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明城镇(上):泗门,历史名镇与商贸中心

四明城镇(上):泗门,历史名镇与商贸中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泗门,又称四门,第四门,地名的出典与汝仇湖有关。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销,泗门镇仍属泗门区。这在《泗门地名志》和《泗门镇志》中都作了说明。这表明泗门在清初已是鱼菜满街、物资丰富的集镇了。从而使泗门成为三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1921年,泗门境内有国民学校13所,其中行素、希范两所学校分别获得北洋政府一等金质嘉羊奖和三等金质嘉羊奖。

四明城镇(上):泗门,历史名镇与商贸中心

泗门镇东与小曹娥镇、朗霞街道相邻,南与马渚镇相接,西毗临山镇,北濒杭州湾,与海盐县隔水相望。境域面积63.6平方公里,2006年有人口6.32万人。辖东蒲、镇南、上新屋、海南、镇北、泅北、陶家路、万圣、相公潭、谢家路、夹塘、小路下、湖北、楝树下、大庙周、水阁周等16个行政村和东大街、西大街、汝湖、后塘河四个社区。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海洋台阶式格局,大部分为平原。

泗门,又称四门,第四门,地名的出典与汝仇湖有关。境域西南有汝仇湖,水面达10万亩,汝仇湖堤由南而北开有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

据《泗门地名志》记述,相传在汉晋时,大湖门山麓逐渐淤涨成陆,且海涂每年还在淤涨,由南而北,历代修筑的海塘有10余条。自唐至清,泗门境域一直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余姚县由15乡划分为45乡,始置泗门乡。1928年,置泗门镇,属余姚县临山区。1950年2月,设泗门区,下辖泗门、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镇海、万圣、夹塘等12个乡镇。1954年10月,泗门区大部划归慈溪县。1958年10月,泗门区改称卫星人民公社,区下辖公社。1966年,泗门公社复名为泗门镇。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销,泗门镇仍属泗门区。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1992年4月撤区并乡,万圣、夹塘、湖北、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辖46村、6个居委会。2001年,村居委会区划调整。全镇划分为4个居委会、14个村。2002年,大庙周村、水阁周村划入泗门镇,辖4个居委会、16个村。2004年,居委会更名为社区。

泗门经济开发旱,工商业较为发达。这在《泗门地名志》和《泗门镇志》中都作了说明。境内的手工业起源于宋代,至清末,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百余人,“同顺贡方”、“阿记细竹”等享誉四乡。民国期间,已形成有12大门类的手工行业。现代工业始于清光绪年间,泰生布行采用日式改良轧棉机,继而采用柴油机动力,生产能力提高了十余倍。民国末至新中国初,上规模有影响的有万安桥西的日升碾米厂、裕华碾米厂以及聚泰油坊和天丰油坊。裕泰船厂也有相当规模,大小船只一大片。1961年起,开始兴办为农业服务的社队企业。到2005年,全镇共有注册企业近2000多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23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

泗门的商贸业也比较发达。早在宋代,境内居民以自产物品互易,形成汝仇、泗门两个集市。元代捕捞、盐、棉业比较发达,集市有所发展。元人丁鹤年《海堤诗》中就有“柳浪白防卖鱼市,花底青帘沽酒家”的诗句。明正德年间,泗门集市迁至今义嘉桥附近。清康熙年间,增皇封桥市,并且出现专业集市,当时泗门就有季节性的棉花集市。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于康熙十三年(1674)避乱来泗门诸氏半草堂居留半载,垂钓赋诗,著书立说,他的《咏泗门》的诗中就反映了泗门的集市兴旺。诗中说:“小堂占尽一湖春,咫尺村烟接市尘。日日街头鲑菜满,不妨长作泗门人。”这表明泗门在清初已是鱼菜满街、物资丰富的集镇了。雍正年间,浙江海关在倪家路设浙海常关分卡,形成倪家路市。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镇上商铺林立,有棉布、南货、药店、粮米、鲜肉、酒酱、果蔬鱼鲜、豆腐香干、面馆、大饼油条、糕团、烟店、陶瓷、山货、油烛、百货、五金理发、漆坊、染坊、颜料等店。此外,还有棉花收购行,大小商铺近200家,生意兴隆。另有庙会集市,十月二十三日,泗门万福庵庙会期间,就有交易生产资料、衣着、年货,远近商贾云集,南北百货竞销。从而使泗门成为三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2005年,境内有综合性市场8个、专业市场5个,总面积44000平方米

泗门富有文化积淀。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重教的故事。早在明代中期,泗门就有东山、丛桂两大书院,培养了内阁大学士吕本等一批名人学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泗门蔡元房创办三乡诚意学堂(现泗门镇校),由东山、兰风、开元3乡民众集资创办,堂长鲁正。这所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现代著名农业科学家沈宗瀚及郭静唐、熊达人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泗门镇的谢宝书邀人入股集资13040银元,在镇上创办了汝湖农校,自任堂长。后改为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设有蚕业本科及预科。汝湖农学的办学方针是注重科学,发展实业。教材多系自编,有《栽桑法》、《养蚕学讲义》、《新撰农学大意》等。这是浙江省最早的两所职业技术学校之一。1913年8月,教育泰斗蔡元培了解到汝湖农校创办的情况后,由此“肃然起敬”,并为该校写了《余姚汝湖乙种农学校记》,对谢宝书等集资办学大为赞誉谢宝书和捐资者称为“同志”,称颂他们“牺私利以举公益”,佩服谢宝书及诸同志的“创始之劳”。1921年,泗门境内有国民学校13所,其中行素、希范两所学校分别获得北洋政府一等金质嘉羊奖和三等金质嘉羊奖。

