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安全受威胁相对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区域资源和能源约束日趋紧张,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污染物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多,饮用水安全保障压力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在持续,部分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流域内危险化学品运输量持续攀升,航运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环境质量改善压力持续增大,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威胁,其态势已制约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国土生态空间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长江流域作为贯穿东西的经济大动脉,沿海、沿江、沿边聚集了许多大中型城市和城镇,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湿地面积呈现加速的趋势,局部地区毁林开垦、滩涂围垦、围湖毁林等问题依然突出。长江岸线、洲滩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有限的宝贵资源。长江流域地少人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江各地开发利用岸线、洲滩资源的要求日趋迫切,对河道防洪、水环境等均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生态空间保护面临巨大压力。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发布的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与第一次土地调查数据相比,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适应,但土地利用比较粗放。而生态用地数据变化明显,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全省因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从2061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减少到441万亩,减少了1620万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河流、湖泊、水库、内陆滩涂、沼泽地从1851万亩减少到1449万亩,减少了402万亩(图11-4)。生态用地变化反映了渐趋突出的生态承载问题及比较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今后,由于耕地“占补平衡”带来的巨大压力,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空间仍面临进一步被挤压的危险。
(二)流域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0.01平方千米),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湿地资源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加之自然环境的变迁,导致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性缺水、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已由1949年的25828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的10493平方千米。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千米,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千米降为3283平方千米,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千米下降到2270平方千米。
图11-4 湖北省两次土地调查草地、水域及湿地面积对比
(三)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中上游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林木的主要种类也从原来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目前,全流域森林面积为84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左右,但从流域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占有的林地资源来看并不算高,且分布不均。长江上游西南国有林区尚有天然林分布;长江中下游以集体林为主,多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造的人工林,林种结构单一,中幼林比重偏大,龄组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低,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不高。由于中游湖南中南部及沿长江两岸城市周边区域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导致相应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2013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显示,长江沿线9省2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400万公顷,其中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063万公顷。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如表11-3所示。(www.xing528.com)
表11-3 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
(四)人为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土地石漠化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省(直辖市)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石漠化是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人地之间的突出矛盾造成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破坏,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状态,最终导致岩溶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土地地力下降并开始石漠化。国家林业局第二次石漠化调查结果表明,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流域,而长江流域面积最大,大约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8%。其中,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302.4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0%;云南、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84万公顷、143.1万公顷、109.1万公顷、89.5万公顷、73.2万公顷。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较大
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有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较大破坏,尤其是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中华鲟、达氏鲟(长江鲟)、胭脂鱼及“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总数的40%,白暨豚已功能性灭绝,江豚也面临灭绝的极危态势。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域不足千头,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已极度濒危,而且近年来数量下降的速度还在不断增加。此外,长江沿岸城市与国内外交流频繁,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高危地区,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呈加剧趋势,对长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六)流域环境风险较高,潜在的风险隐患大
长江经济带结构性、布局性风险突出,次生事件引发的环境风险防控压力大。长江经济带聚集了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沿江11省(直辖市)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长江沿线化工园区分布密集,共布局化工园区60多个,生产企业约2100家。长江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生产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多达250余种,船舶等流动源管控力量薄弱。涉危险化学品码头、船舶数量多、分布广,仅重庆至安徽段危险化学品码头就接近300个。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运输点多线长,船舶老旧、运输路线不合理、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薄弱等问题突出。主要饮用水水源同各类危、重污染企业及产品生产储存集中区交错配置,水运航道穿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象普遍。地级及以上城市29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中有28个水质不达标,37个未完成一级保护区整治,水源保护区内仍有排污口50个,52.8%的水源风险应急能力不足。长江经济带年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300多起,60%以上由生产安全和交通运输事故引发,企业排污、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分别占16%、8%和15%,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也成为长江经济带突发环境事件诱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