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七市镇-地理位置、历史和特产简介

三七市镇-地理位置、历史和特产简介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七市镇在余姚城区东18公里,镇政府驻地为金川西路58号。三七市镇以集市的日期而得名。1986年改三七市乡为三七市镇,1992年撤三七市镇、二六市乡建制,合并成目前的三七市镇。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余姚杨梅中之极品“荸荠种杨梅”,源于余姚市三七市镇,汉时即为贡品。当地政府为进一步扩大三七市杨梅的知名度,促进三七市镇经济更快发展。田螺山遗址此外,年糕、雷笋也是三七市的特产。

三七市镇-地理位置、历史和特产简介

三七市镇在余姚城区东18公里,镇政府驻地为金川西路58号。境域东与江北区慈城镇接壤,南隔慈江与河姆渡镇相望,北以杜湖岭山岗为界与慈溪相分,西与丈亭镇毗邻。区域面积68.4平方公里,本地常住人口3.2万人,外来人口12万。辖石步、大霖山、唐李张、相岙、幸福、云山、姚东、三七市、祝家渡、二六市、魏家、胜利12个行政村和三七市、二六市、红旗3个居民委员会

石步村由原石步村、相思房村、张湖溪村、西川岙村4村合并组成;大霖山由东茅山、龙潭墩、东半岙、剡岙4村合并组成;唐李张由唐家、李家、张方3村合并组成;相岙由原相岙、东施岙2村合并组成;幸福村由幸福、上新桥、季家3村合并组成;云山村由原云山与云山前2村合并组成;姚东村由西茅山、干岙、车林桥、力树桥4村合并组成;三七市由原三七市、莫家岙、独山、井头4个行政村合并组成;祝家渡由祝东、祝江、祝西、翁家墩4村合并组成,二六市由原二六市、朱家山、官桥、下钱4村组成,魏家桥由原魏家桥、洋皈、罗家渡3村组成;胜利村由后宅、五马桥、下宅、楼家4村合并组成。

该镇地处姚江平原与姚北山区之间,北部属低山丘陵,中部有狭长平地,南部属姚江平原,全镇拥有耕地3.5万亩,山地4.5万亩,最南边为东西走向的慈江(与河姆渡镇的界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河道密集,自西向东,分别有南北走向的潺子浦、彭王浦、吴泽浦、官桥浦、魏家浦、云山浦等江河流经境内,注入慈江。北部主要山峰有:老虎口、钓钩山、万丈岗、剁子山、黄龙尖、羊角尖等10余座。主要水库有大池墩水库和相岙水库。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三七市镇以集市的日期而得名。据光绪《慈溪县志》引《雍正志》记载:“三七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镇域原属慈溪县;1950年为金川、新桥、祝江、明德、明山五乡,仍属慈溪县。1954年划为余姚县,1956年金川、新桥、祝江三乡并为新桥乡,明德、明山两乡并为明德乡。1958年分为新桥、祝江、金川、明德四个管理区,1961年四个管理区全改为公社,其中明德管理区改称为二六市公社,1966年新桥、祝江、金川三个公社并为三七市、新桥两个公社,1978年三七市、新桥两公社合并为三七市公社,1981年改为三七市乡,1983年二六市公社也改为乡。1986年改三七市乡为三七市镇,1992年撤三七市镇、二六市乡建制,合并成目前的三七市镇。境内原二六市乡的得名,也与三七市一样,因集市的日期而名。《慈溪县志》载:“湖塘下市,县西二十里,今称二六市,月逢二、四、六、八日市。”

三七市镇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乡镇,已基本形成轻纺、汽配、塑模、皮革机电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已近50家。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杨梅香椿、雷竹、蔺草、菱白为主导,花卉、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已形成三个农业区域经济带,即沿山“果竹经济带”,以发展杨梅、雷竹、毛竹为主,沿路“双木经济带”,以发展香椿、花卉苗木为主,沿江“两草经济带”,以发展芟白、蔺草为主。已建立了万亩芟白、万亩蔺草、万亩杨梅、万亩雷笋等4个万亩农业基地

三七市镇有山有水,景色秀丽。清时慈溪人孙旭照有一首《过祝家渡》,其诗云:“一抹林梢落照留,片帆如驶坐中流。芦花似识诗人面,满岸秋风乱点头。”景如诗,诗即画。三七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有杨梅等农林特产,这些都为该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

