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必须研究另一类非常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就是掺杂半导体,也称为“非本征半导体”。在这些材料中,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特定杂质可以控制和增强半导体性质,其作用是以可控方式改变电子的能量分布。
首先,讨论一种特定的半导体,即掺有锗的硅。锗是各掺杂方式中最广泛使用的两种材料之一。这两种材料都具有类金刚石结构,每个原子对称地被四个其他原子环绕。硅是四价结构,在价电子层中有偶数个电子,单位体积内有4N个资用电子。第一价电子能带充满2N个电子,第二个能带也有2N个电子,因此两个较低能带都被充满。并且,在绝对零度时,下一个较高能带是空的(见图6.21)。与室温下kT值约为2.5×10-2eV相比,较高价电子带与传导带之间的带隙相当小,只有1.1eV。所以,尽管硅是一种本征半导体,但电导率属中等,并随温度成指数形式上升。
假设,在硅材料中掺杂有少量的(106中掺杂一个原子~109中掺杂一个原子)五价(化合价是5)杂质原子,例如磷。该原子相当稳定地位于硅晶格中,但与环绕的硅原子相比,额外多了一个电子。该电子很容易脱开,在晶格中间漫游而增加电导率。按照能级的说法,只要很小的能量就可以使其进入到传导带,实际上仅需4.5×10-2eV能量,约等效于室温下2kT。所以,其能级结构看起来像图6.21所示的情况,具有“施主”级ED,刚好在传导带之下。注意到,由于掺杂原子是稀缺原子,稳定地分散在晶格中,所以该能级轮廓仍然很清晰,如同主晶格的原子一样,波函数不可能叠加而形成一种带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磷的作用是贡献电子(负电荷)以改变电导率,所以称为n类半导体。非常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掺杂剂量完全可以使电导率处于可控之中,掺杂原子的浓度越大,传导带中的电子浓度就越高。
图6.21 掺杂硅的能级图
另一个研究内容是,如果在硅中掺杂三价(化合价是3)杂质,例如硼,情况会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中,杂质原子会比周围的硅原子少一个电子,硅中价电子带内的电子比较容易移动到由此创立的空间中。正如所看到的,(价电子带中)“缺少”这些电子就形成正穴,有效地提高了电导率。由于各种原因,将这类材料称为p类半导体(见图6.21),对应的能级称为“受主”能级。当然,在n类材料中,主要载体是电子。
通常,施主或受主的掺杂主导着半导体的性质。换句话说,典型的就是掺杂浓度超过本征载体浓度ni(式(6.27))。如果施主的浓度是Nd,受主的掺杂浓度是Na,为使材料在电荷方面保持中性,必须满足下式:
n+Na=p+Nd (6.28)
然而,对于所有情况,这都是正确的,式(6.27b)仍然成立,即(www.xing528.com)
pn=n2i
因此,若是受主掺杂(p类材料),有Na>>Nd。因此,根据式(6.28)和式(6.27),得到ni:
p=Na
若是施主材料(n类),则Nd>>Na,得到ni:
显然,ni和掺杂剂量确定了载体的浓度,因此也决定了其主要性质。这些非本征半导体中的费米级在何处?已经知道,若是本征半导体,其费米级大约位于价电子带和传导带的中间位置。对于n类半导体,价电子带几乎是满的,实现传导的主要原因是施主级贡献出的电子。由此得出结论,由于价电子带的顶端与施主级一致(见图6.22),所以,“50%电子占有率”的级(即费米级)大约位于施主级与传导带低端间的中间位置。
同样,若是p类半导体,将会位于价电子带顶端与受主能级之间的中间位置。然而,这是施主或受主机理占主要趋势的情况。若温度较高,大部分施主或受主位置将被占用,则价电子带开始对传导机理起主要作用。因此,费米级将随温度变化,如图6.22所示,直至温度足够高时,反转成p和n类两种情况中的本征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