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4.4.2节已经介绍过激光工作的基本要素。正如已经强调过的,激光在光子学中特别重要,必须更加详细地定量阐述激光的作用。
现在,考虑原子系统有两个能级E1和E2的情况,其中E2>E1(见图6.3)。
图6.3 两级光子跃迁
已经知道,通过吸收一个频率为ν12的光子,可以使系统从E1跃升到E2,有:
hν12=E2-E1
激励后,该系统会最终通过发射一个能量为hν12的光子而本能地恢复到基态E1。
然而,在本书4.4.2节介绍过,受激态E2在另一个能量为hν12的光子作用下也可以衰变到E1态,该过程称为受激发射。现在,讨论三种截然不同的过程:
(a)受激吸收(E1→E2)
(b)自发辐射(E2→E1)
(c)受激辐射(E2→E1)
由于违反能量守恒,所以没有“自发吸收”。
为了计算平衡状态下原子与辐射(即黑体辐射)间的关系,爱因斯坦(Einstein)采用一种很简单的论点:将原子看作彼此处于平衡,并在一个密闭系统中进行辐射。将原子升迁到较高态的速率正比于能量为hν12时的光子密度ρν和能态E1时的原子密度N1(单位体积内的数目),即
R12=N1ρνB12 (受激吸收)
式中,B12为常数。
同样,处于能态E2的原子被激励回复到能态E1的速率为
R21=N2ρνB21 (受激辐射)
式中,N2为能态E2下的原子密度。根据详细的原子特性确定特征延迟之后,会出现由能态E2到能态E1的自发辐射,并遵守量子理论,其速率简单地正比于比例常数N2,基本上是由衰变时间的倒数组成,因此有:
S21=N2A21 (自发辐射)
常数A21、B12和B21称为发射系数。
显然,根据平衡原理,向上和向下的总跃迁速率应当相等,因此,必须有:
N1ρνB12=N2ρνB21+N2A21 (6.10)
(原文公式右侧将A21错印为A12。——译者注)
由式(6.10),有
由式(4.13)的玻耳兹曼关系知道
并且
E2-E1=hν12
由ν12和ν得到一般性结论:
在本书6.2.2节(原文错印为6.2.1节。——译者注)已经阐述过平衡(黑体)辐射(即式(6.8)),有:
将该表达式与式(6.11)相比较,可以得出:
B12=B21 (6.12a)
式(6.12)称为发射关系式,对确定原子与辐射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例如,在这些条件下,从E2到E1的受激发射和自发辐射之比为
利用表示ρν的式(6.8),则有:
例如,如果讨论一种特定的情况:温度为370K,He-Ne放电,波长λ=632.8nm(ν=4.74×1014Hz),则得到:
S≈2×10-27(www.xing528.com)
因此,对于平衡系统来说,受激辐射的可能性很小。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如果N2(高能态E2时的原子密度)和ρν(光子密度)一定,则受激辐射(B21)的速率就正比于1/ν3。因为有
并且,A21是原子常数,等于自发衰变时间的倒数。所以,根据式(6.12b)就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这意味着,频率越高,激光作用就越难。原因取决于受激发射的情况(见本书4.4.2节)。紫外、X射线和γ射线激光有非常特殊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死光”武器的发展(X射线和γ射线对活体组织有很强的伤害)。
然而,人们的确希望使用低频激光,如为通信、显示和测量目的使用的可见光和红外光谱范围的激光光束。计算R21的公式表明,增大受激发射的方式是增大N2和ρν。
由玻耳兹曼因子的形式知道,平衡状态时N2>N1,ρν可以由式(6.8)给出,因此,为了得到足够的受激发射所需要的能量,必须破坏这种平衡。
