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诸子修养治政思想

先秦诸子修养治政思想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第一章可以阐述解说的“道”,就不再是“常道”;一旦命名,便不再是“常名”。——《老子》第四章道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老子》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生。——《老子》第八章最好的品性就像水一样。——《老子》第十五章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老子》第十六章要把虚静的功夫做到极致和扎实。

先秦诸子修养治政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释义】可以阐述解说的“道”,就不再是“常道”;一旦命名,便不再是“常名”。因为“常道”是无法具体言说和准确命名的,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存在。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因此,要经常从“无”中体会道的微妙;要经常从“有”中体会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代表“道”,都很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是一切变化的总源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释义】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就显露出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就显露出来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面相互依赖而存在,就像有和无、难和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相互依存一样,这是普遍现象。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释义】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却不占有,化育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功,他的功绩反而不会泯灭。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四章

【释义】道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它很深邃,好像万物的宗主;它很隐秘,不容易发现但却是真实的存在。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似乎在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释义】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生。圣人效法天地的生存之道,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反而因此获得了大家的爱戴而走在了众人的前面;把自身置之度外,反倒保全了自己。圣人正因为无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释义】最好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处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但那却是离道最近的地方。具备了像水一样品性的人,很善于选择自己该待的地方,他们的心很沉静,与值得交往的人交往,说话遵守信用,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清静自正,处事能够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具备了像水一样品性的人,不会与其他人争夺,所以也就不会有过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九章

【释义】执持盈满,还不如适时而止;显露锋芒,锐势反倒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守护不住;富贵而骄,只会给自己招致祸患。功成身退,这才符合天道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车毂是中空的,车轮才能够转动起来,从而使车具备了车的功能;和陶土做器皿,正因为中间是空的,器皿才能盛东西,从而使器皿具备了器皿的功能;开凿门窗建房子,正因为房子中间是空的,所以房子才具备了房子的功能。从这些事例中就可以得出结论:“有”给人带来的便利,是“无”赋予它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

【释义】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多种颜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宫、商、角、徵、羽,泛指多种音乐)繁乱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甜、酸、苦、辣、咸,泛指多种味道)混杂使人味觉出现偏差,纵马驰骋围猎使人内心放荡,珍稀的物品妨害人的操行。因此,圣人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只求温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第十五章

【释义】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地来形容描述他的样子:他小心谨慎,像冬天涉过江河;他警觉戒惕,像提防四面的威胁;他恭敬庄重,像是去做客;他融和可亲,像河冰消解;他纯厚自然,像未经雕饰的原木;他心胸宽广,像幽深的山谷;他混然包容,像无法看透的浑水浊流。谁能够将浊水静止,慢慢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启动,慢慢产生?能够持守大道的人,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盈满,故能去旧更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六章

【释义】要把虚静的功夫做到极致和扎实。万物蓬勃生长,我从中体会到了“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尽管纷纷纭纭,但是最终都会返回自己本根。返回本根就叫作“静”,静就是“复命”,“复命”就是“常道”,能够体悟了解这个“常道”,就叫作“明”。反之,不了解常道,胡乱作为,就会招来凶险灾祸。能够认识把握“常道”就能包容,能够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遍,能够周遍就意味着能够符合天地自然之道,能够符合天道就能长久,终生便不会陷入危殆之中。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一章

【释义】道,尽管看似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却有实物;道,遥远幽深,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非常真切,可以验证。从古到今,道永远不会消失,可以用来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情状呢?就是由体认“道”而得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

【释义】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效法道那样去为人处世。不自显于众,反而能够看清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功劳反而能够得到承认;不骄傲,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守柔贵慈,不争强好胜,反而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古人所说的“委屈可以保全”,难道说的是空话吗?不是的,那是为人处世实实在在的道理。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老子》第二十三章

