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束在折射率为n的光学介质中沿Oz方向传播的电磁波,其电场分量的标准表达式为
E=E0exp[i(ωt-kz)]
已知
因此,可以写为
通过定义一个复折射率为
n=n′-in″ (4.1)
从而得到
这样可以很方便地使该表达式包括光波的振幅衰减和相位两种特性。显然,第一个指数代表衰减系数(实指数),第二个指数代表正在传播的波(虚指数)。
若电磁辐射通过一种材料介质传播,就会激励原子中的电子振荡,并按基元电偶极子的形式辐射(见附录Ⅴ)。由此产生的辐射的振幅分布,取决于原始波与这些基元电偶极子的散射辐射之间的干涉,因此也可以说它取决于偶极子的分布(见图4.1)。
图4.1 材料介质中的振子激励
正如已知的(见附录Ⅴ),振荡偶极子的辐射图符合余弦二次方定律(朗伯(Lambert)定律)(见图4.1b),最大值垂直于振荡电荷的连线,沿振荡线的辐射为零。显然,在前向传播方向上(与驱动波平行),所有的二次辐射与驱动波都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实际相位差取决于驱动频率与其固有谐振频率间的关系),并且随着沿Oz方向的传播,其相位总是与驱动波的方式相同,所以彼此同相。因此,在前向传播方向上有增强作用,从而形成了强振幅前进波。但它与初级波有不同相位,这是由于初级波与次级波之间有上述的相位差。由此合成波的这个相位变化等效于一个非1的折射率的作用,因为其效应如同对传播速度的改变。事实上,这是材料介质折射率产生的根源。
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辐射损耗及原子碰撞,导致二次辐射的基元偶极振子也要衰减,因此初级波也有某些吸收而导致衰减(以及产生散射和介质发热)。用复折射率(complex refractive index)表示这种前向散射过程,就可以同时表示相位变化和损耗。
对于前向之外的其他方向上由散射造成的辐射,其振幅取决于辐射偶极子的分布(即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的分布)。若散射体规则排列,如晶体,那么只要满足下列条件(见图4.2a),前向之外的其他方向就有最大值:
式中,a和b为两个平面间的间隔;θ为相对于前向传播方向的散射角。然而,如果mλ/a>1或者mλ/b<1,由于θ没有实值满足式(4.2),所以就可能没有次级极大值。因此,若λ>a或b,就没有次级极大值,这就是为大多数晶体推导出的条件,除非波长λ远远小于原子间的间隔。这种现象首先出现在X射线波长(<10nm)下,从而形成X射线晶体学学科,并且非常成功地利用X射线探测晶体结构。对于光学波长,除了前向传播方向,晶体中都没有那样的最大值。所以,在纯晶体中,所有光都直线通过而无侧向散射:一束通过纯晶体传播的激光光束,若从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是无法看到光束的。
图4.2 光的散射过程
然而,假设散射体随机分布,例如在无定形介质(即非晶体)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尽管在前向传播方向上,由于所有散射体都保持同相,而具有增强效应;但在其他任意方向上,散射波的相位与原子间隔一样,是随机分布的(见图4.2b),所以没有固定的相位关系。(与波长相比,散射体的尺寸必须更小,否则散射体的不同部位会形成相干散射,从而出现最大散射。)随机散射的结果在于(在前向传播方向之外),产生的散射振幅用下列波形的和的形式表示:
∑asin(ωt-kz+δi)
式中,δi为随机分布的相位。NT个散射体在该方向形成的光强度由下式给出:
得
由于δi出现正负值的概率相等(若是随机分布),所以在I的表达式中只剩前两项,又因为cos2δi和sin2δi的平均值是1/2,其结果为
式中,为每个偶极子光强度的均方值。因此,该情况下的光强度恰恰是单个偶极子光强度之和。对于随机散射,该结果直观上讲是正确的。在准备对这些思想进行更为正式的讨论之前,还有一点需要进行如下探讨。
一个振荡偶极子辐射的能量正比于频率的四次方,因此反比于波长的四次方(见附录Ⅴ)。对于无定形介质中的侧向散射体,光强度反比于波长四次方,这是众所周知的瑞利散射性质。最好的例证就是晴朗的蓝色天空。当远离太阳观察时,看到的光是太阳光被大气向侧面散射的光(见图4.2c)。其中,大气由随机排列的分子组成。由于蓝光要比红光的波长小,所以要比红光的散射更有效(约λ4),因而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同样,太阳本身看起来是红色的(更多的蓝色被散射而远离瞄准线)。在日出和日落时,直射光线必须通过更厚的大气层,甚至显得更红(见图4.2c)。
已经讨论了这些想法的定性“感觉”,下面继续进行定量研究。
已经看到,介质的折射率是由其原子/分子的散射所致。现在推导介质散射源与折射率间的定量关系(记住,在后面章节中,该量是一个复数量),以便考虑速度的变化和衰减。为了能够将上面的理解用于设计和控制,下面就根据基元原子辐射源推导复折射率表达式:
n=n′-in″
应如何进行呢?
