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大脑:超级智能对科技未来的影响

互联网大脑:超级智能对科技未来的影响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相对于互联网诞生之初的网状模型,互联网大脑模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变化[2]。第五个重要变化是,体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在互联网大脑中的位置,同时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类脑神经元网络和神经纤维的形成,使互联网产生类似于人类神经反射的现象,我们将这个新机制命名为云反射弧。

互联网大脑:超级智能对科技未来的影响

我们知道,网状模型是互联网最早也最重要的模型,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为了防止通信系统在核战争中被彻底摧毁,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始构建阿帕网(ARPANET),将美国四个研究机构的四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互联网崛起之路就此开启。它的创造者可能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50年中,互联网会成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之一。

无论是从互联网的起源还是从它的名称看,网状结构一直是互联网留给人类最突出的印象,即使在学术领域中,它的定义也是这样描述的:“互联网是指由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网际网络。”互联网的网状模型如图0.1所示。

图0.1 互联网的网状模型

20年来,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予我们观察互联网重大变化的机会。从竞争强度上看,中国互联网远远超过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互联网第一大国——美国。例如,1999年,腾讯通过QQ开始社交网络的扩张,到2004年,用户量已经超过500万人,这一年美国脸书刚刚诞生,10年后它们都发展成为用户量超10亿的互联网巨头。

除此之外,在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次次风口中,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团购、P2P(对等网络)信贷、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知识付费、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领域无一不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

激烈的竞争和技术的快速应用,使互联网不断呈现新的状态。2004年兴起的以腾讯和脸书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具有连接世界范围内的人、物、系统和数据的功能,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应用之一。如果我们把它们的结构图绘制出来,可以看出其有着非常明显的类脑神经元网络特征。2015年2月,《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英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就像一个社交网络,也存在社群和好友关系。这表明,社交网络与人脑神经元网络的趋同性同时在两个方向得到体现。

早在2009年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出智慧地球导致物联网兴起之前,2007年,中国的水利部门开始在长江、黄河等水域安放流速传感器,获取水流和水深变化的数据;在土壤中安放化学传感器,获取酸碱度压力变化的数据;在空气中安放温度传感器,获取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数据。这些传感器获得的数据通过互联网通信线路传输到北京水利部的大型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形成实时的水文报告,为防汛抗旱提前做出判断和准备,这个基于互联网的传感器网络向我们展示了显著的类躯体感觉神经特征。

2007年,谷歌开始推出街景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安放摄像头和视频观察汽车,让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世界各地的场景和景色。不仅仅是谷歌的街景系统,早在21世纪初,互联网的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已经开始大范围应用。一些旅游公司在风景区安放摄像头,让人们可以看到风景区的实时画面;一些公司提供家庭视频监控服务,把摄像头安放在家中,让用户随时可以查看家里的安全状况。谷歌街景系统等互联网实时摄像技术呈现出典型的类视觉神经特征。

在上述现象的启发下,2007年笔者团队开始意识到,在新的世纪里,互联网已经突破了网状结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于是,笔者团队基于人类大脑的构造,预测和描绘了互联网的未来架构,并在2018年绘制了如图0.2所示的互联网大脑模型[1]

(www.xing528.com)

图0.2 互联网大脑模型

如果用文字描述互联网大脑模型,那么它的定义是这样的:互联网大脑是在互联网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类脑巨系统架构。互联网大脑具备不断成熟的类脑视觉、听觉、感觉、运动、记忆、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大脑通过类脑神经元网络(大社交网络)将社会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人、AI系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自然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河流、山脉、动物植物太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互联网大脑在云群体智能和云机器智能的驱动下通过云反射弧实现对世界的认知、判断、决策、反馈和改造。

图0.2描绘的不是互联网在1969年诞生时的架构,而是互联网经过50年甚至100年的进化,未来将形成的成熟结构。相对于互联网诞生之初的网状模型,互联网大脑模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变化[2]

第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人类用户以及商业机构、军事机构、政府机构等社会组织作为重要元素加入互联网大脑模型中。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将音频传感器、视频监控、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机器人交通设备、生产设备等元素加入互联网大脑模型中,形成互联网的听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

第三个重要变化是,突出社交网络是实现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的基础,提出社交网络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其将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社交网络,我们将其命名为大社交网络。

第四个重要变化是,依托大社交网络形成类脑神经元网络架构,形成互联网的左右大脑架构,一方面,人类、商业机构、军事机构和政府机构连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右大脑-云群体智能;另一方面,传感器,音频视频监控,机器人,交通、生产、办公和家庭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左大脑-云机器智能。云群体智能与云机器智能的结合是超级智能实现的基础。

第五个重要变化是,体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在互联网大脑中的位置,同时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类脑神经元网络和神经纤维的形成,使互联网产生类似于人类神经反射的现象,我们将这个新机制命名为云反射弧。

关于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左大脑-云机器智能、右大脑-云群体智能、云反射弧、混合智能、超级智能的定义,将在第六章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