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亭乡是余姚市目前唯一一个以“乡”命名的建制乡镇,位于余姚市东南部的四明山腹地,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7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8公里。东邻邮州区章水镇,南靠大岚镇,西接梁弄镇,北邻陆埠镇与梨洲街道。该乡虽为山区,但公路四通八达,荷梁线、陆上线、李俞线纵横境内。
乡政府驻地为上庄村,区域面积70.4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万,下辖白鹿村、石潭村、李家塔村、中村村、上庄村、沿夹岙村、高山村、高岩村、晓云村、中姚村、东岗村、龙溪村等12个行政村和1个鹿亭乡居委会。这12个行政村是2001年行政村合并而成的。最近儿年来,随着下山移民、内聚外迁等规划的实施,茶山、马家坪、王古牛湾、冷水培、乌泥塘等33个自然村已实现整村迁移。
鹿亭历史久远,其得名有个美丽的传说。根据光绪《余姚县志》的记载:齐孔佑(山阴人)隐居是山,有鹿中矢来投,佑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寺宇之侧,名曰鹿亭,乡名盖由于此。南朝以后,就有人在那里生活和生产,唐朝贞观年间(627-649)鹿亭先人便在中村建造了白云桥。境域自唐宋开始就纳入了各个朝代的政府的管理,明清时,称为余姚县四明乡白云里。民国时期属南溪乡。现鹿亭乡是1992年撒鹿亭、白鹿、晓云三乡建制,合并为一乡而成。原鹿亭乡,1950年始置乡,1956年与白鹿合并称鹿亭乡,1958年为姚家塔管理区,1961年建立鹿亭公社,1971年晓云公社并入,次年三个公社又分界而治,1983年改称乡。白鹿乡,因唐代诗人陆龟蒙过鹿亭时有“时领白鹿过”的诗句而名。1950年设乡,1956年与鹿亭乡合并为鹿亭乡,1958年为陈家岩管理区,1961年为白鹿公社,1972年又从鹿亭公社中分离出来,称为白鹿公社,1983年改称乡。晓云乡,因境有哓岭得名,旧称晓岭乡,新中国成立后曾分为晓云、东岩两乡,1956年合并为晓云乡(大岚乡路坑村划入),1958年为晓云管理区,1961年为晓云公社,1971年并入鹿亭公社,次年复分,1983年改称晓云乡。
境内山冈起伏,丘陵连绵,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山峰、峭壁、溪流、泉洞遍布其间;平均海拔400米,其中白鹿一带平均海拔500米,晓云一带平均海拔600米。较高的山峰有大庵山岗、大塘岗、大洋山、草万岗、大园山、东岗山、狗头尖、大横山等;主要溪流有20多条,其中发源于东岗山的晓鹿大溪由北向南,流经晓云、上庄,至李家塔村口,与由西向东流向、源自大岚镇的石潭溪汇合,后径直向东,流经中村,至鄞州境内,为宁波皎口水库的主要水源之一。晓鹿大溪与石潭溪形成“丫”字形,为该乡的主要水系。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该乡成了一个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山区乡镇。全乡有耕地7129亩,山林78800亩,茶园7248亩,毛竹林37478亩,已基本形成“竹笋、茶叶、山羊、高山西瓜、花卉、畜禽”六大主导产业。现建有良种茶基地2000亩、高山西瓜基地2000亩、花木基地3000亩、竹笋基地10000亩,拥有“麟角”牌冬笋、“凤尾”牌鞭笋、“鹿字”牌“瀑布仙茗”,“鹿亭”牌高山西瓜等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鹿亭乡与相邻的鄞州区章水镇还为“浙八味”之一贝母的重要种植区,现种植面积约400余亩,为余姚市贝母主产区。白鹿、晓鹿大溪贯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目前,已开发集防洪、蓄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小水电18座,总装机5410千瓦,年发电1080万度。工业经济稳中求升,通过内地开发与异地拓展,初步形成电子、电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位于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松乐继电器有限公司和金鼎包装公司年产值均超亿元,并进人余姚市百强企业;全乡的10家水煮笋厂年加工春笋可达1800万斤;上庄村是余姚市“兽用医针”特色专业制造村。
鹿亭是个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浓厚的地方。四明山地区是“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鹿亭在其中的分量举足轻重。皮日休、陆龟蒙等都写下了描绘和赞美鹿亭的诗句。皮日休诗日:“鹿群多此住,因构白云楣。待侣傍花久,引麛穿竹迟。经时掊玉涧,尽日嗅金芝。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陆龟蒙诗为:“鹿亭岩下坐,时领白鹿过。草细眠应久,泉秀饮自多。认声来月坞,寻迹到烟萝。早晚吞金液,骑将上绛河。”明清时期,余姚四先贤之一、伟大思想家的黄宗羲及弟子万斯同等人都到过鹿亭,也留下了吟咏鹿亭的诗文。黄诗曰:“鹿亭何自置?千古仰仁名。久矣忘机械,蠢然托死生。朝饥开药院,秋冷侍茶铛。纵使归山去,长来月下鸣。”境内现存的仙圣庙、古戏台、白云桥、李家塔板桥等历史文化景观,印证了其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在革命战争年代,鹿亭乡作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许多红色的记忆:位于晓云村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和枪械所,中村、马家坪、上牛塘等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目前,鹿亭乡为浙东四明山“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组成部分。
