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明洞天中的三大福地-大隐城镇

四明洞天中的三大福地-大隐城镇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明山有一洞天、三福地,大隐、黎洲、渔澄被称为四明洞天中的三大福地。大隐为句章境内。大隐境内的城山,自西周迄秦,历来是句章的治所。大隐隶属陆埠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政社分设,复称大隐乡。1986年7月,建置大隐镇。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与学士桥之间的大隐溪上,它是余姚市现存最古老、最长的桥之一。

四明洞天中的三大福地-大隐城镇

大隐镇位于四明山东北麓,处于余姚、鄞州两地交界处,东界岐阳,西接车厩,南枕四明,北临舜水,距宁波市17公里,余姚34公里。姚江傍镇而流,省道公路甬梁线穿镇而过,杭甬高速公路大隐设有道口,与河姆渡遗址隔江相望,距梁祝文化公园10公里。全镇总面积30.6平方公里,人口0.89万人,全镇下辖芝林、章山、云旱、学土桥、大隐等5个行政村和1个滨溪居委会。

中国道教把天下好地方分为36个洞天,其中四明山为第九洞天。四明山有一洞天、三福地,大隐、黎洲、渔澄被称为四明洞天中的三大福地。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曾隐居于此,死后葬于临近的姚江渡口,于是名之为大隐。按浙东方言,夏与河同音,墓与姆同音,后人遂将“夏墓渡”转声作“河姆渡”。清代诗人王渥在他的《大隐山即事》诗中就有“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之句,可见大隐的名字与汉初扶植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盈继承大统后隐居的“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崔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人们因为他曾隐居在夏里而称之为夏黄公,把他隐居终老的地方称为大隐。

大隐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大隐属越国的辖地。越国灭吴国后,置句章城。大隐为句章境内。大隐境内的城山,自西周迄秦,历来是句章的治所。南宋为句余村,属石台乡。后历经元明清及民国亦一直受石台乡管辖。

1949年10月,慈溪县属宁波专员公署,大隐仍隶属慈溪县。1950年,将大隐分为大隐、石岩、岐阳三个乡。1954年10月县境调整,姚北的植棉区划给慈溪县,姚东之水稻区划归余姚县,大隐、岐阳、石岩、河姆渡4乡隶属余姚县,归陆埠区管辖。1956年2月撤区并乡,将大隐、石岩、岐阳、河姆四乡合并为大隐乡。大隐隶属陆埠人民公社。1961年4月恢复区建制,大隐管理区改建为大隐公社,隶属陆埠区。1983年9月政社分设,复称大隐乡。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大隐乡属余姚市陆埠区。1986年7月,建置大隐镇。

大隐人文景观渊薮。今人可能会这样思索,前人为何对大隐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遗迹。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人称谢康乐,曾经驻足大隐,他常约友人游四明山,后人建康乐庙。光绪《慈溪县志》记载:谢山庙,里埠头村长命山脚。旧称谢山康乐庙。相传,谢灵运封康乐后,来访四明山,隐于此山。民立祠祀之。明代并入至道宫。清代乾隆年间复建,嘉庆十八年重修。清人桂廷骅作《谢山康乐侯庙》诗:“不断云峰护水湾,荒祠人识谢公山。红蕖日晓诗情丽,碧草春生容梦间。身后有须留像古,阶前无屐踏花还。临风犹想吟怀旧,唬乌声声未掩关。”康乐庙现存后殿6间1弄。

大隐的学士桥亦弥足珍贵。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与学士桥之间的大隐溪上,它是余姚市现存最古老、最长的桥之一。这是一座石砌平板多孔桥,南北走向,全长70.3米,桥宽1.96米;有桥墩14个,桥孔13个。桥板上镌刻“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吉祥语言的图案。它与北宋著名词学家舒亶有关。

舒亶,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人。元丰四年(1081)自侍御史知诰迁给事中,直学士院。天启《慈溪县志》称他“词为天下第一”。善工小令,制词深厚,有两汉风格,写有不少诗文,应赠龙图阁直学士。他曾在大隐居住过,作《大隐村居诗》:“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舒亶出资,建学土桥。光绪《慈溪县志》有记载:“学士桥,宋元祐年间(1086—1094)初建。北宋舒亶学士居此。”由此可见,学土桥之名与舒亶有一定关系。现存桥身系咸丰四年(1854)重建,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隐至今还流传着董孝子的故事。董孝子名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东汉人,为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父亲早亡,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计。他事母尽孝,凡有新鲜的水果首先让母亲品尝。其母生病时思饮故里大隐溪水,可是路程长,溪水难得,董黯就在外婆家大隐溪永昌潭的旁边筑一陋室,每天担溪水以供母亲。他的母亲饮水后病情有所好转。从此,慈母孝子在乡里传为美谈。大隐有董孝子墓遗址,有董孝子亭,“慈溪”之名也由此形成,以后“慈溪”作为县的名称。

天下工苑南天坛

对于董孝子的“孝行”历代予以表彰。东汉延光三年(124),汉安帝敕封董黯为“孝子”,并且立祠以祀,来表彰其孝行。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敕封董黯为孝子之神,令有司立祠祀之,为此原慈溪县境内多有董孝子祠和董孝子亭。

不仅如此,历代还对董孝子的故事加以记载。《四明山志》记云:“灵踪圣迹自天然,二百八十峰相接。……一条流水人句章,二仙圣德彰兹养。“二仙者,即董黯和鲍全,鲍全有圣德之行,董黯有孝道之功。光绪《慈溪县志》载:“大隐溪滨永昌潭旁,董孝子寓亭已没,有汲水沙渚存焉,即董孝子汲水供母之遗迹。”经过时代的变迁,董孝子庙已经没有了,但他的“孝行”和故事却流传百世。正因为如此,大隐也成为“孝”文化的发源地。有关“孝”的诗词是不少的。宋代杜醇的《过董孝子祠》、王休的《经董叔达故居》,明代杨江《董孝子祠》,清代董秉纯的《大隐溪亭》、《汲水沙》和仇国恒的《董孝子寓亭》等诗意明易背,如杜醇的《过董孝子祠》中就有“孝子生前碑载德,慈亲死后剑鸣冤。芳名万古留青史,至行千秋启后贤”之句。读了这些诗句,我们也许会铭记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由于大隐背山面水,自然景观丰富。近有蝙蝠洞、学士桥、谢山庙,稍远有狮子潭、云溪寺、城山古渡,还有长命山九龙抢珠,隐溪河甘泉清冽,山水交融,多姿多彩。尤其是天下玉苑更构筑多处主景,有以周边秀山丽水为背景,也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为底蕴,倚山环湖建有西隐禅寺、南天坛、玉佛塔、秀湖、凤凰山、玉苑门楼五大景区20多个大小景点

(乐承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