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规律。庐山上的牯岭镇就比山下的九江市要凉快多了,炎热盛夏,人们往山上去避暑度假,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世界上有些山地却反其道而行之,气温随高度反而升高,这又是为什么?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克维尔塔尔谷地中,人们可以看到山谷底部生长着喜冷植物冷杉林、云杉林。按当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其上部应逐步过渡为高山草甸,但在那里,冷杉林上部反而生长着喜暖的松树和一些山毛榉等阔叶树,这难道是植物群落分布发生了紊乱?不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知道,这是气温分布倒置,使得谷地反而比山腰还要冷些。经过考察分析,有人提出这种现象主要是冰川风作用的结果。
阿尔卑斯山顶覆盖着终年冰雪,由于地势高峻和冰雪反射,气温很低,成为一个空气的冷源,于是大气受冷收缩,气压上升,就形成了稳定的下沉气流。这种气流温度很低,紧贴着冰川表面而吹向山谷,使谷地显著降温,故叫“冰川风”。凡有冰川的地方,都有这种冰川风存在。白天,由于山地谷风上吹,冰川风有所减弱;但到傍晚,冰川风迭加在下吹的山风之上,风势更强,风速有时可超过每秒10米。
一般地说,白天的谷风相对是较暖的气流,而冰川风源于冰雪冷中心,就要寒冷得多,势力相对也强些。当然,冰川面积小些,冰川风势力也相应要弱些,我国祁连山的冰川风就比较弱,而且并不是全天都有的。但大多数冰川风较强,是昼夜不息的,如珠穆朗玛峰北坡,根据我国登山队员的测定,在许多冰川谷里,都是冰川风日夜劲吹,越吹越强。在冰川末端,白天风速可达每秒8米,最大时甚至要每秒20米,相当于9级烈风。
在阿尔卑斯山的克维尔塔尔谷地,由上部下吹的密度大的冷性冰川风,始终沉在上吹的暖性谷风之下,谷风暖气流就被迫抬升到冰川风之上,而造成局部地段的上暖下冷的气温倒置即所谓“逆温”现象。在那里,这种现象经常存在,最后导致冰川风堆积的谷底生长喜冷植物,而谷风影响的山腰地带可生长喜暖阔叶树,形成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的奇怪现象。有人称此类现象为“冷湖效应”。(www.xing528.com)
无独有偶的是,在我国古丝绸北道上的新疆“核桃沟”,也有这种现象。那里在一月份,由于冰川风加上冬季风都沉在河谷平原里,沟上气温反而要比谷地高6-8℃。这种逆温层的存在,使沟内生长的核桃树能安全度过严冬时节,核桃产量稳定而可观。当地哈萨克人深情地称这种“逆温层”为“造福层”。
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而推想:这样的情况应该在许多山岳冰川地区都存在?如喜马拉雅山地区,这里冰川更强烈些。但很遗憾,情况却并不如此。喜马拉雅山的白天,当冰川风与谷风在狭谷中相逢时,谷风反而可把冰川风托离地面。然后,谷风本身在耗尽能量后也掉过头来,与冰川风一道沿坡而下。所以,这里不能形成逆温现象,谷地仍比山腰要暖热。人们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山地垂直农业经济主要受自然带垂直分布的制约,由于冰川风造成的局部逆温,对那里的土地利用就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地区上不是必然的,在时间上又有变化,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根本性的作用?现在还不很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