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认识和尊重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现代文明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对待大自然,不野蛮粗暴地对待大自然,不肆意开发,努力修复和建设生态文明系统,着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永续发展的生态性建设。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国家开始进入工业文明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社会环境问题开始产生,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掠夺式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资源濒临枯竭。人们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的巨大破坏力,便开始有意识地探寻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国家的政府、学者以及社会团体开始研究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过了较长的历程。本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丹麦、瑞士、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分析其发展历程,总结其建设理论与经验,有利于全面审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政策的利弊,系统全面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一)新加坡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工业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这也不妨碍新加坡取得全球花园城市的称号。早在50年前,新加坡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战略,并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行动目标和法律,比如城市绿化不得少于30%,建房必须先留出绿地,将约3000公顷的树林和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等,以奖励或全额资助的形式倡导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花园城市的建设中等。如今,新加坡人口已经超过了530万,是20世纪60年代人口数量的3倍,城市环境却比那时更洁净、绿色、可持续。新加坡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环境优先,采用合理规划保障城市发展
新加坡将环境优先的理念在各项规划中得到坚决的贯彻,并将从规划源头控制环境风险作为基本和首要措施,严格按照城市发展或城市更新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和土地开发,积极引导产业实行聚集发展,确保工业发展不致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着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新加坡得以在工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依旧维持着优良的生存环境质量。
2.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新加坡的优美环境与其环境法治体系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新加坡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或标准时,不仅注重吸收和运用国际领先标准,还根据市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来预防和解决本国环境问题。在实际执法管理中,新加坡以严厉的执法确保行政管理的高效运行,根据“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刑峻法”的原则,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环境执法工作,对损坏资源环境的做法进行严厉惩罚,如开出巨额罚款或者强制停产整顿。
3.突出生态建设,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把城市建设目标定位为花园城市,并始终按照花园城市的定位开展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公园连接计划、建设自然保护区、绿色计划等措施,将全国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给市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生态环境。在生态技术应用层面,重点关注节能减排、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交通系统与车辆技术,并集成应用到城市生态建设过程。
“环境保护最大受益者是公众,最终动力也来自公众”成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环保教育,将新生水厂、垃圾无害化填埋人工岛等环境工程作为环保教育基地,要求各机构组织员工、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现场接受环保教育,并鼓励人人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新加坡在国家治理和环境管理中积极推行“3P”模式,即市民(people)、企业(private)、政府(public),倡导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创和谐优美家园。如在垃圾再循环方面,政府意识到自己不太可能单靠执法来应对日益严重的随意抛弃垃圾问题。如果公众能养成正确抛弃垃圾的习惯,效果将会更好。政府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置于垃圾管理的最高层次,通过源头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产生量,在家庭、学校、商场等地方推行垃圾循环再生计划,激励普通市民、企业广泛地参与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建成了“零垃圾填埋和零废物增长”的循环型社会。
(二)丹麦的生态文明建设
丹麦是一个在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93%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但在受到两次能源危机重创,国民经济面临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大背景下,丹麦政府痛定思痛,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尝试彻底改变过去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努力实现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丹麦根据资源优势,开发以风能和生物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如今,“零碳”为目标的丹麦绿色发展模式,已经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和能耗的脱钩,丹麦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丹麦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丹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通过税收体制,调控经济发展的能源模式,对化石能源课以重税,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行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政府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绿电”采取了财政补贴和价格激励机制。比如为发展风电,丹麦政府提出了诸多优惠政策:建设风机可以得到碳税补贴,风机发电所得收入的税率也很低,在用新型风机更换老旧风机时,政府还会提供20%~40%的补贴。丹麦采用了固定风电价格,从而保障了风能投资者的收益,风能发电并网能够得到定价优惠的价格,在销售给消费者前,国家对所有电能增加一个溢价,统一消费者的购电价格。丹麦如今已成为风能开发的世界楷模,拥有5000台海上和陆地风电机,总装机容量320万千瓦,人均风电装机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0倍,居全球第一。风能发电不仅满足了丹麦自身用电需求,还能出口到挪威、瑞典等国家。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丹麦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基本没有变化,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公私合作,优势互补
丹麦绿色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社会各界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在大型的绿色项目中,国家和地区在商业融资中采取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解决方案,让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投资中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丹麦南部森讷堡地区的“零碳项目”,便是公私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
3.技术创新,节流开源
