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山街道位于杭州湾南岸,南接横河镇,西部界余姚历山镇,西北与坎墩街道、宗汉镇接壤,总面积47.81平方公里,人口15万。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路运输发达,为慈溪市水陆交通枢纽。329国道横贯城区南部。604省道以浒山为起点,南经余姚与杭甬铁路相交后至奉化溪口。内河航运四通八达。运输量占慈溪全市总内河运量的60%以上,其他航道亦可与周巷、观城、庵东相通。下辖白沙居委会,有三碰桥、上叶家、上傅家、水南、开发、东山、东门、东海、古塘、白河、白果树、孙塘、光辉、西洋寺、阳明、团圈、寺山路、园丁、青少年宫路、金山、金南、金东、鸣山、旦苑、担山跟、眉山、剑山、施山、南孙塘、城北、浒西、舒苑、湾底、群丰、楼家、新江路、虞波、虞家路等38个社区。另辖界牌、新横江、宏坚、太配、高河塘、隆兴、赖王、群丰、墙里、潘余、轻纺、长春、八字桥、二房、三洞、上周塘、石桥头、白沙路、西华头、后汕车、武陵桥、河角等22个行政村。
浒山街道原属余姚县,为海防要地。早在宋代已在其西南侧设置眉山寨,驻军2000名。元改眉山司,明洪武间,为防倭寇骚扰沿海,眉山司西迁,在此筑三山所城,隶观海卫,与西部之临山卫成掩角之势,并辟练兵场于浒山(后改称教场山)。至清代,海防渐松,卫、所裁撤,迁东部三山司置于城内,后商贾工匠入城居住,市井渐兴。清代属梅川一都。民国初,撤司署建警所,由于浒山之故始称浒山镇。为当时余姚主要集镇之一。1950年析置浒山镇和担山、界牌、鸣山三乡,属浒山,1954年9月划入慈溪县,浒山成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慈溪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为市政府驻地。2001年12月改为浒山街道。
浒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教场山,原名叫浒山,早在明初浒山建成后,就在山前开辟了士兵教场,后来一直沿称为教场山,传说戚继光曾在这里操练过士兵。当年山上曾经建有烽火台,俗称烟墩。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千倭寇从胜山登陆,抢掠烧杀,无恶不作,倭寇进攻浒山时,守城士兵在教场山点燃了烽火,四周的乡民见到烽火后争着入城,与守军一起死守,使得浒山城安全无恙。道光年间的高杲在《咏浒山》中就有:“百户千户兵颇强,山不名浒名教场。迄今演武插稻秧,袤涨沃野州里长”的诗句。从此,教场山就成浒城的天然屏障,直至解放初烽火台的遗址还在。浒山的北城门也是让人感兴趣的。透过古老的城楼,仿佛见到弹洞、矢簇的痕迹。据史所载,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奉旨置卫所,令千户刘巧柱筑浒山城,与观海卫、临山卫互为持角。北门楼外,筑两头抱水的半圆小城月城。这些旨在防御倭寇,1888年月城吊桥改建石桥。如今古战场气息已远去,但北城门作为历史遗迹,成为浒山民众抗击倭寇的历史见证。
眉山的古迹也是浒山街道的浓重一笔。位于浒山西边的眉山,与余姚市历山临界,由于其地形似修眉,为此称眉山。据资料所载,今天眉山陈氏始祖,曾经举过孝廉,原籍河南,北宋的“靖康之难”后,随康王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辗转到这里栖居,围涂农垦,生息繁衍。眉山让人喜爱。因为眉山有“一城二院双府第”。“一城”指的是眉山巡检司城,山寨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有两百军士驻守海口。元政眉山司,明代为防倭寇侵占,眉山司西迁,被新修的三山司城代替。但还有不少人缅怀。清人谢南铭在寻访眉山司旧城遗址时作《眉山城诗》说:“眉山城废守泥神,数点星星照野磷。白草黄花秋易到,凭谁忆得筑城人。”“二院”指的元明两代所建的两个“眉山书院”。元末的“眉山书院”(书舍),由王氏云林所建。文学家宋禧曾作《眉山王氏云林书舍》诗:“我爱云林事事幽,况闻书屋住溪头。春天气暖蛟龙雨,月夜阴凉翡翠楼。作赋岂无攀桂客,卜邻曾有种瓜候。梦中白发空经过,何日溪边泊钓舟。”足见云林书院在当时的影响。明代的眉山书院在大岭西。工部尚书陈雍的后人陈治本、陈治则都在书院读过书。至明末,由于陈氏后裔不愿走仕途,眉山书院逐渐荒废。“二府第”主要是眉山的两处古建筑,即元大德二年(1298)中督运海道别副使陈曾九率兵扎寨眉山西麓,在眉山麓建“副使第”。另一府第是“荣禄大夫第”,明工部尚书陈雍宅居,建于弘治年间,在眉山东麓小岭下。头门上刻有“荣禄大夫第”五字。但上述建筑都废。
浒山街道的居民大都由慈南、姚南迁入,宋室南渡后的北方移民和明守城士兵之后裔也是重要构成部分。长期以来,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安危,在历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嘉靖年间,倭寇三千进攻浒山城,在守城令刘朝恩的带领下,军民同仇敌忾,击溃倭寇,保住所城。顺治间,云柯(今浒山西门外)施、马、陆等姓农民拥众二千余人拒官抗粮。道光年间,英国军舰“风鸢号”入侵胜山港,三山巡检李凝宇会同浒山人沈贞聚众千余,四面堵击,伏兵遍地,生俘英军23人,显示了浒山人民保卫乡土的意志和力量。民国14年7月,浒山等地17所学校,3000余名师生在浒山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者制造“五卅”惨案,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三山小学教师汪邦为此投水自尽,以此激励国人,振奋了当地民众反帝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抗日战争时期,浒山人民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当日本侵略军在浒山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扫荡”时,激起人民反抗怒火,城区附近的进步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不屈的斗争。抗战胜利后,浒山人民又配合浙东抗日游击队击溃盘踞在浒山城内的汪伪中警队;解放前夕,浒山工商界人士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重压,联名提出书面抗议。先辈们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圈可点,将永远激励后人。
