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城市日益出现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问题。拥挤的交通、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大规模疫病频发使得城市越来越不适宜居住。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城市”的观点和相关研究。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人类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生活方式、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一次重新选择。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最早起源于英国建筑师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阐述了田园城市的构想,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通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英格兰列契沃斯(Letchworth)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年建成的田园城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之后,仍然保持着较为宜人的居住环境。在霍华德自然、低密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田园城市。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芭芭拉·沃德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为代表的著作中,较为系统、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担忧,更加激起了学者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兴趣。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研究蓬勃发展,一些生态学家的论著,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保罗·索勒瑞的《建筑生态学:人类想象中的城市》等相继出版以及世界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都使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www.xing528.com)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所讲的纯自然生态,成为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生态城市中“生态”两个字实际上包含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