年代复成寺院。

(应琪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