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塑造更好的音乐形象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塑造更好的音乐形象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运用作曲技法的目的是塑造更好的音乐形象,技术必须服务于艺术,且应当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而不能带给观众生硬感。意思是技术可以传授,艺术难以开导。例如,巴厘岛佳美兰音乐极具民族特色,无论在乐器选用、旋律特征还是音乐风格等多个方面均与西方古典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自然,在佳美兰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也不同于西方大小调音乐体系作曲使用的“四大件”。

作曲活动是一种需要特定技术技巧为支撑的活动,技术与技巧是对音乐创作一般规律的总结,因此技术技巧也是支撑作品的基础。除此之外,音乐的创作还必须体现出艺术性来,艺术性的展现是音乐创作的根本目的。

就音乐作品的审美而言,作曲技术的发挥一定是建立在作曲家希望将脑中的音乐形象转化为能够传递给听众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运用作曲技法的目的是塑造更好的音乐形象,技术必须服务于艺术,且应当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而不能带给观众生硬感。这在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创作中也一样。道家关于“大巧落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论述,表明了这样一个创作理念:最高级的艺术是返璞归真的;最上乘的技巧是自然而然的。这有一个过程——初学艺术,由于技术还稚嫩,显现出来的是吃力的攀登行为,谈不上真正的艺术表现;掌握了比较好的技术后,往往会脱离实际需要,总是喜欢应用所有技术手段来写作,甚至为了技术而技术,以炫耀技巧代替艺术表现;达到高远的境界后,技术完全融化在艺术中,显现出自然无为的大手笔,表面上甚至显得笨拙。例如书法的三阶段:拙稚艰涩——龙飞凤舞——拙雅含蓄。作曲也一样,从艰难学习技术的写作,到炫耀所学技术的写作,再到合理调配技术的写作,一步步走向成熟。

从教育角度看,自古就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说法。意思是技术可以传授,艺术难以开导。其实这也是音乐和其他艺术共同的难点——如何达到艺术的高境界?美学上称的“韵味”或“美感”,只有内心修为获得意向的存在,才可能通过技术显现出来。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音乐也一样,乐如其人。因此很多成熟的作曲家都深深体会到,作曲最后拼搏的不是技术而是艺术。艺术修养深厚,才能调动技术创作出韵味丰富、意境深远、美感独特的音乐作品。(www.xing528.com)

显然,人类社会存在着多元的文化,而艺术属于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其自身也是多元的。所以,音乐创作的技巧也应当具有多元性。例如,巴厘岛佳美兰音乐极具民族特色,无论在乐器选用、旋律特征还是音乐风格等多个方面均与西方古典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自然,在佳美兰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也不同于西方大小调音乐体系作曲使用的“四大件”。再例如,中国传统器乐之代表——古琴音乐,由于这种乐曲受到乐器形制和民族音乐审美思维的限制,在创作技法上也有一套独特的体系。尽管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音乐在精神层面能够连通,但具体的音乐形式及所用的作曲技法必然存在差异性。

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作为西方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之后迅速传播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在西方殖民力量的驱使下,这些音乐文化被奉为是先进的、高雅的、超前的文化,因而得到各个民族人们的认可。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不少民族至今仍然以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为教学的中心,在近现代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也秉持着采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民族风格音乐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创作思路必然导致创作的结果产生趋同。特别是在进行无调性音乐的创作中,民族风格特征会被大大削弱,自然作品也无法展现出独特性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