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家埠镇:宁波绍兴交界处的江南古镇

黄家埠镇:宁波绍兴交界处的江南古镇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家埠镇北濒杭州湾,南临牟山镇,东靠临山镇,西与上虞市接壤,全镇总面积41.08平方公里,由原黄家埠镇、回龙乡、横埔乡合并而成。黄家埠交通便捷,有近2公里的海岸线。黄家埠仍属余姚县,且成了宁波、绍兴专区的交界处。目前,黄家埠仍留有许多独具江南特色的明清建筑,如“徐家河头”、“国清堂”、“遗安堂”等已列入余姚市级文物保护点。

黄家埠镇:宁波绍兴交界处的江南古镇

黄家埠镇北濒杭州湾,南临牟山镇,东靠临山镇,西与上虞市接壤,全镇总面积41.08平方公里,由原黄家埠镇、回龙乡、横埔乡合并而成。现户籍人口4.2万,外来常住人口6万,是余姚经济强镇之一和余姚市生态优美乡镇。

全镇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形总体上为南北狭长形,南北长约14千米,东西长约5.5千米。境内地势西北部比较平坦,东部与临山镇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蜿蜒的方家山丘,形成了“一山一水八分田”的山水格局。境内资源丰富,河网众多。全镇总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主要湖库为北部沿海的三号水库和中南部的杏山湖。

黄家埠镇所属回龙,曾是余姚市首个工业产值超亿的乡镇,悠久的工业历史形成了黄家埠特有的工业格局。全镇已形成消防器材,轻纺印染、表面处理三大传统产业和休闲用品灯具、制笔等三个新兴产业

目前全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1家,其中消防器材企业更是一枝独秀,消防阀门产品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是国内最大的消防阀门出口基地。200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消防器材之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黄家埠在农业方面就确立了“榨菜、蜜梨、水产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目前,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先后建成了生态龟鳖养殖、稻田水产立体混养、无公害蜜梨、无公害蔬菜、高效精养鱼塘、现代化万头猪场、生态家禽养殖、生态野鸭养场等八大农业基地,并涌现出“明凤”甲鱼、“备得福”、“阿祥哥”、“娃哈哈榨菜”、“绿好棒”、蜜梨葡萄等一大批农业知名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

黄家埠原为绍兴府余姚县北部沿海古埠,是余姚、上虞两县海运商品集散中心,境内回龙市、五车堰市为全县大集市,继后上塘、黄家埠等集市,成商贸集散之地,促使境域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黄家埠交通便捷,有近2公里的海岸线

秦代以前,黄家埠是一片海涂,随着杭州湾潮涨潮落,日久沉积陆地。东汉时,在今杏山形成海泻湖,有余氏家族在湖畔居住,后称余支湖,时属会稽郡余姚县。唐时两湖之东为东山乡,两湖之西为兰风乡。宋初沿唐制。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当时余姚县城外15乡、70里,黄家埠属余姚县兰风乡。

黄家埠的来历出自黄姓经商建筑码头。据地方谱牒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本邑梁弄有一位黄姓者,蛰居兰风,其嗣因货运等泊船装卸,砌埠建码头,以姓名埠。后人以埠为村命名。随着海岸线北移,老丘、二丘等土土于陆续围筑,沿塘陆续有人定居,并相继增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由15乡划为45乡,境内析为兰塘、上塘、中河等三乡,从而结束了跨越10个世纪的兰风乡。民国17年(1928),全县划为7区512村50里,境内12村都隶属于第四区(即湖堤区),乡域不变。

1949年10月,余姚县属宁波专区公署,废保甲制,建立区、乡和行政村。黄家埠仍属余姚县,且成了宁波、绍兴专区的交界处。1950年5月境内始设中河、杏山、高桥、兰塘、上塘、韩夏等乡,建立了乡人民政府,属临山区辖。1954年10月,慈溪、余姚县境调整,横塘乡划入慈溪棉区,归泗门区辖。1957年11月后,辖区行政区划屡有变化。1983年9月,政社分设。横塘、兰塘、回龙由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属余姚临山区。1986年7月,兰塘乡始设为黄家埠镇。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横塘、回龙并入黄家埠镇,2001年4月村划调整,全镇下辖黄家埠、回龙2个居委会,黄家埠、高桥、韩夏、上塘、回龙、杏山、五车堰、华家、横塘、十六户等10个行政村。

彰显着现代文明成果的黄家埠,更是一块摇曳着诗情画意的风水宝地。东汉时,黄家埠杏山一带便有余氏家族在湖畔定居,留下许多风流佳话。

“支水晓霞”、“蛾峰晚翠”、“湖畔垂杨”、“星桥印月”等兰鹦十景便是很好的佐证。明代大学士谢迁曾筑别墅于杏山(又名鹦山)曰“银杏山庄”。而冯兰别墅的“雪湖山庄”更受世人关注(雪湖即如今高桥村千金湖)。明代大学问家王阳明曾咏《寄题山庄》,岑标亦以《雪峰》、《雪坡》、《雪堤》、《雪层》等赞叹雪湖。目前,黄家埠仍留有许多独具江南特色的明清建筑,如“徐家河头”、“国清堂”、“遗安堂”等已列入余姚市级文物保护点。

