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寿镇:永清塘的百年发展与变化

崇寿镇:永清塘的百年发展与变化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慈溪城区沿着浒崇公路驱车向北行驶12公里,不到20分钟便到了崇寿镇政府驻地六塘亭。永清塘承载了崇寿这个小镇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小镇的发展变化。在崇寿镇六塘公路与文教路十字路口有块路牌,上面标着“永清塘”三字,过往行人对此都不太理解。1956年9月,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取名为崇寿乡,后改为崇寿镇。崇寿镇原居民多为绍兴移民,即便到了今天在一些地名中还有所显现。

崇寿镇:永清塘的百年发展与变化

慈溪城区沿着浒崇公路驱车向北行驶12公里,不到20分钟便到了崇寿镇政府驻地六塘亭。六塘即永清塘,是慈溪先民向北围垦的重要成果。慈溪地势平坦,一条条横贯三北平原的海塘,像是历史的剖面,记载着慈溪人挺进杭州湾的壮举。秦海唐涂宋堤,三北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围垦史。对慈溪人来说,海堤是一道道用血汗筑起的海上长城,从宋庆历七年(1047)冬,县令谢景初率民开始修筑大古塘以来,随着海岸线的北移,人们陆续修建新塘、周塘、夜塘、潮塘、坎塘、榆柳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澄清塘(解放塘)、八塘、九塘、十塘,海塘修建的技术水平和堤塘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一条海塘,足以概括一个时代,承载一方风尚,验证几代人的艰辛、勇敢和智慧。永清塘承载了崇寿这个小镇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小镇的发展变化。全镇下辖三洋、向天庵、富北、傅西、健民、六塘亭、相公殿、福寿等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在崇寿镇六塘公路与文教路十字路口有块路牌,上面标着“永清塘”三字,过往行人对此都不太理解。其实,这里是始筑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竣工于1919年的御潮海堤“永清塘”(又名六塘)的遗址。清嘉庆年间,由于海涂不断向北推移,当时由绍兴等也大量迁徙而来的人们修筑永清塘(六塘),该塘东起高背浦,西至建塘,中段横穿崇寿镇。由于居民的陆续迁入,人们在塘的两侧开始建房,居住下来,煮盐为业。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村落,并建成相公殿、傅家路两条街道。清末民初,盐商在此设立商廒,永清塘两侧店铺酒肆林立,街市渐渐兴旺。

崇寿镇辖地归属多变,清时属余姚保德乡,1930年建仁寿、福缘、德庆、顺德4乡,1940年并为福寿、崇三两乡,先后归庵东盐区、浒山区管辖。1954年9月,崇三、福寿两乡均划归慈溪县。1956年9月,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取名为崇寿乡,后改为崇寿镇。崇寿镇原居民多为绍兴移民,即便到了今天在一些地名中还有所显现。如以“舍头”名者大多为绍兴移民聚居煎盐之处。如胡家舍头、黄家舍头,就是迁人崇寿的绍兴移民聚居成村的。

崇寿镇原来是一片白茫茫的海涂,自先辈在此煮盐以后逐渐兴盛起来。许多以“灶”命名的地方,都跟先辈煮盐有关,二灶江尽头的相公殿码头当时已成为全国三大盐区之一的庵东盐场的重要港口,相公殿也成为沿海“三区六公社”最繁华的小镇。礼拜庙会以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最盛,时间大抵在春耕以前,规模盛大,范围广泛。在一寺庙(庵)脚下占土结社,上有柱头执事,下有分类会脚,如龙会、炮担会、文旗会等。每一科会均有地产,部分地产租金作办“斋”之用。礼拜出社,斋船先发,在预定地点借斋,供给随社会脚人员中膳,继出“响团”,炮担在前。执事到齐出正社,领头的称“头接着头牌、月镜锣、对号、皇凉伞、帅府等,后穿插文武旗,大纛、土铳、锣鼓队、丝弦细十番和龙等。尾旗压阵在后。龙有长有短,短的十二节称十二肖龙,绣花抱彩,缀金闪银,十分讲究。晚清民国时期,崇寿相公殿庙会也是慈溪境内较有影响的庙会。每逢农历三月初六祭潮节前后,四乡民众云集于此,庙会演戏,杂耍比武,物资交流,盛况空前。抗日战争爆发后,庙会很少活动,逐渐被物资交流会等其他形式所代替。

袁可嘉

除礼拜、庙会外,还有灯会和迎神赛会。这种民间文化习俗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崇寿的名人袁可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1921年9月18日出生于崇寿镇相公殿村,祖辈为商人。1937年夏季毕业于宁波中学初中部,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57年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时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工作,1980年1月,袁可嘉和同在北京的诗友杜运燮、郑敏、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以及在外地的王辛笛、唐湜、唐祈商定,各人自选新中国成立前的诗作若干首,再加上已故诗人穆旦的诗,结集成《九叶集》。1981年7月,这部诗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了“九叶诗派”这个名称。袁可嘉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影响最大的是他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崇寿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曾建立了慈溪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坎镇支部,曾打响了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它曾是盐民运动的发源地,曾是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战斗地,曾是三五支队南渡北撤的主战场……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

