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慢性病的患者常常是天气变化的敏感者,关节炎,陈旧性的骨折痛或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在天气骤变时会突然加剧,冠心病,脑溢血,青光眼,胆石症,气管炎,偏头痛在寒潮到来,突然降温的时候发病率急增。德国的斯班研究了慕尼黑市的人口死亡情况,发现冬季死亡人数高于夏季,死亡最高发生在新晦气团来临气压急速下降的时候,而且通常是夜间高于白天,英国的博伊德研究了45岁以上死于呼吸病的人与一周前的气温,湿度变化有关,当气温降低至0℃以下并有大雾时,气管炎患者的死亡可增加3倍。我国科学工作者夏廉博对上海市居民死亡情况作了统计,发现死亡最高月份是2月份,其中心脏病(不包括冠心病),呼吸系病的死亡率明显地随气温下降而上升。
人们普遍地关心着自身的健康,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如何导致某些疾病发生这一个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是由来已久了。
早在古希腊时代,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格拉底就在其著作中告诫医生必须注意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并阐述了他对天气与健康的一些看法。我国古代医学名著《内经》中也写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并指出每当天气异常,寒潮来临或霜露降之时,必然会导致一些疾病暴发。有关气候和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在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不乏丰富的资料。
尽管探索气象与疾病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人们所注意,但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医疗气象学还仅仅建立于本世纪初。这一门年轻的学科中,还存在着大量有待探索的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普遍注意了锋面和气团对疾病的影响。在气象学上,通常把水平面上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差异很小的大范围的空气称气团,而冷暖气团交界处有一个狭窄的过渡带称为锋面。如果冷(暖)空气较强,冷(暖)锋面就会逐渐向另一侧气团推进。某地当锋面过境的时候,通常伴有降雨过程,当地的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50年代,库纳克根据不同性质的气团与疾病的临床表现作了初步的联系,他认为在冷空气为主的气团影响下,迷走神经的张力增加,会使脑溢血、哮喘病发作,分娩数增加而且羊膜提前破裂的现象也会增多,人容易激动和产生幻觉。当在暖空气为主的气团控制下,人的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于是高血压患者会感不舒服,绝经期的女子也觉不适,人的体温升高,常会感到抑郁。日本的学者研究了在锋面过境时,风湿痛,骨折痛、咽炎、面神经麻痹,急性青光眼,心肌梗塞。脑溢血,癫痫等10多种疾病易发生或加重症状,而感冒、咯血等疾病主要发生在锋面过境的前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1952~1962年各型心脏病死亡约212例病案分析结果表明,有110例在死亡的当天有锋面的影响。北京的统计资料表明,在89次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病例中有82%是由锋面天气所引起的。贵阳医学院和西安医学院的报告中表明,1958~1960年调查的128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当天多数为阴雨天气,没有锋面影响的仅12例。(www.xing528.com)
锋面与气团对疾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影响的机理问题还在探索之中。现在通常认为,天气对人体的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而产生的。暖锋过境时,所起的作用如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一样,基础代谢增高,可能会引起发热或引起传染性疾病;冷锋过境时;人体效率减低,会发生呼吸困难,偏头痛,痉挛等。国外的学者如史特劳勃和贝克用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电泳法试验表明,不同天气下人体植物神经反应不一样,在锋面过境时,反应特别强烈;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上海地区有句俗语,“菜花黄,痴子忙”,说的是通常在春暖花开之际,暖气团控制为主的天气情况下,精神病患者常常处于兴奋时期,表明锋面和气团的变化直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
但也有学者认为,化学物质是天气对人作用的传递者,如波加特在5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地面大气臭氧含量对人体有影响,原发性的高血压与臭氧含量相关,臭氧多血压高,患者科屈作用也受到抑制,反之血压低,排尿增加。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大气电在天气对人体影响中起主要作用。例如带电的空气正离子会使人的血液中5一HT(5一羟色胺)增多,而产生紧张,烦燥,睡眠不佳的症状。在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经常出现一些干热的焚风,经研究在焚风区的天电(Sferics)电荷为1~100KHZ,脉冲为1/1000秒,正离子达4000个/厘米3。这种干热带电的大气的刺激会使人的肾上腺案增加分泌,诱发出一系列疾病,如溃疡病穿孔,栓塞,血栓头痛等。而空气中负离子能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和调节大脑功能,从而降低血压、松弛肌肉、使肾、肝、脑组织氧化过程加快。因此大气的电物理性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气象要素很可能和一些超地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太阳黑子,耀斑的出现常导致地球上气象要素的剧变,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以及一些宇宙射线都有可能通过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来影响人类的健康。总之,人们探索气象与健康这一个课题,还刚刚开始,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有待于给以科学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