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灯与佛灯:揭秘点燃之谜

神灯与佛灯:揭秘点燃之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斑。浮空忽涌三银阙,云是西无雪岭山。”“老大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古人把它们看成是过路的神灵和仙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所谓的佛灯,圣灯或神灯。“灯”的颜色,一种记载为白色,一种记载为青色,也有说是微带绿色或蓝绿色的。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僖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神灯千余,辉灼林表。”

神灯与佛灯:揭秘点燃之谜

“莽莽空中稍稍灯,坐着迷浊变清澄。须知火尽烟无益,一夜阑边说向僧。”这是唐诗人薛能的《咏峨眉圣灯》诗。

“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斑。浮空忽涌三银阙,云是西无雪岭山。”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游四川青城山时吟就的《最高峰望雪山》诗。

“老大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这是明代学者乇阳明游江西庐山时留下的《文殊台夜观佛灯》诗。

千百年来,我国的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等名山,一直流传着佛灯(又名圣灯,神灯)之说。历代文人和学者也屡有记载,可见并非僧道的耸人听闻。青城山主峰高台山顶的上清宫旁有神灯亭,可观对面大面山出现的神灯;峨眉山看佛灯的地方在金顶睹光台;庐山看佛灯的地方在大天池的文殊台。这些地方偶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沉沉的幽谷间,会突然涌现出十到数百点荧荧火光。火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东忽西,或近够远,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古人把它们看成是过路的神灵和仙佛手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所谓的佛灯,圣灯或神灯。“灯”的颜色,一种记载为白色,一种记载为青色,也有说是微带绿色或蓝绿色的。

佛灯之谜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学者,而且早在八九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各种解释。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僖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神灯千余,辉灼林表。”南宋范成大《青城行记》:“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陆游《宿上清官》诗注也说:“夜中山谷火煜然,俗谓圣灯,意古藏丹所化也。”民国王文才纂《青城山志》记载更玄,“山有圣灯,每晴霁之夜,光焰熊熊,飞行各岭,仍还故处而灭。”

清人蒋超著《峨眉山志》,亲见佛灯之奇,还特地撰写了一篇《佛灯辨》:“若佛灯一事,或云是古木叶也,或云是千岁积雪精莹凝结也。余疑之,而未敢遽信。……爰是瞑钟初息,沙弥来报灯现。余急趋顶上,乍见一二荧荧处,犹然诸说横据胸中。未几,如千朵莲花,屉耀岩前,有从林出者,有从云出者,有由远渐近,冉冉而至者,殆不可数计。”(www.xing528.com)

1961年秋天,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特地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认真予以研究。到今天时间过去了20多年,虽然人们作了许多探索,但由于佛灯不常出现,比佛光和海市蜃楼更为罕见,住在山上几十年的人也很难见到一次,因而这一千古疑案,至今悬而未决。

近代有许多人想给予佛灯科学的解释。有的说这是山下灯光的折射,有的说是星光在水田里的反射,有的说是尸种大萤火虫在飞舞,还有的说山中蕴藏着能发出萤光的矿石……以后最普遍的解释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的“鬼火”,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或含磷地层中所含的磷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作用,产生磷化氢和四氧化二磷气体,它们在空中极易自燃,因比空气轻而随风飘动,故有闪烁离合的景象由于磷化氢燃烧时光不强,所以必须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能看到。

但研究者认为磷火说的漏洞也很多;一是磷火多贴着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飘得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里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皆在1000米以上,峨眉金顶海拔超过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清楚楚。1981年12月14日,庐山云雾所收到海军航空兵飞行员郭宪玉的来信,他对佛灯的来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认为它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郭说,夜间无月亮时在云上飞行,飞机下面铺天盖地的云层就像一面镜子。从上往下看,不易看到云影,只能看到反射的无数星星。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倒飞错觉”,就是感到天地不分,甚至会觉得是在头朝下飞行。他联想到在月隐天黑的夜晚,若有云层飘浮在大天池文殊台下,把天上的群星反射下来,就有可能出现佛灯现象。由于半空中的云层高低不一,运移不定,所以它反射的荧荧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许在这个角度反射这一片,在那个角度就反射另外一片,从而映出闪烁离合,变幻无穷的现象。

然而这种云反射星光的现象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而佛灯却并非每处高山都能见到。就是在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上,也只有特定地点才会出现,可见尚不足以定论。

顺便提一笔,竺可桢当年在庐山提出的另外两个自然之谜,一是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清黄宗羲《庐山游记》:“庐山之奇莫若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李宗《游庐山天池记》:“忽有声,自后山岩树飘落一大云,如积絮,堕满坑谷。”,二是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其成因至令也仍在探讨研究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