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确认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和感知娱乐理论是本研究进行新模型建构时重要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图4.2扩展后的期望确认模型ECM-ISC(Bhattacherjee et al.,2008)为基础,对信息系统持续参与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引入感知自主性、感知能力、感知关系性、内在动机和感知娱乐性这五个变量,分析感知有用性、内在动机、满意度、感知娱乐性、自我功效和促成因素对学习者持续参与意向的影响,以及持续参与意向、促成因素、感知娱乐性对持续参与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如图4.4所示。
图4.4 慕课学习者持续参与行为研究模型
(1)感知自主性
感知自主性指学习者渴望自主的内在心理需求,感觉到自己能够决定自己行为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学习者参与学习时如果感知到自主性,内在动机就会增强。可见,感知自主性也有可能正向影响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学习者内在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能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学习者参与慕课的感知自主性对内在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
(2)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指学习者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做得到,能够胜任慕课的学习。同时具有控制力,能自由自主地登录平台、浏览课程、完成作业和测试、与他人交流互动等。感知能力与自我效能感有些类似。当感知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时,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慕课学习充满兴趣,从而增强内在动机。所以,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学习者参与慕课的感知能力对内在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
(3)感知关系性
感知关系性是指学习者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期待保持关系,渴望在群体中有归属感。当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注。当他人需要帮助时,自己也能贡献力量展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会提升动机水平。所以,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感知关系性对内在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
(4)期望确认
期望确认理论将用户采纳信息系统之前的期待与采纳之后实际感受到的效果进行比较,确认是否符合之前的期望。根据该理论,期望确认对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我们认为,慕课学习者在参与慕课前有一个初始期望(如内容偏好、内容难易程度、资源的丰富程度、视频观看的流畅程度、平台易操作性、互动性等),在实际参与后会对慕课的教育效用产生一个经验性的感知认识,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确认,如超过、达到或者没有达到预期。学习者在每次做出后续是否持续参与的决策时,总会对其参与的真实经历与原始期望做出评判,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如前所述,真实的感知认识减去原始的期待就是期望确认度,而期望确认度会影响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内在动机。
所以,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a: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期望确认度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H4b: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期望确认度对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4c: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期望确认度对内在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
(5)感知有用性
有用性是学习者认为在使用信息系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帮助提升自己的程度。基于ECM的扩展模型ECM-ISC的“感知有用性”主要指的是用户使用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之后,根据先前使用经历在对有用性认知上形成的持久不变的信念。在慕课参与方面,感知有用性表现为慕课学习者在主观上认为参与慕课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提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自己相应的目标。Bhattacherjee等(2008)认为,感知有用性是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激励因素。因此,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学习者的持续参与意向。所以,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www.xing528.com)
H5a: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5b: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感知有用性对持续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6)内在动机
凭着自己的内驱力(内在的兴趣、动力、信念),主动地去做某事,就是内在动机。学习者如果是自发自愿参与慕课,专注、有兴趣并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就是具有内在动机。之前有研究(Goi et al.,2011;Roca et al.,2008;Sorebo et al.,2009)发现,内在动机是用户持续使用一项技术的重要前因。出于自发兴趣参与慕课的学习者,往往对慕课平台或课程更满意。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a: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内在动机对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6b: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内在动机对持续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7)满意度
满意度是学习者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满意度是一种综合评价,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种情况。根据Bhattacherjee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因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学习者参与慕课后的满意度对持续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8)感知娱乐性
感知娱乐性是使用信息系统时感知到有意思,这也是信息系统功效的体现方式之一。学习者在参与慕课学习过程中越感到有趣、有意思,对慕课平台或课程就越满意。研究者在用扎根理论探讨学习者持续参与慕课的动机演变时,发现不少学习者表示其逗留动机之一是感到“课程内容丰富、有趣,老师讲得有趣”。也就是说,“有趣”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Lin等(2005)认为,感知娱乐性是一种内在动机,对学习者的持续参与有正向作用。因此,在ECM-ISC模型基础上,本书引入感知娱乐性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
H8a:感知娱乐性对慕课学习者的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H8b:感知娱乐性对慕课学习者的持续参与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9)自我功效和促成因素
行为意向是个体执行某种行为的意愿及付出努力程度的度量变量,用来衡量个体实施某一行为意愿的强弱。行为是“由指向于一定目标,根据一定事物的认识而采取某种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活动”(车文博,2001)10。本书在操作层面将持续参与意向定义为学习者愿意从头到尾持续参与某一门慕课课程的主观意愿,并且愿意将这一门慕课课程推荐给其他人学习的意愿。持续参与行为是学习者从头到尾持续参与某一门慕课课程的实际行动。一般情况下,几种意向导致一种行为的产生。
2008年,Bhattacherjee修正和扩展了ECM模型,引入感知行为控制理论,在ECM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自我功效、促成因素两个变量。自我功效是学习者的主观性评估,认为自己能独立完成某工作或执行某特定意图,体现学习者具备的内部个人能力。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初始阶段,感知到自身知识、学习技能等不足以完成该门慕课课程,通常会产生放弃持续参与的意愿。学习者初始参与后,会根据自我功效,做出意愿选择。我们也把促成因素称为可控制性,指学习者感知到在行为发生时其能够控制的外部资源,包括技术条件、时间空间条件、外在的督促激励、他人使用情况等。促成因素对持续参与行为有决定性影响。设想一下,学习者如果缺乏终端设备、网络、足够的学习时间等,即使有持续参与的意图,也很难将其转换为持续参与的行为。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9a: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自我功效对其持续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H9b: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促成因素对其持续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H9c: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促成因素对其持续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10:学习者参与慕课时的持续参与意向对其持续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