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日月合壁”一说。《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辞海》解释:“谓日月同升,出现于阴历的朔日,在我国很少见。”
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日月确实同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但这时是月亮暗的一面朝向地球,加上太阳又很亮,即使月面受到地球反射光的微弱照射,在地球上用肉眼一般也看不见月面。那么日月合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趣的是,在一些新旧杂志书上,都提到浙江杭州湾北岸几处地方能看到日月并升的奇景。如1933年出版的《海宁观潮》一书上即载:“十月朔谓之‘十月朝’,各家祀祖先,扫茔墓。寐爽登县东南凤凰山观日月并升。”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分县简志》“海盐县·南北湖”条也载:“农历十月初一清晨,在湖畔高阳山的鹰窠顶上,可看‘日月并升’奇景。”其中鹰窠顶的日月并升自古闻名,最早记载始见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梁的《云岫观合朔记略》。明末清初文人黄宗羲,查慎行等也都曾专程来观看并写诗作文加以记述。
凤凰山高123.8米,在今海宁市黄湾镇东南钱塘江畔。南北是浙东名胜,位于海盐县澈浦镇六里堰,湖畔鹰窠顶山高186.8米,与凤凰山相距咫尺,仅隔几个小河湾。当地乡民的说法则很不一致:有的说这一奇景只有在狗年(即戌年)的十月初一才能见到;有的说要在农历九月是大月(即有三十日)的那年,才能在十月初一见到;还有一些人却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只要天朗气清,不必登山,站在南北湖畔也能望见日月并升。
由于南北湖交通,食宿不便,加上观日出还需有天气条件的配合,所以这一奇景一直未为近现代科学界所注意。以至于日月并升究竟是怎么回事。长久以来无人能说清,在一些志书辞书上也只能含糊其辞,一笔带过。
1980年杭州大学地理系冯铁凝等根据查阅到的历史文献资料,约集天文爱好者多人,于该年农历十月初一登临鹰窠顶,亲眼见到了日月并升。这一消息传开后,每年逢到这一天便有数千人赶往南北湖探奇。奇怪的是,从1981年到1983年的三年间(1981、1983年的九月都是大月,1982年是狗年),均未出现日月并升。1984年的九月只有29天,十月有两个;在正十月初一,初二奇景不露面,初三它却出现了15分钟。初四还可见,直到初五还出现了5分钟,而且在闺十月初一它又来到人间。”1985年的九月也是小月,但在十月初一的那天仍使不少人饱享眼福。从这几年的出现过程看,时间最短只有5分钟,最长31分钟,一般15分钟。每次的景象也很不一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太阳先升起,月亮随即跃出,并入日心。明陈梁看见的就是这一情形:“须臾,海底推出一轮,色若丹砂……而残蜃或送月印日心,二轮合体,雪里丹边相摩荡,还转不止。”,杭大地理系冯铁凝等人的观察也很相似。他们看见有一个黑影纵上日面,在日面上左右跃动。随着太阳亮度增强,黑影才消失。但他们不能肯定这黑影是否就是月亮。(www.xing528.com)
2.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出现一个暗灰色月亮,围绕着太阳跳来跳去。一忽儿跃在太阳右边,一忽儿左边,一忽儿在上面,一忽儿又落在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未被遮没的部分就闪现出金黄色的月牙形状。
3.太阳和月亮重叠。合为一体,同时从江海上升起。太阳直径略大于月亮,太阳外圈显示出血牙红或青蓝色光环。或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
4.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住日影一起跃动。或如清嘉庆年间澉浦人吴东发记述的僧人实智所见,“月先日后,日色如血不夺目,及其并也,日月各有光一道,左右分布如眉。”
上述几种现象,有的与日食过程很相像,但又显然不是。因为日食每年都有预报,而且不会年年正好发生在十月初一,也不会仅发生在鹰窠顶一带,再说月亮的视运动速度比太阳慢,一般只会落后于太阳,一绝不会后来居上超过太阳,所以传说中的日先出,不久月又跃入日轮中一事,几乎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有人认为这大概是太阳光线的折射造成的假象。当江海上天气变化剧烈时,冷暖气流垂直移动频繁,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和密度的垂直分布极不稳定,太阳光线在瞬息万变的不同密度和空气层中传播,不得不经常离开原来的射程而曲折,产生各种异常的折射现象。这时看地平线上的太阳,有时会呈现出各种扭曲的怪形状,如帽状、三角状、不规则的圆柱状等;有时会上下闪动,忽而没入地平线下、忽而又复升到地平线上:有时还好像同时有几个太阳在天边跃动。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为“地面闪烁”。
然而,要说是地面闪烁造成的假象,为什么一年一度只有在农历十月初一才会出现呢?总之,世界是否会发生日月合壁的奇迹,鹰窠顶上看到的日月并升是否就是古人所谓的日月合壁,至今仍是谜。至于鹰窠顶上具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人们能目睹到这一奇景,就更是谜中之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