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姆渡镇: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址

河姆渡镇: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址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姆渡镇位于余姚市东南部,东西宽9.5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地形略呈方形,总面积6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因境内有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1957年原车厩、河姆渡并为车厩乡。1992年车厩、江中、罗江三乡合并为河姆渡镇。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民栽培水稻,创造了世界历史上辉煌的“稻作文化”。河姆渡镇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地方。

河姆渡镇: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址

河姆渡镇位于余姚市东南部,东西宽9.5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地形略呈方形,总面积6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因境内有闻名世界河姆渡遗址而得名。该镇东与大隐和江北区乍浦乡接壤,南临姚江并倚四明山,西南与陆埠镇交界,北濒慈溪与丈亭镇、三七镇隔水相望。镇内交通便利,有杭甬高速公路、甬梁公路,公路横贯东西,连贯镇村道路,同时与甬余夫公路有多处道路连接。境域内北部河网交织,地势平坦,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南部以山区、半山区为主,森林植被繁茂,主要山脉有车厩山、单于山、石嵩山天目山、黄基山等,其中车厩山、黄基山为余姚历史人物名山。全境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土壤以寿紫泥、黄化紫泥、烂寿紫泥、黄泥土,石沙土等为主,质地饴厚。河姆渡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该镇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枕山濒江拥平原,形成了一个资源、地形多样,风景优美的平原乡镇。

早在远古时代,河姆渡域内就有人类祖先生息繁衍,是名扬中外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自秦至唐初,境域属越州,唐以后一直隶属慈溪县,新中国成立初,境内的车厩、江中、罗江三乡原属陆埠区。1950年6月调整区划,江中分屈丈亭区,罗江乡划入方山区,1956年撤区并乡,罗江、江中合并为江中乡,车厩乡划并沿江乡,河姆渡并入大隐乡。1957年原车厩、河姆渡并为车厩乡。江中、罗江未变。1964年,原车厩乡改为车厩公社。江中、罗江分别为江中公社、罗江公社。1983年8月复称乡。1992年车厩、江中、罗江三乡合并为河姆渡镇。2001年并村扩镇,全镇下辖江中、翁方、小泾浦,芦山寺、罗江、车厩、东澄、河姆渡、五联等9个行政村和1个河姆渡镇居委会。镇政府设在江中村。

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民栽培水稻创造了世界历史上辉煌的“稻作文化”。河姆渡镇原来以种植水稻、蔬菜、竹笋、茶叶为主,如今已形成芟白、田藕、名茶、竹笋、年糕、蔬菜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其中,全镇菱白种植达3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1亿斤,2001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菱白之乡”,双季芟白先后获国家、省和宁波绿色食品、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宁波市名优产品等称号。“古址”芟白成为省和宁波知名商标。该镇茶叶以生产名优茶为特色,已拥有“古址曦茗”、“四明十二雷”、“丞相绿”、“河姆渡野茶”、雀茶、古茶等十余个茶叶品种,其中“四明十二雷”高山茶,1991年获国际中国茶文化节优质名茶奖;“七千春”牌河姆渡原始野茶,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优质名茶奖;“丞相绿”连续被评为宁波市一类名优茶奖,1995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古址曦茗”有机茶荣获2003年中国茶学会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农业的发展为全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全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00余家,形成“不锈钢机械五金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塑料制品、蔺草制品、汽车配件、旅游用品、建筑材料”等十大行业。其中不锈钢产业是余姚特色块状经济之一,有大小不锈钢企业11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60余家,年生产不锈钢40多万吨,占全省不锈钢生产总量一半以上,其中不锈钢“钢带”产品名列全国前茅,成为全国不锈钢生产基地。

