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山镇:甬北慈东的历史名人聚集地

龙山镇:甬北慈东的历史名人聚集地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山镇地处甬北慈东,位于三北平原最东端。龙山镇以境内有伏龙山得名。1970年6月复并为龙山公社。1983年9月政社分设,称雁门乡、龙场乡、龙山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复并为龙山镇。一件件的事例表明龙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虞洽卿,名和德,龙山镇山下村人。同年7月,龙山创办电话、电报,还有小火车。龙山城是汤和、戚继光抗倭寇所建的沿海十八卫所之一。翻开龙山镇史,可以发现龙山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龙山镇:甬北慈东的历史名人聚集地

龙山镇地处甬北慈东,位于三北平原最东端。东北濒临杭州湾,南以翠屏山脉与镇海潞浦、九龙湖交界,西与三北重镇观海卫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南为低山丘陵,北为冲积平原,下辖金岙、西门外、龙头场、伏龙山、邱王、山下、凤浦岙、东门外、龙山所等9个行政村和1个龙山居委会。辖区面积54平方公里。全镇常住人口2万人。

龙山镇以境内有伏龙山得名。光绪《镇海县志》有记载:伏龙山“跨东海西海之门,宛若龙头龙尾之形,又若龙赴海之状,因名伏龙山”。

龙山历史悠久,古为越地,秦代后属句章。清属镇海县灵绪乡。宣统三年(1911)灵绪分为前绪、东绪、西绪3乡,东绪乡管辖区域即为现龙山镇全境。1935年有雁门乡、龙城镇、龙山镇。1946年,合并建立龙山镇。1950年6月析置雁门山、龙场镇、龙山乡。1954年9月划归慈溪县。1956年复并为龙山乡。1961年10月先后析置龙山公社、龙场公社、雁门公社。1970年6月复并为龙山公社。1972年1月复析为雁门公社、龙场公社、龙山公社。1983年9月政社分设,称雁门乡、龙场乡、龙山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复并为龙山镇。

龙山人文荟萃,传说徐福选择航地在龙山凤浦岙村一带,唐代鉴诸禅师在伏龙山兴造佛寺,南宋开禧元年(1205)于此设置龙头场盐课司,明初信国公汤和度地筑建龙山所城,清雍正年间在邱洋设置海关口址,民国初建龙山码头开埠。一件件的事例表明龙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其中关于徐福启航达蓬东渡日本的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

徐福,又称徐市。《史记》称他为齐人,徐福为秦高士,从事炼丹、求仙活动,秦始皇派遣他在海上寻访神仙,求长生不老之药,但最终没有回来。

徐福启航的地点在哪里,《史记》等正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近几年徐福研究情况看,一般认为徐福东渡日本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的全国性出海行动。启航地点并不止一处。当时的达蓬山与伏龙山之间还是海面,龙山凤浦岙村古属句章,应该具有启航条件。因为句章出海具有优越的条件,在秦汉,句章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港口。凤浦岙处在达蓬山的东麓,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浙江的地方文献记述了句章的达蓬山就是徐福当年启航处。南宋的宝庆《四明志》卷十六记载:“香山,旧名大蓬山,又名达蓬山,(慈溪)县东北三十五里……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1989年2月,罗其湘教授在日本佐贺县诸富町徐福登陆地发表了演说,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慈溪达蓬山是徐福东渡的启航地之一,并即席作诗说:“达蓬山下千帆发,诸富町前使渡来;左跨虹桥联厚谊,流芳余韵耀徐淮。”

当然,地方志的记述并不都是史实,也没有提到去日本的内容。然而徐福达蓬入海东渡的说法能够流传于今,总是有一定史实为依据。

龙山人富有经商传统。早在南宋,龙山现境商贸业逐渐发展,明清形成了龙山集市。当时就有西门外、邱王两个集市,成为本地区商品加工、流转集散的场所。到清末,龙头场市逢一、四、六、八日为大市,邱王逢三、五、七、九日为市日。集市中有“秤手”,由他居间交易。万顺酱园、王大房锡铺已有一定规模。

咸(丰)同(治)以后,更多的龙山人到上海谋生。虞润甫、虞震甫兄弟俩在上海开设鸿盛洋布号,以经营洋布为业,不到数年腰缠万贯。尤其是虞洽卿更有影响。虞洽卿,名和德,龙山镇山下村人。光绪七年(1881)经族人虞鹏九介绍到上海瑞颜料行当学徒。光绪十八年(1892)虞洽卿凭着机敏和决断任德商鲁麟洋行、华俄道胜银行、荷兰银行买办。他参与开办四明银行,组织南洋劝业会,任副会长,曾先后创办宁绍、三北、鸿安轮船公司。1920年起任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长、全国工商协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淞沪商埠市政会力、。抗战期间去重庆,先后参与组织三民、三北运输公司。是早期旅沪“宁波帮”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虞洽卿重乡情,为家乡发展商贸业作出了贡献。1913年在龙山开办三北轮埠公司,营建轮船码头及轻便铁道。次年,码头落成使用,“镇北”、“慈北”、“姚北”三艘小轮船往返于上海、宁波、舟山各地,输出家乡的棉花大豆等农副产品,运回大米和各种工业品。同年7月,龙山创办电话、电报,还有小火车