鹿亭乡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主要有白云桥、大方桥、李家塔板桥、仙圣庙等。
白云桥位于中村晓鹿大溪上,陡孔式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宽4米,其中净孔跨12米,拱矢高6米,桥身两侧有9块护栏,八根望柱,雕刻雌雄石狮。桥西联:“地界鄞余,三韭三菁歌利济;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东联:“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画界鄞余。”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现桥为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桥东为鄞州界,西为余姚界,为两市区界桥。明王锡衮赞该桥道:“飞梯何须借鳖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溪,补天镶地真奇绝。”
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位于李家塔村,横跨晓鹿大溪支溪的石潭溪,是余姚著名的廊桥,全长27.5米,宽4.5米,建筑采用石墩式盖式,整桥只有一个桥墩,由六根高近9米大石条并立组成。桥上有房共10间,其中7间跨溪之上,贯通如长虹。为旧时白鹿、大岚等地山民交通要道,现桥为清中期建筑。(www.xing528.com)
大方桥因附近有大方潭而得名,位于晓岭村中心的晓鹿大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当地人称“洞桥”,长17米,宽5.5米,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此桥与白云桥相比有两个特色:一是净跨度大,14米多,比白云桥大2米;二是桥拱高,近10米,比白云桥高4米,由于桥高,一进晓云,便可望见。
仙圣庙和古戏台位于中村晓鹿大溪的北岸,门前有鹿亭至宁波的公路通过。庙依山傍水而建,始建于南宋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庙有前后两进,五开间,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前殿与厢房都是楼房。后殿的建筑用材讲究、工艺精湛。大殿柱高8米多,柱径都在30厘米以上,鼓形柱基大的直径有80厘米。梁枋间均雕有龙凤花卉,最神奇的是垫在梁架间的两只木蜘蛛,随着建筑过程中承压力的改变,它们的形状也会有所变化,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戏台位于前后两殿、东西两厢之间的天井中,戏台总高度7.8米,舞台为正方形,边长4.7米。屋顶为歇山式,四角高高上翘,梁上均雕有花纹,顶部用斗拱渐向中心抬起,再辅以霸王拳、吊篮、重拱等构件支撑上部藻井。藻井四周雕有八个龙头,中心置一面铜镜,用以对戏台反射灯光,增加亮度。这样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力学、声学、几何学以及采光、工艺美术等方面的高超造诣。戏台柱上有一副长联:“坎坎鼓蹲蹲舞秋永歌圣德;熙熙来攘攘往,万民共被神恩”,极好地概括了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功能。据有关部门考证,仙圣庙里的古戏台是宁波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古戏台。
上述三桥一庙皆为余姚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此外,还有不少战场遗址。比如中村攻坚战,发生地位于中村仙山,当地人称后山,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浙保”以中村作为据点,在四明山纵深地段长期盘踞,扼守出入郸、奉、慈、姚门户,筑工事、扎篱笆,阻挡交通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1948年3月26日,浙东临委和四明工委,主动出击拔掉“钉子”,采用“声东击西”和“调虎离山”计,于攻打前夜先打下附近的陆埠镇乡公所,当夜奔袭中村,打出军威。
鹿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旅游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目前,该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首期鹿亭乡野公园景区正式开发实施,2006年开发的旅游项目“云河漂流”,已经在余姚、宁波、绍兴、上海等地的游客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鹿亭风景秀丽,“云河漂流景区”以晓云村为中心,向四周拓展。景区内山峦连绵起伏,植被丰茂,溪泉潭瀑众多,奇石秀峰遍布,主要景点有大方桥、楮氏宗祠、大年古村落、鸡龙山、龙角潭瀑、后方医院遗址等。为使景区的旅游功能更为健全,建设了八仙云栖避暑山庄、少数民族风情园、高山天然浴场等景点和场所。该景区的主打项目是在晓鹿大溪上漂流,因漂流的溪段主要在晓云村,便名之为“云河漂流”。晓鹿大溪集雨面积广,山高谷深,水量大,落差大,溪道曲折,漂流的溪段又有5公里长,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漂流中,将使你充分感受到与大自然搏击,“浪遏飞舟”的快感。而溪流两岸风光秀丽,青山深处溪道纵横,修篁万竿,梯田层层,古村散布,是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
算坑原始森林公园是四明山一块未开垦的次原始森林,位于中村算坑自然村,是浙东探险、游赏和科普考察的生态景区。树种大多为南方阔叶树种,杂然连生,植被繁茂,形成天然次生林,覆盖率98%。其中最大的一片面积有1500亩。野生动物众多,特别是各种鸟类筑巢生息,有不少是国家级和省级珍奇鸟类保护品种。
(黄信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