1925年,相公殿盐民运动高潮迭起,中共派往三北的第一位党员干部岑鹿寿在相公殿玉顺廒以司事为职业作掩护,深入盐场,了解盐民生活,与盐民交朋友,向盐民宣传革命道理,在发动组织罢工斗争中积极发展新党员。1926年6月,慈溪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坎镇支部在相公殿成立。1927年1月3日晚,中共坎镇支部联合费德昭,发动数百盐民,袭击了军阀孙传芳在盐场的武装——缉私营,缴获步枪20余支,刺死缉私队队长等人,成立了盐民第一支自己的武装——盐民纠察队。1927年3月,正值饥荒,盐霸袁功亭、张万庆等人勾结米商,哄抬米价,要挟盐民。卓兰芳、岑鹿寿等人领导数千盐民举行示威游行,随后,涌向袁张两家,开仓分掉他们囤积的大批粮食,盐民无不拍手称快。

说起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则是崇寿人民的骄傲。沿镇内江滨公路东行,一路杨柳风轻,芦苇凝绿,民居楼舍与豆地麦田交相错落。至晏清村,有混凝土拱桥横跨江面。桥北岸村口路旁,翠柏掩映。六角碑亭下,施立着慈溪人民抗强敌御外侮的丰碑——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纪念碑由碑基、碑座、碑身三部分组成。碑身高1941米,长0.75米,宽0.18米;碑座高0.6米,长1.95米,宽1.38米,四边至碑身的距离均为0.6米;碑基呈正方形,边长4.4米。碑身高度、碑身与碑座四边的距离以及碑身宽度,喻示了战斗发生的日期——1941年6月18日。碑阳刻女书法家萧娴手书“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碑阴镌有楷书碑记200余字,回溯当年往事。

1941年4月,日本侵略者连陷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地,并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三北各大集镇,为粉碎日寇“扫荡”计划,建立三北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分批挺进三北敌后。5月10日,于姚北相公殿登陆,并遵照“灰色隐蔽”的方针,取得了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的番号,6月18日“宗德三大队”130余人在当地民众的接应下相继集结相公殿进行伏击。(www.xing528.com)

此役取得了毙8伤8的战绩,而我方无一人伤亡,并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打响了浙东敌后抗日第一枪。6月25日,日军由汉奸带路再次进犯相公殿,又遭我抗日健儿的迎头痛击。我军两战两捷,威震三北,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为浙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揭开了序幕。

崇寿面积虽小,但在这39.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不少知名的特色产品。崇寿镇地势平坦,原为庵东盐区一部分,民国时期,六塘以北均为盐田,自1950年七塘筑成后塘南土地淡化,遂废盐改农,改农后之土地土质微咸呈碱性,适宜种植棉花,为慈溪市主要产棉区,历来以优质高产闻名全市。后来又发展辣椒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崇寿是慈溪辣椒的主产地,目前种植面积近万亩。辣椒属茄科,为一年生植物,有“红色药材”之称,经加工后可制成辣糊、辣粉、辣椒酱、辣酱菜、辣菜心、咸辣椒、辣椒油等不同风味的辣椒制品。崇寿辣椒除供本地加工榨菜和居民调味品外,还销往江西、湖南等省,1987年开始远销日本、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声名远播海内外。

崇寿镇也是浙江麦冬种植最为集中的地方,约有麦冬地1500亩左右。崇寿麦冬产量高,质量好。

崇寿还盛产西瓜。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载:“西瓜产塘北,有红瓤、黄瓤两种,绿皮,有皮斑,而娜白者为雪瓜。”三北“海地西瓜”名扬沪杭甬。

崇寿西瓜

崇寿辣椒

慈溪农家普遍种植苋菜,幼苗作蔬菜可鲜吃,老茎须腌渍加工。当地农家都有一只“苋菜姑”甏,苋菜收获后除去枝叶,削除根泥,斩成约五厘米长一段,清洗后沥去水分,拌盐入甏,三四天后加水。待腐熟,可捞来装盘,浇些麻油生吃,也可浇上菜油蒸熟,即成清炖苋菜梗,口味也极好,当地人俗称“苋菜姑”。可与孔乙己的“茴香豆”媲美,而霉豆腐,是当地与咸枪蟹、“苋菜姑”齐名的三大“敲饭榔榫”之一,民间有谚云:“游子离家整十秋,遍尝佳肴与珍馐。最忆三北霉豆腐,浓郁余香心中留。”

在崇寿的北面,还分布着一望无垠的棋盘般整齐的鱼塘,平静中总会流出几分诗意,流水中也会夹带笑语。在鱼塘里不仅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鳗鱼青鱼,还有青蟹螃蟹梭子蟹、潮虾、草虾、凤尾虾等,如今,站在永清塘的旧址上,所见已非往昔,波涛声渐渐远去,低矮的盐舍已无迹可寻;翻过那一页页艰辛晒盐拓荒的历史,所见的是鳞次栉比的建筑,四通八达的道路。永清塘和崇寿仍将相依相伴,继续前行!

(陈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