泗门镇的居民不少姓谢,说起他们的祖宗,这些居民都非常自豪,因为他们的祖宗就是明代阁老谢迁。

据史书所载,谢迁,字于乔,号木溪,明代泗门人。成化十年(1474)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左庶子,为东宫太子讲官。明孝宗即位后,官至太子少博,兵部尚书

谢迁以刚直著称孝宗选嫔妃,谢迁表示反对,他上书劝谏缓选,皇帝听从他的意见,并把谢迁升为少倍事兼侍讲学士。他多次上书劝皇太子亲贤臣,远小人,勤学戒逸,受到皇帝称赞。

对于官吏的腐败,谢迁深恶痛绝。明孝宗晚年,太监作奸犯科,禁军虚报名额,冒领军饷。皇帝打算改革弊政,令谢迁草拟禁约。谢迁说,虚拟禁约没有什么用,应命令主管部门查明各种弊端,明白戒谕,然后才立约,有违反戒谕的一定要严惩。只有这样,才能革除弊端。为此,得到明孝宗的嘉许,并让谢迁与刘健、李东阳同辅国政。当时就有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三人同时称为贤相,乡人尊呼谢迁为“谢阁老”。

武宗即位后,谢迁多次劝谏,而武宗不理。后谢迁上书请诛杀太监刘理,没有得到武宗支持。刘瑾也对谢迁耿耿于怀。刘瑾同党焦芳罢斥谢迁的弟弟谢迪及谢迁的儿子谢丕。正德二年(1507),浙江所举的怀才抱德之士周礼、徐子元、许龙为余姚人。刘瑾等人以谢迁“徇私援行”的罪行要逮捕谢迁,虽然经李东阳的竭力排解,但焦芳却认为“纵轻贷亦为除名”,武宗发下谕旨,把周礼等人发配边疆,并提出余姚人今后不得入选京官。同时,夺谢迁诰命,追还所赐的玉带、服饰等。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杀,谢迁才复原职,不久回归故里。嘉靖十年(1531)卒于余姚。(www.xing528.com)

泗门既然是谢迁的故里,这里自然少不了与谢迁有关的东西。

2000年,余姚市政府把泗门阁老府周围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称阁老府传统文化街。保护范围东至河塍路,北至西大街,西至成之庄,南至望安路。保护区内有阁老府遗址、大学士第、状元楼、大方伯第、二省堂、知止斋、成之庄、客德堂等一大批明清建筑,其中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姚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余姚市级重要文物古迹5处。

状元楼,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据《四明谢氏二房谱》记载:状元楼初建时,原是普通平房,新房落成之时,正要发动众人搬迁,谢迁的母亲邹氏将要生产了。谢迁的祖父谢莹根据《诗经》中的“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给新生的孙儿取名谢迁,字于乔。谢迁中了状元后,将原先的书房加以扩建,改名为“状元楼”。状元楼三间二弄西横阔16.60米,南北进深13.50米,七柱九梁,双重檐,歇山墙,四角上翘似亭。当地老人称这样的式样为“五岳朝天”,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状元楼西侧有一个水池,是当年谢迁读书时的洗砚池。1997年3月,状元楼被余姚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阁老府传统文化街区的还有大学士第,这是谢迁祖父谢莹的宅第,也是谢迁幼年生养的地方。前后二进,正屋及两侧厢房都是平房。头门横额上南、北都有阳刻的“大学士第”四个大字,每字45厘米左右,笔力刚劲有力。大学士第是泗门现存年代最早的房子,现为余姚市重要文物古迹。

谢氏宗祠

大方伯第,也是阁老府传统文化街区的古迹,是谢迁的二弟谢迪的府第。前后二进,前为“光范堂”,后为“祗训楼”。明嘉靖年间,祗训楼毁于倭患,后由谢迪的继子、谢迁的四子谢亘重建,改名为“光裕堂”。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著名廉吏于成龙题写“光裕堂”匾额。当时泗门镇离杭州湾比较近,因光裕堂房屋高大,本地人称此堂为“望海楼”,1950年毁。“光范堂”于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存建筑为1919年重建,横额上“大方伯第”四个大字为谢迪的十五世孙谢谷寿所书。2004年12月,被余姚市政府列入重要文物古迹名单。

除此之外,与谢迁密切相关的古迹还有谢氏宗祠,位于后塘西河社区,本地人称“大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谢迁倡议、谢迁的仲子吏部左侍郎谢丕承建。正门阳额上有“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八个大字,为谢迁长子谢正所书。中间奉迁姚始祖长二公神主像,东西奉十八昭穆神主像。第二进也称三太傅祠,中间奉三太傅神主像,即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东西分奉于贤公(谢选)、汝湖公(谢丕)神主像。一、二两进都是高大的宫殿式建筑,非常开阔气派。第三进为楼房,奉晋朝时迁江南始祖伯登公神主像,东西分奉绳武公、道渊公神主像。祠堂东侧有八间平房,新中国成立前为管祠人所住。再东首房子为元宵灯会时的停灯棚。祠堂西首有五间平房,为谢氏积谷仓。整个祠堂始建时用地3400多平方米,现占地2200平方米,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浙东地区所罕见。祠堂前大通路上,原有二座牌坊,东为“太傅流芳”,西为“东山并秀”,坊额为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吕本所书,但后来都毁坏。

在泗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还有许多的其他古迹,如成之庄、三省堂和客德堂等。

(乐承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