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溪城区往东北方向缓缓而行,沿途所见,尽是一间间的店铺和各类专业市场,不经意间已经到了逍林镇,而感觉似乎还在城区。全镇下辖联明、林西、新园、水云浦、宏跃、福合院、逍路沿、破山、桥一、振兴等10个行政村和1个逍林街居委会。
逍林镇清代属余姚县上林乡,民国初为林西乡。镇名由逍路头与上林湖两地名中各取一字组成,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逍路头的来历。相传,明朝时候,为了防范倭寇入侵,曾经沿周塘下小路沿建造了一座观望台。这座观望台俗称小路台,雅作逍路台,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逍路头。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的是以前永丰自然村有个女士叫王艳珍,她的心地十分善良,专为地方上做善事。当时附近有一条河,河两边人们通行很不方便,她就做善事,出资建造了一座桥,这座桥取名叫做逍路头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把逍路头桥的所在地命名为逍路头,一直流传至今。
逍林镇的破山和破山路也有传说。在樟树山往东的300米处,有一座小山,叫做破山,这座山得名也有些不同的说法。一种说,这是根据《余姚六呛志》记载:“破山乃大古塘金山东,山石荤确,寒黛如洗,葛仙翁破取丹砂。”因神人取丹砂使山体破裂,因此取名为破山。另一种传说破山是因为龙卷风造成的。相传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天上刮起一阵龙卷风,风所到之处庄稼遭殃,房屋倒塌。龙卷风刮了一阵后,只听得一声巨响,这座坚固的小山突然破裂,开出一条20米左右的大弄。自从小山破裂后,人们把这条弄叫做破山路,小山旁边有一条小河,人们又把旁边这条小河叫破山江。
逍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他们又嫉恶如仇,敢于斗争。明代,东南沿海倭寇为患,倭寇所到之处屠城焚舍、杀人越货、鸡犬无存。嘉靖三十四年(1555)春,倭寇由胜山登陆,大肆抢掠逍林、浒山,逍林民众奋力支持把总,击退了倭寇的进攻。1941年4月2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余姚,烧杀抢掠,逍林人民积极参与抗战。仅板桥头村这个当时仅有37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9人参加抗日队伍,还有更多的群众参加农会、自卫队、民兵组织,抗日活动蓬勃开展。1950年5月,逍林区中队在胜山东北沿海配合兄弟中队歼灭“苏浙边区指挥部独立纵队”冯钿宝、戚坤成部,俘57人,80人投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逍林,逍路头集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过去店铺多在横街上,但街道狭窄、店房简陋。当时,逍林有许多老字号,尤其是南货店比较多。有泰兴南货店、盛大南货店、裕康祥南货店,另外还有阮记酱油店、成章祥杂货店、泰华祥银楼等。其中泰兴南货店最有名声,规模最大,从逍林“勒子桥”以东一直到破山路,有“酱油黄酒店”、“海鲜行”、“百货店”等多家连锁店,老板名叫“泰兴阿宝”,方圆几十里众所周知。店铺商品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南山竹木、各类铁器和锡器,还有宁波、绍兴的棉布及一批四处赶来的杂货。当然还有酱油、米醋、黄酒等日用物品。最让小孩眼馋的,是摆满了货架的勺藕丝糖、豆酥糖、椒盐片、桂花松仁糕、凉冻梅糕、盐炒豆、鸡油馅汤团等好吃的物品。虽然知道艰辛度日的大人是轻易不会买给自己吃的,但孩子们还是驻足在店前,久久不愿离开。
逍林镇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一些传统的民间技艺却都在这里出现,而且技艺还相当精湛。
逍林镇盛产的蚕豆
在过去,逍林街上随处可见车木、铜匠、石匠、竹匠、漆匠、扎藤椅、弹棉絮、裁缝、钉碗、磨剪刀、阉鸡、榨油、做豆瓣酱、做粉丝、放爆米花、做糖球、酿酒、做酱瓜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匠人,很受人们欢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逐渐改用现代工艺,有些逐渐被淘汰,有些甚至已经不见了踪迹。而一些祖传治麻疹、蛇伤、带状疱疹、溜鱼刺、医惊吓、治疳积、关节脱臼、中草药治栗疮等传统医术还在发挥着作用。