【释义】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刮的飘风,下的骤雨呢?是天地。天地用飘风骤雨的方式尚且不能持久,人用飘风骤雨的方式去做事更不可能成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释义】踮起脚尖站着,本想比别人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跨步向前,本想比别人走得快一点,反而走不快;自我显示的人,反而不能显闻;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劳;骄傲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惹人厌恶的剩饭赘瘤,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释义】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事物,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人们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它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它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命一个名字,称之为“道”。它广大无边、周流不息、伸展遥远而又能返回本原。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这四者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自然而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释义】重是轻率的根本,沉静是浮躁的主宰……轻率就会丧失根本,浮躁就会丧失主宰。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无弃物……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第二十七章

【释义】圣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在圣人眼中没有没用的人;圣人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在圣人眼中没有没用的物……善人可以作为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二十九章

【释义】圣人没有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释义】能够了解别人可以称得上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高明。能够战胜别人算得上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努力不懈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才能长久。虽然身死但精神长存,才是真正的长寿。(www.xing528.com)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六章

【释义】要想收敛它,一定要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一定先让它强盛;要想废弃它,就先兴举它;将要夺取它,就先给予它。这就是深藏起来的高明。柔弱能够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随便向人炫耀。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八章

【释义】大丈夫以敦厚修身,而不浅薄;以笃实修身,而不虚华。大丈夫抛弃浅薄虚华,而保留敦厚笃实。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

【释义】“道”按照“反”的规律而运行[1];“道”通过柔弱的方式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的根本是“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第四十一章

【释义】上士听了道,努力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道”如果不被嘲笑,如果人人都能够理解它,那它也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

【释义】名誉与生命,哪一个对人来说更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一个对人来说更重要?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对人来说危害更大?过分的爱名爱利就会为名利付出巨大的代价,物质财富累积得越多,一旦遭遇意外,损失也会越惨重。因此,知道满足才不会给自己带来耻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陷入危险中,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诎。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释义】最美好的东西好像残缺,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停止。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雄辩的人好像口吃,最大的赢利好像亏本。沉静能够战胜浮躁,寒冷能够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让人成为天下的君长。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

【释义】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因此,知道满足,才会永远满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释义】“为学”追求的是经验知识,所以学的越多,累积的也就越多;但是“为道”致力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为道”的功夫下得越深,越可以剥离掉与本质无关的东西,妄见越少,最后会达到无为的境地,即返璞归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老子》第五十二章

【释义】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本原,那就是“道”;了解了“道”,就能了解万物;持守“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堵塞嗜欲的感官,关闭巧利的门径,则终身都不会辛苦;打开嗜欲的感官,陷入纷杂的事件中,则终身都不可救药。能够观察到细微之处叫作“明”,能够坚守柔弱称之为“强”。使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祸殃,就是承袭了永恒的道。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五章

【释义】事物发展到过分盛壮的程度就要开始衰弱了,追求盛壮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消亡。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第五十六章

【释义】不露锋芒,销解纷扰,柔和光芒,混同尘世,这样就达到了玄妙齐同的境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第五十八章

【释义】灾祸,是幸福倚傍的地方;幸福,里面往往潜伏着灾祸。谁知道它们最终走向呢?它们的转化并没有定准,正忽而变成邪,善忽而转变为恶。人们对此感到迷惑,已经很长时间了。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释义】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由细小开始……轻易应诺别人,往往会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因此圣人遇到事情总是把它看得艰难,最后反倒没有困难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释义】事物稳定时,容易掌握;事物还没有出现变化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时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人们做事惰,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事情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释义】我一直持守着三件宝贝,第一是慈爱,第二是节俭,第三是不敢争先。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一章

【释义】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圣人重视缺点,所以缺点最终不会显现在他身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释义】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的时候就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干枯了。所以说,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东西反倒是有生命力的象征。因此,打仗逞强就会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反而最终会处下;凡是柔弱的,最终反而会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释义】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能够真正遵循它。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第八十一章

【释义】真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诚。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人知识面不会太广博,知识面广博的人往往所知并不深入。圣人不为自己私藏财富,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注释】

[1]学术界一般认为“反”有两层含义:一为相反,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对立面,对立面会互相转化;二为返回,事物最终都会复归于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