河姆渡镇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地方。所辖车厩村,传说为越王勾践的军事基地。史载:越王勾践于此置厩,停车秣马,遗迹犹存,故称车厩。车厩之地依山面水,山岗平坦,草木繁密,传说中勾践把车厩作为军事基地养战马、造战车,为称南中原作积极备战。在今天车厩山山顶上留有一块平地,长50多米,宽40米左右,据传就是当年越王操练兵马之地,当地人称它为“越王练兵台“,又曰“寨基坪”。该坪地处众山高点,十分平坦,北临姚江,远眺八方,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底,既可防御又可撤退;山下一片广阔的地盘,人们叫它为“越王皈”,据说乃越王屯兵驻军处。在车厩单于山岙里,据传是越王勾践和他的随从的驻地,越王的龙驹战马就拴在对面东首的山上(今称马槽头山),山旁还留有马槽等遗物。后人为纪念越王勾践,还在车厩寨基坪的山脚下建造了一座规模不小的越王殿,其遗迹至今犹存。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越王率兵西去已成为历史。但车厩山上越王勾践带领士兵操练兵马的寨基坪仍屹立在车厩山顶。越王寨、马槽山、越王庙等古遗址遗迹将成为永久的记忆,成为河姆渡的名胜古迹,有待进一步开发成为旅游胜地。(www.xing528.com)

在五联村的史门自然村的东南向的山上安葬了一位南宋丞相史嵩之。史嵩之,字之由,系史弥远之侄,嘉定十三年(1220)进土,鄞县(今梆州区)人。官至右丞相,因其为人专权独断,排斥异己,不久被罢职,他生前曾游于车厩山中,并在山旁建造一座寺院,寺中有一池,名为梵宫池。传说史嵩之死后,因其为人不好,首级竟不翼而飞,后家人按其生前的相貌叫铜匠仿制了一个金头,价值无比。但此金头到底葬于何处,无可考证。只是模糊地附带一句:子孙穷,动万工。对此,当地史姓人有两种猜测,其一是子孙穷了,可打开祖墓,因墓大而牢固,须花万工左右时间方能凿开,但此说难以置信,因在古代盗墓是大逆不道,更何况悬祖墓。另一说法是金头葬于梵宫池中,因为梵宫池又名万工池,这一说法易使人相信。为了看守史嵩之的墓地,史姓家族派了族人来车厩附近定居,经过千年繁衍,目前,形成了一个以史姓为主的村落——史门村。“文革”期间,寺院被拆,梵宫池被毁,车厩山上史濡之墓前和路旁的石像均被当地村民所毁,现在此山上史墓的遗迹已难觅其踪。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芦山寺村,1993年5月开放,江泽民题写馆名。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设计筑出高于地面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桂卯制作技术,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展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鲤鹏,表现先民爱鸟、崇鸟习俗。博物馆内设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芦山禅寺位于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三面环山,一面朝水,坐南朝北,山水相映,景色秀丽,环境十分清幽,与河姆渡文化遗址仅一公里之隔。芦山禅寺始建于唐代乾元元年(758),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称“芦山禅院”,鼎盛时院内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殿、法堂、祖堂、斋堂、监院、客堂、厢房、放生池、塔院等12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僧人最多时达1000余名,与宁波天童寺、奉化雪窦寺等梵宇齐名,古称“东南之佳丽”,曾是古代文人游览探幽之地。范成大、史浩、陆游名士曾到此游览,并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陆游有诗云:“江湖安得常相从,浩歌相踏卧短蓬。”芦山禅寺又有“佛教学院”之称,上世纪60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寺院僧人曾徙居于此,其中我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原普陀山方丈妙善大师和新昌大佛寺方丈司道法师曾在此修行19年。但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禅寺几经振兴和衰落,历经沧桑。1992年市人民政府呈请宗教局批准,正式恢复千年古刹,并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刹禅悦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系孙权之母吴国太所建,至今已近2000年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所重建。踏着卵石径,进入清溪幽谷,但见寺院镶嵌在苍翠的松竹与红的杜鹃花之中,覆盖在片片云霞与缕缕香烟之下。难怪唐代诗人孟郊到此吟出了“清溪宛转水,修竹徘徊风”的赞词。

在禅悦寺旁有单于山,据光绪《慈溪县志》称:县西南四十里。单于山又名禅余山,有佛庐。禅悦寺香火旺盛,寺僧多时数百名,少时几十名,是车厩岙内规模较大的寺庙,现在所存有正殿一座,两边有厢房,寺内新修佛像十余尊。

(罗利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