首先记住,根据式(2.4),折射率与介电常数有关:
还要知道,εR是对介质施加一个电场而产生电偏振(正与负电荷的分离)的结果。事实上,如果单位体积的电偶极矩是P,则根据基础静电学知识得到:
D=ε0E0+P=εRε0E0 (4.3a)
式中,D为电位移;E0为施加的场。
也就是说,电荷的这种移动与振荡光学电场一起形成二级辐射,所以,立刻可以完成所需连接,所用方法是将介质的电偏振与电子位移相联系。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可以利用术语“体积磁化率χ”表示某种介质能够达到这些位移的难易程度。体积磁化率χ定义如下:
即某给定自由空间位移场产生的单位体积的电偶极矩。
由式(4.3a)会注意到,这就意味着:
εR=1+χ (4.3b)
这是静电学中众所周知的关系式。
下面讨论具有下面电场形式的电磁波通过材料传播的情况:
E=E0exp[i(ωt-kz)]
并假设,与原子间隔相比(即不涉及X或γ射线),该传播辐射的波长(2π/k)足够大。
在场的作用下,介质内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将会移动一个量s,该原子中的连接键形成一个“回复力”。相对于原子尺寸,若s是一个中等的量,则该回复力正比于s,并且已经视这种事态描述的是简单谐振运动(Simple Harmonic Motion,SHM)。在SHM中,电子以频率ωr振荡,即以mω2rs确定的原子回复力振荡。其中,m为电子质量。此外,由于存在各种耗散力,如振荡电子的辐射、与其他电子/原子碰撞等,都会使振荡衰减。并且,衰减正比于电子的瞬时速度ds/dt,可以用-mγds/dt表示这些损耗。
对于诸如正在研究的被动介质,参数γ总是正值。
使电子产生位移的作用力,是原始波的电场和周围介质的电偏振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电子位移s,一个基元偶极子的电偶极矩是P=es。其中,e为电子的电荷。若单位体积内有N个偶极子,则介质的电偏振总量为
P=Nes (4.4)(www.xing528.com)
这种局部偏振对其内部一个电荷的作用,等效于位于电荷表面密度等于P的球的球心的一个电荷的作用(可参考任何一本涵盖有静电学基本内容的书,即参考文献[1])。很容易计算出这种作用等效于大小为P/(3ε0)的一个场。作用于一个电荷上的总场为
P/(3ε0)代表周围分子的偏振作用,称为洛伦兹(Lorentz)修正(见参考文献[1])。
将位移电子看作一个受力的简单谐振子,其运动方程式为
根据式(4.4),替换s后得到
注意,“回复力”项已经修正为
这表明,电子在周围原子间的移动已经将力转换到某给定电子上,也将该电子的固有振荡频率转换成ωe:
驱动场由下式给出:
E=E0exp[i(ωt-kz)]
对于式(4.5),可以类似给出下面形式的解:
P=P0exp[i(ωt-kz)]
若不考虑瞬变态,得到介质偏振度(体积磁化率)的表达式为
重要的是,ω2e总是正值,原因在于:如果是负值,电子回复力也是负值,那么原子在电场作用下就应离子化。在这些条件下,不会出现正常的线性传播。
最后,应当得到一个包括具有各种固有振荡频率的电子在内的一般表达式,这才是原子系统的真实情况。总的有效体积磁化率为
Cj、ω2j和χj都是正值。
注意到
εR=1+χ
和
n2=εR
因此
n2=1+χ
所以,由式(4.6)得到
对于低密度介质,如气体,χe非常小,利用二项式展开式得
而对于固体介质,该表达式是不成立的,必须应用n的完整表达式。可以利用式(4.1)定义的复折射率确定n,即
已经注意到,该表达式的虚部(即-in″)就是以指数形式表达损耗项的简单方式。当然,这种损耗是由于γj的原因,没有它,n完全就是实数。还注意到,γj是由非前向辐射及材料发热而使原子碰撞造成的,碰撞取决于结构动力学,已超出本书的讨论范畴。而辐射损耗也是刚才讨论的那些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也是讨论过了的。
为了确定非前向散射问题,首先要注意,对于电偶极矩振幅为P0的振荡电子,总的辐射能量为(见附录V):
式中,ρ0为磁导率;c0为光在自由空间中的速度。如果单位体积内有N个偶极子,则有:
P0=NP0
式中,P0为介质的电偏振。根据定义,体积磁化率为
因此
得
其中
由式(4.6),若ωj>>ω,并且衰减较小,则We与ω近似无关。在该条件下,Ws正比于ω4,即正比于1/λ4,这就是瑞利散射条件。对于完全消除了分子谐振的那些频率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是谐振情况,散射对频率的依赖更为复杂,散射本身会更强(谐振散射)。
掺杂石英(用于制造光纤)的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随频率的变化如图4.3所示,可以明显看出分子谐振对两种分量的影响。事实上,有可能采用数学方法将实部与虚部联系起来,原因在于,其中每个分量都依赖相同的物理现象(谐振吸收)。相关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克拉默斯-克朗尼希(Kramers-Kronig)关系式[2]。若已知一个变量是位于宽频率范围内,原则上可以用该关系式推导出另一个变量。
图4.3 掺杂石英的折射率分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