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堰镇地处杭州湾南岸,紧靠慈溪城区,南倚四明山麓,北临杭州湾跨海大桥20公里。329国道横穿镇区,匡妙线纵贯南北,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是中国杨梅之乡,越窑青瓷之都,生态宜居之镇。匡堰镇于1992年5月由樟树、彭东两个乡合并而成,全镇行政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王家棣、石人山、龙舌、岗墩、宋家漕、倡隆、高家、乾炳、樟树等9个行政村,1个匡堰居委会。2007年全镇总人口2.19万人,暂住人口1.72万人。
匡堰镇域地势南为丘陵,北为平原,南部山地占镇境的大部分,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山地植被茂密,果木丰盛,又多山塘湖泊,水源丰富,这里有著名的上林湖、邵岙湖等。山区生态保护极好,无工业污染。湖光山色,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
上林湖位于匡堰镇东部翠色的群山叠嶂之中,从空中鸟瞰,全湖像一条巨大而曲折的翡翠长廊,湖岸犬牙交错,汉湾密布,环境幽深清绝。上林湖面积约2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北面有一石砌大坝。从大坝出发,无论是左边的菱白湾与吴日岭,还是右边的施家斗与后施岙,皆树木茂密,藤蔓丛生。
上林湖在宁波非常有名,不仅是因为上林湖风景宜人、上林湖水甘甜可口,更是因为上林湖畔是我国青瓷文化的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越窑遗址,证明上林湖畔是我国古代青瓷生产的主要基地,是唐宋时期明州港向海外输出商品的重要产地。上林湖周围发掘出的越窑遗址分布绵延二十多公里,著名的寺龙口遗址位于匡堰镇寺龙村,窑址面积达4000平方米,时代为晚唐至南宋初。出土唐、五代、两宋精美瓷片4万余片,长达50米的龙窑和厚至10米的瓷片堆积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这些重大发现表明寺龙口窑自唐代末期开始烧制瓷器,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在近3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寺龙口窑不仅大量烧造民间日用瓷器,而且还为南宋朝廷烧制精美绝伦的祭祀用瓷和宫廷生活用瓷。在杭州的南宋皇城遗址中曾多次发现寺龙口生产的这一类瓷片,这些新发现展现了从晚唐五代到南宋初年越窑青瓷的发展轨迹,为越窑瓷文化、贡窑和秘色瓷、越窑和宋代官窑的关系等许多学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上林湖乌瞰图
栲栳山位于上林湖南侧,是慈溪山区少有的儿处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这里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而且历史人文资源也相当丰富。栲栳山,又名仙居山,其风景以漫山翠盖,奇石瀑布见长,素有“仙山神瀑,飞珠溅玉”之美誉。栲栳山有东西两峰,溪水在两峰间随岭迂回流泻,一路上跳跃着银白色水花,遇峭壁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瀑布。在溪水上游有一座古朴石砌拱桥凌空而起,它就是楞楮山有名的汀步桥。站在桥上,脚下飞瀑倾泻,如长虹垂地,旬然有声;抬头眺望,百步外悬崖对峙,雄险幽秀。对此,清代当地文人叶声闻有诗云:“挂雾峰头昼欲昏,众山罗列是儿孙。但看一夜廉纤雨,百道飞泉天际奔。”在似仙似幻的栲栳山,还有一个神奇而迷人的碧潭,这就是著名的西湾王龙潭。
上林沏荷花芯唐代窑炉保护棚
栲栳山的石,生得雄,长得奇,而且多有一个动听的名字。位于栲栳溪旁的松杠石,就是栲栳山几处绝佳的石景之一。传说此石大有来历,早年,八仙遨游东海,见栲栳山香烟氤氲,便在此小憩斗棋。相传南宋莫子纯在楮楮山西麓读书时,常攀缘瀑布岭到松杠石前祈求状元桂冠,现栲栳山西麓的“读书墩”周围,还出土过莫氏家族墓志铭五方。在栲栳溪瀑布岭还有两块大石也有不同凡响之处,岭上横着一条光溜黑青巨石,形似泥鳅,故名“泥鳅石”;岭头栲栳溪中,一石静卧,状若蛤蜊,称为“蛤蜊石”。
位于匡堰镇樟树庙东的桑家大厅,是慈溪首屈一指的明代民间建筑,据考位居明代三山巡检司城西侧,至今保存完整。大厅坐北朝南,三开间二厢房,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抬梁式结构,粗壮而厚重的横梁,高大而结实的立柱,承荷着桑家大厅500多年的沧桑。关于桑家大厅的来历,史书和地方志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民间却对此有着各色各样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则是这样说的:明代嘉靖年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对逃难夫妻住进了樟树庙。一年以后,在这对年轻夫妇的精心培育下,樟树庙周围的空地上已是桑树成林,蚕业兴旺。几年以后,这对夫妻就建造了这座大宅。因为周围的村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就把这幢大宅称为桑家大厅。桑家大厅是慈溪市境内现存最古老、最宽敞的木结构建筑,对江南一带古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桑家大厅列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匡堰不仅山清水秀,古迹众多,而且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首《清明日对酒》诗曾收入《千家诗》,流传甚广。这篇写实主义杰作的作者是高翥,他是匡堰镇高家村人,原名公弼,字九万,号菊涧,著有《菊涧集》20卷。《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菊涧集》1卷。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其诗有民歌风,擅长以平易自然之句写出寻常不经意之景色,或描摹农村风俗,朴素自然;或述男女恋情,酷如民间情歌;或托景抒故园之思,平易雅淡。除上面那首《清明日对酒》诗外,还有《无题》诗“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春到伊行是几更”;《晓出黄山寺》“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黄深”等诗句脍炙人口。高翥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www.xing528.com)