由于虞洽卿的投资,使得龙山交通便捷,成了商贾集散之地。据调查,当时的龙山市景繁华,交易兴旺铺门类齐全。酱油厂、榨油厂、碾米厂、南北货店、糖坊、小海鲜加工坊。另有绱鞋店、绸店、成衣铺、摇纱店以及五金店、油漆店、打铁店、石料厂、西药房等。著名的出版家张静庐在《我的故乡——龙山》曾这样评价龙山:“一个乡村的建设具备着都市化的雏形,浙江省境内确实找不到第二个,我们名之为‘浙江第一村’,并没有觉得夸大。”新中国成立时,当时就有不少龙山人从事商贸活动。仅龙头场一地,有4个村,1044户,总人口为3594人,经商者(含家人)达1393人,占人口总数的38.7%。其中外出经商321人,占总人口的8.9%。

虞洽卿故居(www.xing528.com)

不仅如此,龙山人民富有革命传统。龙山地处海防要地,战事频繁,历为兵家所争,筑有烽堠、关隘、碉堡、坑道等许多军事设施。龙山城是汤和、戚继光倭寇所建的沿海十八卫所之一。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龙山,戚继光等爱国将领与当地18村民同仇敌忾,战绩显赫得倭寇焦头烂额,鬼哭狼嚎。一位叫陈光的和尚,为杀敌寇,力敌群顽,壮烈阵亡。戚继光为此题诗伏龙寺,对这位英雄加以讴歌,留下千古诗句:“梵宇萧条隐翠微,凡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尘径云空锁伏龙机,遥看沧海舒长啸,百尺仙桥一振衣。”到近代,富有革命传统的龙山人,更是前赴后继地英勇斗争。1927年10月,建立中共龙山支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与国内反动派及日本侵略者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万众一心,英勇奋斗,赢得了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翻开龙山镇史,可以发现龙山地灵人杰,名人辈出。除了虞洽卿以外,还有不少有影响的人物。古代有杨一、邱希贤等抗倭英雄,他们面对倭寇,临危不惧,浴血奋战,卫国保家;现代有出版家张静庐、教育家林汉达,弘志立业,名扬中华;当代更是不胜枚举,有从事国防科研的将军朱贻瑾,工程经济学家虞和锡,著名漫画家洪荒,词学专家方智范,现代出版家洪雪帆等。这些风流人物的光辉业绩光彩照人。张静庐就是例证。

张静庐,龙山镇西门外村人。1911年去上海当酒行学徒,业余自学写作。1914年,自费编印《小上海》、《小说林》、《滑稽林》等小型报刊,因资金和经验不足而停办。1925年后,张静庐先后创办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联合书店,出版大量进步书刊。到1934年他创办上海杂志公司,除代办代订全国各地出版的期刊外,同时出版鲁迅、蒋光慈、李公朴、阿英等人主编的多种杂志及丛书。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继续出版抗战书刊。1943年,张静庐联合重庆13家出版社成立新出版业联营处,张静庐被推任为总经理,1945年底,发展到33家,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出版界享有盛名。

龙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足,严冬时间短暑日子少。这样适宜的气候使龙山成为鱼米之乡。

龙山的盐在宋元时就有影响。龙头场年产盐千吨,成为浙江重耍的盐产地和三北东部的集市贸易中心。明清后,逐步改盐为农,平原田地半稻半棉,山丘林地盛产杨梅、竹笋,特别是近海特产龙山蛤蜊、黄泥螺及蚶子等海鲜驰名海内外。

龙山蛤蜊俗称蛤皮,以满壳饱肉、肉质鲜嫩著称。道光《浒山志》记载:“蛤每一潮生一晕,阅壳紫晕者肥美。”《余姚六仓志》记载:“蛤蜊大者径寸,甲晕微黑,俗名鸟嘴蛤。”我国沿海所产蛤蜊有6个种类,常见如四角蛤蜊、西施舌。龙山蛤蜊外壳美丽,白色带微黄,泥沙易除,肉质鲜美,为蛤蝴族的佼佼者。

龙山所产蚶子属“泥蚶”,体小壳薄,垄状放射肋12至18条,肉肥血多,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是宴席上十分难得的美味佳肴。常洗白拆熟,略加油酱,带壳装盆,作为宴席冷盆。龙山人工养殖蛇子,有较长的历史。一般经过两年的养殖以达到食用。

慈溪有长达60余里的海岸线,沿海有大片低潮海涂,这是泥螺生长的天然环境。但独龙山的黄泥螺与其他地区所产泥螺不同,具有头长、体黄、脂厚、味道特别鲜美的特点。黄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是龙山最著名的特产。其实,早在宋代已有方志记载,说龙山黄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生长,体内无泥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

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丁忧在家的掌起人内阁中书陈邦瑞曾经携龙山黄泥螺和三北藕丝糖进京献给慈禧太后,以谢未能保驾之罪。慈禧大悦,封赏陈邦瑞官升三级。

目前,龙山正积极利用海涂,开发黄泥螺生产。如今大酒家的高档宴席上少不了一盆鲜美的泥螺明的商家还瓶装醉泥螺远销海内外,特别受到江、浙、沪消费者的青睐。

(乐永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