丹麦政府一直把发展创新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制定《能源科技研发和示范规划》,确保对能源的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以最终将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向市场。此外,丹麦绿色发展模式调动了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多年努力,丹麦已经掌握许多与减排温室气体相关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成为欧盟国家中绿色技术的最大输出国。归纳起来,绿色技术创新尝试主要集中在“节流”和“开源”两大方面。①“节流”:提高能效,在社会上尽所有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生产和生活各环节厉行节约已经成为丹麦朝野的共识和行为准绳;国际能源署称之为“第一能源”的“能效”,已经成为丹麦工业创新的最大驱动力和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点。②“开源”:在丹麦人看来,绿色能源是紧跟“能效”之后的“第二能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独领风电世界潮流,正是丹麦绿色发展的又一个亮点。自1980年开始,丹麦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包括垃圾焚烧)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丹麦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欧盟设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而丹麦已经在2011年就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
4.生态教育,全民参与
丹麦今天的“零碳转型”的基础,与其一百多年前从农业立国到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的基础一样,均是依靠丹麦特有的全民终生草根启蒙式的“平民教育”,通过创造全民精神“正能量”而达到物质“正能源”,从而完成向着更以人为本、更尊重自然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以来,丹麦人不断反思,从最初对国家能源安全的焦虑,进而深入到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层级,综合考量自然环境、经济增长、财政分配和生活富裕等各方面因素,据此勾勒丹麦的绿色发展战略,绘制实现美好愿景的路线图,并贯彻到国民教育中,使之成为丹麦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三)瑞典的生态文明建设
瑞典是欧洲最先倡导对生态与环境进行保护的国家,一直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其生态文明程度比较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瑞典模式。瑞典模式主要从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生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1.生态环境
瑞典河湖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瑞典非常注重从源头上保持河流的洁净,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了被称为生态环境型的雨水管理系统。瑞典要求工厂停止排放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等物质,需要排放的,必须得到环境法庭许可,从而从源头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和谐发展。
2.生态产业
政府大力支持瑞典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环保产业已占瑞典产业收入可观的市场份额。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未对环境污染治理予以重视的时候,瑞典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居世界领先水平,其面积已位居世界第八,占瑞典农田总面积7%以上。
3.生态生活
在瑞典,环保意识无处不在,人们在生活消费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节能减排。在整个住宅小区的建造过程中,瑞典人不追求特别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成熟、实用的住宅技术与产品的集成上。如房屋建筑材料的选择主要采用天然材料,积极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等。
瑞典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如下。第一,从政策上支持环保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瑞典政府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行业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动。通过《瑞典转向可持续发展》提案的实施,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化管理及废物循环使用。同时从税收上控制各种有害物质的无序排放。利用经济手段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二,从法律上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瑞典较早就拥有了比较完备的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框架。于1964年和1969年先后制定了《自然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治理的目标。1974年颁布的宪法进一步规定了保护自然和环境在内的规章制度。第三,从教育入手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将学校作为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各种生态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全民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四)美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美国自从20世纪以来就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可持续发展”是美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理念,在寻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之路上,美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美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入了工业大发展时期,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这一阶段,民间和政府的互动、博弈和合作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一些学者的资源保护主义和自然保护主义等理论为先导,依托环境保护组织和民间力量,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保障,走出一条自下而上的环境保护路线。虽然并没有解决美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却从空想落到实际。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国内中产阶级数量壮大,整体素质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环保主义思潮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政府积极推动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关注点集中放在污染和健康问题上。同时,非政府生态环保组织的成立种类多样,关注点也有所不同,生态环保运动表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一阶段,虽然出现反生态环保运动,但总体上仍是继续发展。但这一时期民间和政府出现了行为的矛盾性。民间生态环保组织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支重要队伍,发挥着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作用。美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手段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出台,该法在科技方面包括建设大量的科研院所及大学、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素质,在经济方面包括排污权交易、排污收费、环境税等。
第三阶段:摇摆不定时进时退期。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理念。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美国推行的政策及措施工具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综合利用政治、法律法规、经济和社会等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联邦政府还扩大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范围,如环境教育、环境技术开发和应用、弱势群体的生态环境利益等。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奥巴马为首的联邦政府采用“绿色新政”、推动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等,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签署的《巴黎协定》,美国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又重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在特朗普任期内,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从深层次来看,美国生态文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环境保护组织内部对待环境保护的观点不同,因而削弱了环境保护的力量。另外,近年来反环境运动势力壮大,给环境政策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联邦政府在出台政策时,考虑更多的是工商业界的经济利益,必要的时候不得不牺牲环境。由此看来,美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五)日本的生态文明建设(www.xing528.com)