元代的岑安卿,字静能,元代余姚上林乡(今慈溪市桥头镇与匡堰镇一带)人。岑安卿受其师的影响,不喜科举之业,乐于圣贤之道,他筑室在上林湖畔的栲栳峰下,因号榜峰,人称栲栳山人。元朝顺帝至元元年(1335)夏天,姚北沿海被海波溢淹。数十里间,人为鱼鳖,茅舍俱毁,史谓“民叹其鱼“。为治海患,余姚州判叶恒,登门求策于岑安卿:“我初来乍到,一时无措,只能按旧律,让百姓更负税捐,更担徭役,重修塘堤,以期生息。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岑安卿知叶恒能为民办事,又亲自上门求策,心中十分高兴,便坦诚地说:“照海溢灾害现状,百姓中出走甚众,多为不堪税捐重负与徭役重担而远避者,倘若州判不作变通就想让乡民返归修筑海堤,怕是既欺民又耗财之举,海堤也是筑不起来的。”叶恒施礼问询:“问先生有何良策。”岑安卿进言道:“第一,免除以往所有课徭,筑塘者有酬,使百姓全力以赴筑塘保田,以图生息;第二,必须建石堤,免去建而即毁,毁而复建的土堤后患;第三,田亩生息后,在恢复年内,按实数田亩逐渐增交税赋,另不设课徭。”叶恒一一照办,命岑安卿为财务总监。岑安卿则当场赞助一千多石粮食以解乡民之急。自此,石堤使姚北百余年无海溢。民歌:“姚民鱼,叶筑堤;叶筑堤,岑公意。”岑安卿著有《栲栳山人集》3卷,《四库总目》称其“志行高洁,究厄以终”。
越窑青瓷
清代则有被康熙赐谥号文恪的宫廷学者高士奇。高士奇出生于今匡堰镇高家村,后入籍浙江平湖。二十六岁人太学,康熙十年(1671年),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人内廷为康熙抄写经筵讲义,十四年冬,补詹事府录事,成为康熙的随从内臣,后官至礼部侍郎。康熙曾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和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高士奇的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的《高士奇传》评价说:“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匡堰有以王仲良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仲良,原名宝德,化名承业、耀中,余姚樟树乡王家埭村(今属慈溪匡堰镇)人。10岁去上海裘天宝银楼学业。1927年任上海金银业工会常委,组织工人罢工。次年被捕,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出狱,任中共上海金银业工会支部书记。1930年复被捕,1936年获释。1938年后历任京沪线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无锡县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无锡支队司令兼政委、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1年随军南下,历任浙东军政分会委员、中共三北工委书记、中共三北地委书记、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主任、三北自卫总队队长兼政委、浙江行政公署三北地区特派员、中共四明地委书记、浙东行政公署副主任。1945年10月,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历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教导团政委、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政委。上海解放后,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接管委员会秘书长。1953年转地方工作,曾任中科院华东分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诬陷,逝于上海。墓在慈溪樟树烈士陵园。
山水丰饶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孕育出了匡堰一代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也促进了匡堰经济生产的发展。匡堰先人心灵手巧,善制陶器、瓷器,他们利用上林湖周围的天时地利之便生产的青瓷,为中国的瓷文化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东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完成了向成熟青瓷的过渡,开创了人类生产瓷器的历史,而这个举世瞩目的演进,就是在上林湖窑区完成的。唐代,上林湖越窑青瓷生产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精美的青瓷产地,且历经唐、五代、北宋六百余年,长盛不衰。2001年,沉睡了千年的越窑青瓷,在美丽的上林湖畔再现辉煌,勤劳智慧的匡堰人根据古法重新生产了越窑青瓷。现今,越窑青瓷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民间艺术产业基地。
历史上,除了发达的制瓷业外,自北宋到明代,匡堰土地得到大面积垦植,水殖、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织料广有种作,南宋引入棉花,元代镇域已大面积种植,油料、蔬菜、果品种类很多。至民国这里已发展成稻谷为主,棉花辅之,山林畜禽并举的综合农业经济地区。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建设,元代岑安卿协同余姚州判叶恒治理姚北海溢,修建石堤,使姚北百余年无海溢。明代疏浚东横河。历代以来镇域人民为水利事业贡献资、力甚多。
匡堰境内的南部山区是一片绿色宝库,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这里出产的杨梅很早就出名。匡堰人精心培植杨梅,每年的六、七月份是杨梅成熟的季节,入山便是满林子的杨梅树,艳红的杜鹃与珊瑚珠般的杨梅相映成趣,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品尝,杨梅成为山村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匡堰的名片。匡堰不但杨梅是一绝,这里的山野菜也是一绝,野山笋煮肉、烤土豆、杨梅浆,再加上土酿的米酒,回味无穷。近年来,匡堰人充分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山地资源发展了茶叶产业,生产加工的岗墩茶叶已小有名气。此外,匡堰宋家漕村生产的宋家漕香干也远近闻名,这种香干芳香、滋润、细腻、绵韧,酱色有光泽,味道鲜美,是佐酒下饭的佳品。据该村老师傅回忆,宋家漕村的香干制作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匡堰镇秉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已形成了以杨梅、茶叶、花卉、梅花鹿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工业形成了有色金属、汽车标牌、特色机电、服装针织、精密模具等优势特色产业。匡堰人正努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为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
(施立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