浒山街道出过不少优秀人才,宋、明间有筑塘功勋昭著的施宿、马致远及政绩卓著的工部尚书陈雍。清代有《半读书屋笔谈》的著作者、抗英文士沈贞,道光《浒山志》的编篡人胡梯青、沈煜、高杲,清末民初的水墨画家蒋君杨。现代的浒山仍不乏名人。有著名花鸟画家陈之佛、画家陈修范、农学家童玉民和包容、能源专家方真、中医学家张天、乡村教育家童春、外国文学专家华宇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也出生在浒山。这里仅介绍陈之佛、童玉民二人。
陈之佛是功勋卓著的工艺美术家、工笔花鸟画家和艺术教育家,1896年9月14日出生于浒山东门晓记弄。他自幼喜爱文学与绘画,先后就读于浒山三山蒙学堂、余姚县立高等小学、慈溪锦堂学校、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1918年,陈之佛考取留日官费生。次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成为中国去日本学习工艺美术的最早的留学生。留学期间,他在花鸟写生、图案构成和色彩方面狠下工夫;对中外美术史、工艺史和美术理论都孜孜研求,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的美术作品多次在日本举办的展览中获奖。
陈之佛的荷花鸳鸯图(www.xing528.com)
1923年,陈之佛学成回国,先后在上海、广州、南京等艺术院校任教授、科主任和国立艺专校长,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他的女婿李有光说他是“愿为春蚕吐丝尽,甘作红烛照人寰”。
陈之佛是一位出色的现代中国画家,他所作工笔花鸟画,继承我国民族传统技法,并注重图案的装饰性,其作品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章法严谨,风格清闲典雅,独树一帜。他一生创作花鸟画作品500余幅,他的《和平之春》、《松龄鹤寿》、《春满枝头》等作品,充满了勃勃生机达了陈之佛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著作有《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集》等。同时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遗著编有《陈之佛文集》、《陈之佛画集》、《陈之佛画谱》、《陈之佛染织图案》等。
童玉民原名秉常,学名瑺,为乡村教育家童春的长子,生于浒山。15岁人锦堂农业中学堂。1912年,由校长吴锦堂选派并资助,与包容一起赴日本留学。次年考入冈山县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考入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1919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江西公立农业专业学校、浙江省农业学校任教授,研究园艺学,著有《花卉园艺》、《造庭园艺》、《公园》等书。1926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学教授,后官费赴美国留学,两年后回国,复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后在省实业厅、建设厅等处工作。编著出版《信用合作提要》、《购买合作提要》、《合作运动纲要》在内的《合作丛书》。同时编著出版专著《桃树园艺》、《农学概论》、《合作概论》。1936年秋,童玉民仍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农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南昌中正大学农学院及江西信江农业专门学校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童玉民曾任浙江省商业厅调研股股长、安徽省科学研究所农业生物室研究员。1961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从事华侨史、世界经济史及营养学、长寿学方面的研究。
自清撤所后,浒山镇的商贸业开始发展,据《浒山志》记载,道光年间,浒山城东门到西门,已“百货丛集,鱼虾蔬果陈列街巷”。当时街上有木棉行、子花行、布行、鸡行、猪行、羊行、豆麦行、粮食行、柴行、油坊等。在东门的周家路,还设有典当铺。民国初期,镇内棉布、百货、南货、油酱等商店已达百余家。民国24年,观曹、浒胜公路建成通车后,浒山镇的商贸业发展加快,成为当时姚北地区棉花、土纱布及其他手工业品的主要集散地。现代的浒山人,更有商贸意识。1978年以后,商业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立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形式的商业体制,促进商业的全面发展。全街道有商家千余家,还建有东门、西门、金山三个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和建于东门的三北小商品市场。浒山的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许多浒山人跳上田埂,闯荡市场,办起商摊、商场。
(乐承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