逍林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很早,种类繁多,工艺制作精巧。有剪纸、风筝、绘画、石雕刻骨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早在清代,本地就有民间剪纸艺人,在婚事、丧事或节日作为装饰,传统题材有人物、花鸟等动植物,大多数剪纸作品用于物品装饰、婚庆、鞋花、枕头花、窗花等,表示吉祥如意、祝福的寓意。材料一般为普通红纸,大小尺寸不一,有小有大。尺幅小的可到几公分,大的尺幅可到几公尺。镇民高织云祖传三代从事剪纸创作,其作品在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剪纸大赛中获奖。其中,《花鸟》、《福寿》、《迎奥运》等作品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奖。作品《花鸟》图案花和凤凰相结合,表示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吉祥如意的含义。逍林择浦制作的巨型风筝,大过双扇门板,用粗牵绳做线,晚上加52盏“鹞灯”,远远观去,活似火龙巡空,蔚为壮观。20世纪80年代初,慈溪民间画开始兴起。这些民间画作者在文化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民间美术特色,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闯出一条古朴典雅民间艺术之路。镇民胡海远的作品《风雨无阻》、《保卫丰收》、《巨大的鼓舞》这三件作品在慈溪市农民画展、全国美展中获奖,其中《巨大的鼓舞》这件作品由浙江出版社出版。
在逍林等地,过去还流行一些传统的曲艺,如宁波走书、雀咚咚、姚滩、吹唢呐等。如“雀咚咚”起源于明末清初姚北一带,尤其以逍林、浒山、坎墩、天元为主。当时浒山以西称“话鸡、话猫”,后由于形式和内容的改进称为“雀咚咚”。主要曲目有:《陈金木》、《县并审》、《顾大麻子》、《赖婚记》、《钉鞋案》、《梁祝》等。声腔以说唱为主,服饰为长衫、布鞋,伴奏乐器为鼓高10公分,直径7-8公分,顶部竹节止,衣部开口,去竹腊,一根棒槌敲,笃板四块。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增多,雀咚咚这一表演艺术缺乏传人,面临失传危机。在乐器中唢呐也是一种主要乐器,它配合锣鼓一起演奏,声音明亮悦耳,能吹各种曲调,深受群众喜爱。唢呐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和锣鼓一起演奏,如古代人们礼拜庙会时演奏的梅花锣鼓就是啖呐和锣鼓一起演奏;另外一种喷呐也可单独演奏,如《百鸟朝风》这一曲目就是唢呐独奏曲。它的特征主要是高亢明亮、悦耳动听。曾经面临失传的民间说唱艺术“雀咚咚”如今也成为逍林的一大特色文艺。(www.xing528.com)
在逍林,还流传着这样一些民风民俗,如礼拜庙会。庙会期间,行礼拜、举大旗、抬炮担、看戏文,非常热闹。为了让传统文艺表演车子灯舞焕发出新的光彩,从2003年开始,该镇文化站从各村抽调了24名村民开始排练,并在全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上一举夺得大赛银奖。
逍林镇也涌现了一批名扬海内外的杰出人士。
史小轩,晚清著名书画家,原名久贤,字晓涛,号不昧,余姚逍路头(今慈溪市逍林镇)人。《余姚文史资料》称其:“能传真,善佛道人物、山水,临摹辄肖”,与浒山蒋君杨友好。后旅沪,艺益进,有画册行世。
岑卓卿
“面包大王”岑卓卿,逍林镇桥东村人。自幼好学,中小学时代数度破格跳级。1940年夏毕业于宁波浙东中学,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44年7月毕业,入母校化学工程研究所。1946年7月获硕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即去台湾,先后任台湾糖业试验所助理技师,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台湾“科学委员会”咨议委员及“经济部”食品顾问会委员。多次举行小麦、面粉、大豆、杂粮、罐头、糕饼各业的研究会,指导学童营养午餐,提倡廉价营养食品,对改善台湾人民营养健康卓有贡献。曾任国际食品科技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及黑小麦工作小组成员,美国谷物化学会科技及教育委员会委员,美国农业部及技术援外总署技术顾问,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足迹遍及欧、亚、南美及非洲,协助提高谷物品质,研究大豆利用、烘焙技术计划廉价营养食品;先后发表科技论文近300篇,多集中于谷物化学、谷物加工、食品化学、豆类利用及营养学等方面,对廉价营养食品之研究造诣更深,曾获得专利五项,出版《黑小麦——第一种人造谷物》等专著四部。在研究粮食营养化方面成就突出,获“面包大王”称誉,其事迹收录于美国《科学家录》及《名人录》。
药业巨子徐之萱,又名重道,逍林镇逍路头村人。幼人私塾读书两年。因家境贫寒,13岁进择浦泰和堂药店当学徒,后转富阳一药材行做伙计,虚心好学,熟知中药性能及制药要领。后去汉口,在其叔父所设药店照管业务。1915年去上海某药店做职工,省吃俭用,积蓄微资,在威海卫路润德堂药店加入一股。1920年,在派克路(今黄河路)租房两间,开设“徐重道国药号”,挂牌行医,坐堂开诊,附近富家之女佣乏钱进医院,常来看病买药。徐之苣劝不少女佣将零钱存入店内,有病买药,无病取息。
徐之萱
数年后,资金渐厚,又在成都路开设一家国药店,继而创设药材行一家,中药厂两家,国药号增至17家,成为上海医药界巨子。所设药店、制药厂、药材行、制胶厂、药酒加工厂,均称“徐重道”,总店设于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中药店之一。徐之萱经营有方,以“诚心为病家服务,重道轻财,七折优待”及“为难民煎药送药”招彳来顾客。抗日战争时期,承办上海玉佛寺、金司徒庙、浙江路等地之十余难民所、几千难民的中药煎配。新中国成立后,徐之萱被选为上海市新城区(今黄浦区)人大代表。
(陈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