一种方法是输入频率为ν的辐射,以便将ρν增大到高于平衡值。假设,该过程一直持续到受激辐射大大超过自发辐射(当然,自发辐射与ρν无关),就是说直至下式成立:
N2ρνB21>>N2A21
显然,其条件为
由式(6.12),该式意味着
然而,增大ρν也能增大受激吸收。事实上,当ρν较大时,式(6.10)就变为
N1ρνB12=N2ρνB21
但是,由式(6.12)还知道B12=B21,因此在这些条件下N1=N2。换句话说,一个频率为ν的输入光子,由于是向上跃迁(受激吸收)的光子,所以有可能造成向下跃迁(受激发射)。不能简单地将更多频率为ν的辐射泵浦到系统中,而使粒子数N2大于N1。显然,要增强受激发射并产生激光,必须改变方针和策略。
现在,讨论一个三能级而非二能级的系统(见图6.4a)。假设,将频率为ν13的光入射到该系统,使其从E1到E3有大量的受激吸收。从E3到E2会有自发衰变,并且E2→E1和E3→E1也有。根据平衡原则,适当选择这些能级,则E3→E2衰变可能快些,而E2→E1相对慢很多。显然,其结果是原子聚集在E2级。与前面阐述的两能级情况不同,该情况的重要之处在于:E2能级上的原子不会受频率为ν13光子的影响而受激发射,因此,通过增大频率为ν13辐射的强度,可以增加E2级上的原子数目,但会以减少E1级上的原子数为代价,由此保证:
N2>N1
由于是在频率ν13下泵浦,所以形成“反转粒子数(inverted population)”(高能态比低能态有更多原子),从而可以利用反转粒子数使频率为ν12的光放大。
现在,通过已经得到的速率方程将该放大率量化。假设,使频率为ν12的光子沿某个方向输入到介质内。这将满足E2能态反转粒子数的要求,激励向下跃迁E2→E1,并且在该过程中产生更多频率为ν12的光子(当然,这是放大的起始点)。可以相当肯定地假设,该介质受到受激光子足够强大的泵浦,完全超过从E2到E1的自发辐射,在这些条件下再次假设,输入辐射进入系统时单位体积的光子数是p12,增加的速率取决于第一和第二能级间上下跃迁的速率差,因此可以写为
图6.4 激光作用的能级图
式中,ρν12为光子的能量密度,所以有
ρν12=p12hν12
已知B12=B21(由式(6.12)),因此有
为避免混乱,将ρν12写作ρν,并对式(6.13)积分,有
ρν=ρν,0exp[hνB12(N2-N1)t]
式中,t=0时,ρν,0=ρν1。
若输入波以速度c在介质中传播,由s=ct,可以转换成距离参数,得到
将其与光在相互作用介质中传播所造成的标准损耗/增益相比较。标准损耗/增益为
I=I0exp(gx)
显然,增益系数g确定为
这是该介质的增益系数(按照单位长度上的强度以分数形式增大)。并且,由于是反转粒子数情况,所以,只要N2>N1,增益系数就是正值(是增益而非损耗),这种介质就是一个光学放大器。输入的频率为ν12的辐射就从光学泵浦中接受到下面给出的增益:
增益是以指数形式随进入介质的距离而增大的。显然,式(6.14a)中的g正比于(N2-N1)。对于正在讨论的三级系统,放大跃迁的低能态是基态,初始该能级上的粒子数严重反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实现粒子数反转(N2>N1)之前,多余一半的原子一定会受到泵浦的激励。利用泵浦激励所有这些原子是相当困难的。现在,讨论图6.4b所示的四级系统。用频率ν14泵浦,会快速地衰变到第三级,以及缓慢地衰变到第二和第一级。之后,会马上再次从第二级衰变到第一级。显然,由于第二级不能首先良好地增加粒子数(但高于基态),并因快速衰变到基态而使原子无法聚集在此,其结果是,比较容易使第三级的反转粒子数多于第二级,因此很容易保证
N3>>N2
与三级系统保证N2>N1相比,会使用更少的泵浦能量。在ν32时的放大作用更强,因此四级系统非常有利于设计成一个更为有效的放大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