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来到1969年时,人类社会已经为互联网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只需要等待它呱呱落地。虽然互联网诞生于美国,但从人类之前数百年的技术准备看,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甚至古代中国都为互联网的诞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由此可见,互联网更应该被看作全人类的孩子。
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古巴核导弹危机出现,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关注的话题。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当这个指挥中心被苏联的核武器摧毁时,全国的军事指挥系统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当部分指挥节点被摧毁后,其他节点仍能正常工作,而且可以继续进行通信联络。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始建立一个名为阿帕网的网络,把美国的几台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连接起来。1969年11月21日,美国科学家和军事专家们汇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观看一台计算机与数百千米外的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试验,结果获得成功。同年年底,美国又成功地将四台不同地区的计算机联网,这就是互联网的起点。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在这一页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诞生,为后来互联网大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项技术就是TCP/IP协议,它主要解决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问题。互联网的诞生首先是为军事和科研服务的,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开始在这个刚诞生的网络上开展商业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由此互联网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球,图1.3展示了这个时期互联网重点发育的部位。
图1.3 互联网诞生初期重点发育的部位(www.xing528.com)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大部分联网的计算机之间并不兼容。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的工作,很难拿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去用,在硬件和软件均不一样的电脑之间联网,存在很多困难。当时美国的状况是,陆军用的电脑是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系列产品,海军用的是霍尼韦尔(Honeywell)中标机器,空军用的是IBM公司的电脑,每一个军种的计算机在各自的系统里运行良好,但有一个弊端:不能共享资源。
当时,科学家们提出这样一个理念:所有计算机生来都是平等的。为了让这些生来平等的计算机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在它们运行的操作系统之上,建立一种所有计算机必须共同遵守的协议标准,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4]
197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邀请文顿·瑟夫(Wenton Cerf)一起考虑这个协议的各个细节。1974年,他们共同开发出互联网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见图1.4)。
图1.4 TCP/IP协议
这个协议为每一台运行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制定了访问地址,同时为不同的计算机甚至不同类型的网络间传送信息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只要遵守这两个协议,就能够进行通信和交互。由此,TCP/IP协议可以看作互联网世界里计算机的通用“世界语”。罗伯特·卡恩和文顿·瑟夫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1984年,美国国防部将TCP/IP协议作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上所有主机间的共同协议,从此以后作为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被应用。1985年,互联网架构理事会举行了一个有250家厂商代表参加的工作会议,以帮助该协议推广。2005年9月9日,卡恩和瑟夫由于对美国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