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海卫镇:商贸兴镇,重要旅游资源

观海卫镇:商贸兴镇,重要旅游资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成而海水当其前”和“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为此称观海卫。2001年10月,经过镇级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称观海卫镇。到民国后期,今慈溪境内有30个集市,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2个,而师桥、鸣鹤、观城等亦在其中,这些集市都在今观海卫镇境内。改革开放以后,观海卫镇以“商贸兴镇”作为发展战略,商贸业进一步繁荣。这必将成为观海卫镇重要的旅游资源。

观海卫镇:商贸兴镇,重要旅游资源

观海卫镇地处慈溪东部,犹如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杭州湾畔美丽的三北平原上,全镇地势南北纵向约20公里,东西横向约17公里,329国道东。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南北纵向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全镇区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总人口12.5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8.87万人,辖上横街、山海、卫东、卫西、卫南、卫北、王叶、五里、天妃宫、方家、东山头、东营、施叶、蒋家桥、锦堂、新泽、福山、三塘头、大岐山、小团浦、五洞闸、东桥头、师东、沈师桥、洞桥、昭十三房、淹浦、塘下、双湖、白洋、杜岙、杜家桥、昌平、昌兴、昌明、宓家桥、南港、鸣兴、湖东、湖滨等40个行政村,城南、城隍庙2个社区。

观海卫,本吴越之地,吴灭遂为越东,隶属句章,在宋代设寨驻军,明洪武十九年(1386)奏定建卫。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亲自督造卫城,筑城凿池,置东、南两城门,屯兵设卫。“城成而海水当其前”和“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为此称观海卫。“卫”是明代防卫系统的军事重地,卫下设两所,东为龙山所,西为三山所,卫、所之间设有巡检司,这就表明观海卫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卫城。到清同治(1862~1874)年间,卫城塌坏,守备空设,逐渐变为集市,故“观海卫”和“观城”两个地名开始并用。清时属鸣鹤乡。民国初曾分设鸣鹤、永义等乡,1932年复名观城,敌伪时期曾划入余姚县管辖。1949年5月,观城解放,以南北大街为界,东没观城镇,西设西河镇。1951年两镇复并。1961年11月复置观城镇。1971年设观城区。1987年辖观城、师桥、掌起、鸣鹤4镇及五洞闸等10乡。2001年10月,经过镇级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称观海卫镇。

观海卫人富有经商意识,在明洪武年间,观海卫已逐渐成市。据资料记载,在清代集市繁荣。当时观城东门集市二、四日,南门集市六日,西门集市十日,每天晚上还有热闹的夜市。“远近商贩,摩肩接踵,早夜二市,街市喧阗。”在方圆十几里以内,农副产品,山货海产都来此交易。沈师桥一、二、四、六、七、九有集市。五至七月还有夜市。鸣鹤每逢一、三、五、八日集市,历数百年长盛不衰。清中叶观海卫镇已有南货店、布店、花店开设。规模较大的有雍正三年(1725)的沈师桥永丰南货店,乾隆年间形成的鸣鹤老街市市场。

民国期间,观城糖、油、酒坊初具规模,棉、粮、鱼流通集散有序,街道店肆遍布,商行林立宁波、舟山等地海产品来此贸易,棉花收摘时,各路单帮、据客汇集观城,忙着从棉农手中收购棉花。棉纱和土布的交易也十分兴旺。当时,观城最大的布行是“春和”(生生记),交易十分频繁。民谣就有这样的说法:“捕不光海上鱼,运不完生生记布。”“春和”布行的土布运销舟山、温州、福建等地。到民国后期,今慈溪境内有30个集市,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2个,而师桥、鸣鹤、观城等亦在其中,这些集市都在今观海卫镇境内。改革开放以后,观海卫镇以“商贸兴镇”作为发展战略,商贸业进一步繁荣。

观海卫镇多名胜古迹古建筑。观城的两位历史上的名人为观海卫镇的知名度抹上浓彩一笔: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曾经带领“戚家军”驻扎观城卫山,浴血抗倭,留下“营房”、“埋倭岭”、卫山之巅日烟夜火的烽火台等遗址。关于抗倭的民间故事亦是历代流传。爱国旅日华侨、巨商吴锦堂曾出资20万银元故乡观城龙王堂村建造了“锦堂学校”,为当时“省内私立学校之冠”。至今,锦堂故居、锦堂学校仍保持原貌,成为观城宝贵的人文景观。1986年,卫山烽火台、它山古迹、锦堂师范、锦堂故居被列为慈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观城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历史文化名镇。”

说起观海卫镇古迹,还有五磊寺,它是浙东最古老的寺院,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建于南朝的金仙寺迄今有1400多年历史,越窑遗址更是青瓷文化的发祥地,始建于明朝的古卫城以及鸣鹤古建筑群刻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痕迹。这必将成为观海卫镇重要的旅游资源。