提到黄家埠,必然要说起位于其地的千年古村——杏山村。杏山村原称鹦村,以辖区内有鹦山而得名,鹦山之名,据说是早年有樵夫上打网山打柴,发现山东麓摩天石壁间飞出一对鹦鹉,村人以为吉祥之兆,为此把打网山改称为鹦山。村也以山名。鹦山村始属余支里,位于蜿蜒伸展的东山支脉西麓,是姚西北境地域内产生的年代较早的古村。

据《东山志》载:东汉时,有个叫余支的人避难于此,在余支湖东畔依山而居。湖因其名,故称余支湖。唐时开始有行政归属,湖东之余氏居地为东山乡余支里。南宋嘉泰年间,又有梁弄陈氏支系迁徙余支湖西畔,营村定居,垦荒植禾。鹦山称为杏山,年代并不久远。据说是1950年,时因文书工作频繁,为便捷书写,遂拈方言近音之“杏”字代替,至今习作杏山。现杏山村东倚东山支脉,与临山、牟山两镇连岗,南界牟山镇吴昂头村,西北与本镇回龙村毗邻。由杏山、湖塘里、大岙、湖塘、湖门头、庙湾、小湖头堰等自然村落合并而成,面积5.16平方公里,有耕地2790亩,山林1500亩,水面7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山水秀灵的江南古村落。许多名人骚客留下了赞叹鹦山美景的诗句。杏山村属古海泻湖地貌,土壤质地粘韧,多青紫泥、粉浆泥。水网分布合理,以杏山泊、湖塘泊为中心,江河纵横交织。村内建筑错落有致,依山水而建,保存较为完好。境内鹦山湖风景秀美,盛产甲鱼、螃蟹、鳜鱼等名优水产。(www.xing528.com)

与杏山有关的还有余支湖彩瓶会。鲤鱼山曾有一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名曰杏山余支湖彩瓶会。彩瓶会,其实包罗甩酒甏、掼彩瓶和耍镗叉三个门类,属杂技表演项目范畴

杏山余支湖彩瓶会组建于1937年,此前,三十来岁的张康在祖地松厦看到有这一表演形式,顿生爱慕之心,于是减请师教,勤学苦练,把三个行当的表演技术悉数学到手,引进到家乡。他物色了一批青少年进行传教训练,遂建起了彩瓶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都练就了一手专门的绝技。

余支湖彩瓶会共有18人组成,其中甩酒甏4人,掼彩瓶6人,耍镶叉8人。该组织为巡游神佛的“会货”之一,主耍会脚是农历三月十一迎童家山菩萨和九月初三迎小青山菩萨两场,历经10多年后,杏山余支湖彩瓶会名声大振。

光阴似箭,余支湖彩瓶会转眼已达七旬会龄,但遗憾的是,当年生龙活虎的十八将,至今健在的只有88岁的甩酒甏陈新法和85岁的耍镗叉朱水木两位老艺人了。

杏山村古迹主要有鲤鱼山东汉至六朝墓葬群遗址。这是杏山这个千年古村落的重要标志,其坐落于鹦山湖畔的周边诸山中一座叫鲤鱼山的山脚下,墓葬群有多处,环鹦山湖沿山脚约一公里长范围内,但现在保存完整的墓室留存不多。有些墓室的空间非常庞大,不是平常平民百姓所能经营,想必是一些官宦人家之墓。在墓葬区的边缘徜徉,可以发现一些散落的青瓷片,更多的是墓砖,且大多完整。墓砖一侧有花纹,多为斜格纹、田字格纹、斜线三角纹、斜十字纹、网格纹等。还有少量绳纹墓砖,裸露在外,拼合成一个个完整图案。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等。余姚黄家埠华家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

蒋梦麟

蒋梦麟故居

1908年自费留学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学农,两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哲学杜威,研习教育学。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在美期间结识孙中山,被孙誉为“他日当为中国教育泰斗”。归国后,蒋梦麟先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兼任江苏教育会理事,主办《新教育》杂志,致力于新教育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期,蒋梦麟受蔡元培的重托,代为主持北大校务。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部长,1930年底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蒋梦麟故居位于华家村后蒋。他在自传文本《西潮与新潮》里,提及了当时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和环境,提及了后蒋——这一片幽静而又充满变数的土地。在他自传里出现过的那座小桥,如今就呈现在眼前:这是座普通的石桥,无围栏,三块长条石板铺在河两岸。过河,东岸就是一丛碧绿修竹,西岸有一只埠头。埠头石板大而整齐,并凿有系船之孔。据说,埠头原有两只,骑马状,东岸那只河埠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毁了。梦麟先生极喜欢这个由竹林、小桥和埠头组成的乐园。石桥上原有铁门,现已拆毁,因当时饥荒之后,盗匪甚众,用作防盗防匪。梦麟故居,为灰瓦硬山顶高平屋,原有三进,现残存最后一进,横五间。故居之门窗雕镂尚属精致,但和一般旧建筑不同的是,每一雕花扇的中间,都有一“喜”字。想必此屋为当时新人所筑。

(罗利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