“果中珍品”的杨梅是余姚的名片之一,而余姚的杨梅又在三七市镇。该镇的张湖溪村素有“中华杨梅之乡”之称,人工栽培历史已有2000余年。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余姚杨梅中之极品“荸荠种杨梅”,源于余姚市三七市镇,汉时即为贡品。余姚杨梅以其品质上佳而名闻海内外,大诗人苏东坡曾赞“闽粤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现在,该镇对优质杨梅进行了商标注册,其中“鹤顶”牌杨梅果均重10克,色艳多汁酸甜适口,富含各类矿物质维生素,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A级绿色食品证书。当地政府为进一步扩大三七市杨梅的知名度,促进三七市镇经济更快发展。从2000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杨梅节旅游观光活动。

田螺山遗址

此外,年糕、雷笋也是三七市的特产。2006年三七市被授予“中国年糕之乡”,“舜源”牌雷笋也获得农业部颁发的A级绿色食品证书。(www.xing528.com)

三七市的历史文化遗迹,首先应推“田螺山遗址”。该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岙口小盆地中部一个名为田螺山的小山头(现存其海拔最高处约为5米)周围,西南距河姆渡直线距离7公里。经钻探,遗址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地下3米左右深处保存着一个六七千年前的完整古村落,存在的时间跨度在1500年以上。2000年初,当地一家个体企业在此建造厂房挖掘水井的过程中,在两三米深的地层里出土了丰富的陶片、石器、木头等地下文物。不久该遗址的性质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专家核实,与河姆渡遗址相似,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经过了首期(2004年)、第二期(2006年)和第三期(2007年上半年)的发掘,发掘面积已从300平方米扩大到了近800平方米。已出土的1500件左右的文物中,包含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生活遗存,这些都充实了河姆渡文化的遗物。2005年,为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余姚市投资1500万元,开始建设田螺山遗址现场馆。2007年6月20日,余姚田螺山遗址现场馆正式开馆。展馆分陈列馆和遗址现场两部分,陈列馆面积300平方米,陈列出土文物精品110余件,从劳动工具到动植物遗存,从萤石食品到角坠饰,从各类陶器到石器、木构件,每一件都让人惊叹不已。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与陈列馆相连,是一幢近90米大跨度的钢结构建筑,高近20米,棚内有效建筑面积大概4000平方米,棚内就是田螺山遗址的发掘现场,展现的是一个6500多年前的古村落。一座独木桥,周围散落着几个船桨,6500年前的事宛然就在眼前。

三七市雷笋

在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还出生过一位国民党的重要人物陈布雷。陈布雷,字彦及,1890年11月15日出生,原名陈训恩,号畏垒,笔名布雷,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同年在上海《天铎报》做记者。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

三七年糕

1912—1920年在浙江宁波中学、宁波师范学校等校任教。1920年赴上海,任《商报》编辑部主任。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等职。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寓所自杀。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大权在握,却鄙视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就没有一个国民党党员。现在的官桥自然村还保存着陈氏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总占地面积26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五开间,后罩屋七开间,厢楼各三开间。此宅为陈布雷在内的陈氏七兄弟(陈布雷、陈勉甫、陈叔谅、陈行叔、陈叔兑、陈叔时、陈叔同)及堂兄陈屺怀的出生处。陈氏兄弟以后大多都为政界要员或著名学者。陈布雷不但出生于此,还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又多次返乡居住。陈氏故居作为一处重要的名人故居,对了解和研究陈布雷及其他陈氏兄弟人生轨迹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1年5月18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此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同一自然村、当年陈布雷启蒙的鸡山学堂,也干2004年被认定为余姚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石步村古村落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北部,倚山傍溪,风景秀丽,三七市镇最大的水库大池墩水库就坐落在该村。其溪坑、道路仍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和格局,具有清代浙东山野村落的典型特色。古村落形成于北宋庆历年间,南阳叶氏望族迁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支裔繁衍,多有为官之人。古村尚存“安乐堂”、“三进堂”、“叶家大屋”等古建筑,古建筑上的画栋雕梁、砖雕石刻、风火马墙、花格门窗,昭示着主人昔日的风光。得山水之灵气,这里既是著名的余姚“荸荠种杨梅”的原产地,也是千年吴越文化——古陶瓷的又一处生产地,在村落内还有北宋时期的石步窑址。目前,安乐堂、叶家大屋、三进堂、石步窑址都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

(黄信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