观海卫镇堪称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抗倭名将戚继光、卢镗、谭纶,卢镗并为编撰《观海卫志》作序。翻开《慈溪百人》,我们可以看到观海卫镇被选的名人最多,达30人。这里有抗清志士沈宸荃,办学先贤吴锦堂,宝塔山下的散文家李又然,著名民间文学家姜彬、路工,文字学家胡吉宣,经济学家蒋学模和戎文佐,剧作家徐进,历史学家沈星棣、宓汝成,自然科学研究取得成就的有船舶学家蒋维清,地质力学家陈子光,矿山工程学家俞旭兴,机械专家沈之良,岩土力学家沈珠江,天然药物化学家韩公羽,硅酸盐工业专家叶瑞伦,医学家虞颂庭、叶望云及国际政治学家宓超群,翻译家胡志辉。还有宁波商帮代表阮维扬、姚云龙……回首他们的成长业绩都离不开这古老的卫城的文化熏陶。这里仅简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

吴锦堂,原名作镆,今观海卫镇东山头乡西房村人。从小务农,耕稼之余从族伯课读,略通文字。27岁时由乡人介绍至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习算学文,揣摩商贾经营之道。由于勤奋精明,深得店主赏识。30岁后在友人支持下在日本长崎、大阪经商,创设怡生商号,并在上海开设义生洋行及裕生洋行,从事中日间的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货物贸易,短短几年,积资数十万,成为明治、大正年间日本关西实业界十大巨头之一,并任神户中华会馆总理

吴锦堂关心祖国的命运,当孙中山在日本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时,吴多次款宴孙中山、宋庆龄及其同仁。宣统三年(1911)参加同盟会,任神户支部长,并腾出宅邸、带头献金,供同盟会使用。并先后向上海、宁波军政府捐献巨款,支持资产阶级革命。(www.xing528.com)

吴锦堂对家乡也一往情深。1905年,慈北淫雨成灾,10万余亩禾棉遭水淹。适值锦堂回乡扫墓,触目伤怀,决计出资重修杜湖、白洋湖,筑堤、建闸、修桥、铺路,聘请日本工程师指导,并亲临工地,冒风雨、蹈洪波,主持其事。前后历时六七年,耗银2万余元。

为启迪民智,发展科学文化,吴锦堂出资20余万元,在故乡东山头建成锦堂学校,正式招生,开设农桑专科,亲选学生去日本深造。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称吴锦堂、陈嘉庚、聂云台为我国“办学三贤”。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病逝于日本神户养和山庄私邸,终年71岁。临终前一再嘱咐把遗体送回故里埋葬,并告诫子孙切莫做有损于中国之事。1930年5月,灵枢归葬白洋湖畔。墓联为其生前所撰:“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乡人敬重吴氏,曾立福乡碑,铸全身铜像,后均涅毁。“文化大革命”中,墓园被毁。1984年,慈溪县人民政府重修。

蒋学模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18年3月24日生于观海卫镇卫前蒋家村。他在本村只读了一年小学,后随父亲迁居上海。蒋学模从小就有振兴中国经济的远大现想,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四川大学读书,1941年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任香港财政评论社编译、重庆财政部财政研究委员编译、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委员。1945年秋,蒋学模开始翻译英文版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恩仇记》。他以娴熟而优美的译文,用一年多点时间译完了100万字的长篇巨著,先后印刷5次。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易名《基督山伯爵》重版后,风靡全国。

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政治经济学。上海解放后,蒋学模转入复旦大学经济系任教,长期从事政治经常学的教学和科研,不仅培养了一批政治经常学的教学和研究人才,而且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也许是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观海卫镇又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出产的品种繁多,大宗农产品有棉花、蚕豆油菜等,主要特产有西瓜、黄花梨、杨梅、大蒜头、辣椒干等。其中棉花和蚕豆,是观海卫镇重要特产。早在元代已开始棉花种植,织造土布,清末,由于战乱,棉花生产日趋萎缩。但此时,开始有机器轧花。观城在光绪十二年(1883)开始用英、美进口的引擎轧花,观城、泽水一带有引整几十部。到民国,棉花生产与经营更加发达。1932年的《慈溪之棉》就记载说:“永义(观城镇)多有棉地9.6万亩”。新中国建立后,观海卫成为全国重点产棉区,1954年,观城棉花产量每亩破百斤大关。

蚕豆是观海卫镇特产之一。观城的蚕豆称“倭豆”,传说当年的戚继光率兵在观海卫一带抗击倭寇时,由于戚家军奋勇杀敌,受到奖励,规定将士每杀一个倭寇,就奖一颗蚕豆,用线串了挂在胸前,到时以豆的数字多寡来论功行赏。“倭豆”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师桥的“三北耦丝糖”也是观海卫镇的特产食品。相传清代雍正年间,师桥东桥头有一家沈永丰南货店。一位叫傅英堂的老师傅手艺高超,所做糕点非常可口,他的5个徒弟,由于制作手艺好,也做了“作头”。从而使“永丰糕点”质量超群,名扬中外。翁同龢、顾维钧等政界名人曾挥笔弄墨,道联送屏。由于永丰藕丝糖经过浸、磨、煎、唿、拉等道工序,制成的藕丝糖松脆香甜,不粘牙齿,老人小孩都非常喜欢。清末,掌起陈家的内阁中书陈邦瑞,将师桥耦丝糖带入宫中,慈禧太后吃后非常满意,把它列为“御食”,三北藕丝糖为此身价倍增。慈溪巨商吴锦堂也把家乡耦丝糖作为馈赠日本天皇的礼物,使三北藕丝糖名扬海外。

(乐承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