日本是一个岛国,山地多平原少,自然资源匮乏,能源方面十分短缺。为了摆脱困境,多年之前,日本就开始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建设生态文明,逐步建成了“循环型社会”。近几十年来,其环境质量已大为改善,森林覆盖率高达67%,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如下特点。
1.科学制定环保政策法规
1993年,日本颁布和实施了《环境基本法》,明确了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并将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统一纳入其中。为了推动环境负荷低和资源利用率高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建设循环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专项法的模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本法,即《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该基本法旨在建立一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社会形态,实现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体制转为循环经济体制。第二层面为综合法,即《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第三层面为专项法,包括《家电资源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汽车资源再生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三个层面的法律构筑了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日本还建立了循环型社会战略评价机制,每年对循环型社会发展成效进行评定,并公布循环型社会白皮书。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了日本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地推进了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产业层面,日本确立了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治污染的“管端预防”战略,建立了“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在区域层面,从1997年开始,日本采取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将技术研发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建设了26个生态工业园区,使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并形成了完整的静脉产业链,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循环利用废物,日本企业十分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根本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3.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宣传
环境教育宣传是日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日本环境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共同推进不同年龄层的民众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等多个地方进行环境教育和学习,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的环境教育高度有机统一。其中,学校环境教育是日本环境教育的核心,《环境教育指导资料》确立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学生要理解自然界事物的关系和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一定的环境调查和检测能力;企业环境教育则要求企业肩负推广环保产品、树立环保模范形象等环境经营、环境教育的责任;社会环境教育主要是政府、民间团体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如环境保护周活动、社区环保示范餐厅活动等。通过运用教育手段与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并积极发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日本不断丰富其环境保护宣传方式,如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包括制作和分发宣传环保知识的宣传单,开设绿色购物网(GPN)提供商品的环保信息等。
(六)德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德国是欧洲工业强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急于改变战后落后面貌,主要依靠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来恢复经济,因此给地表水源和河流、空气带来严重污染。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开始大力治理生态环境问题,80年代后开始从强制性的控制慢慢向预防和合作的方向转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德国空气清新,景色迷人,处处体现出生态文明所带来的祥和与恬静。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看,德国有许多措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建立生态账户制度
德国的生态账户制度始于20世纪末,至2005年就已有超过1000个生态账户遍布各地。目前,生态账户制度已成为德国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主要工具之一。2002年,德国出台《联邦自然保护和景观规划法》,要求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损失进行补偿。为此,德国建立生态账户制度,根据国家自然保护法案,需要补偿措施的土地开发应承担生态积分。官方授权机构向开发商出售可交易的生态积分,根据开发商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从生态账户中扣除相应积分。开发商必须证明相等(生态)价值的补偿措施在某个地域得到执行,如果补偿项目提高了生态价值,增值部分可转换为积分存入生态账户。
2.发展循环经济
在德国,循环是一种社会责任。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1996年提出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总纲领,它将资源闭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其重点侧重于强调生产者的责任,生产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目前,废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德国的垃圾处理公司也得到蓬勃发展。例如,德国BIOJerm公司通过实行利用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剩余底物生产有机肥等举措,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
3.推动环保技术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有效推进,技术水平是其重要支撑。德国十分注重推动环保技术进步。如德国创新性地利用回收垃圾进行发电来补充传统形式的发电,从有机垃圾分选,到垃圾发酵产生沼气,利用垃圾产生的沼气发电,回收利用垃圾发电的能源整个过程都建立在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基础上。又如冶金生产中剩余的废料和矿渣通过循环利用作为建筑材料、无机化肥和水泥生产原料,都需要经济可行的环保技术作为支撑。
(七)澳大利亚的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30多个发达国家中评选最幸福的国家,澳大利亚连续三年蝉联榜首。今天的澳大利亚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澳大利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得益于人口少、资源承载压力小等条件,更得益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措施。澳大利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着力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各项环保措施得力有效,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全民动员,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共识
在澳大利亚,到处都可感受到浓浓的环保氛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政府组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动员与普通民众和社会团体的自发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良好格局。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促进企业实践生态环保理念,政府大力推广企业“三要素报告”体系,即每家企业年度报告中均要披露财务、环保、社会责任三方面的情况,其中环保报告的内容涉及产品原料、加工工艺、耗能、产品、废气废物排放、后续利用等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保护的共识还体现在政府、企业以及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上。南澳大利亚州是第一个宣布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州,从2008年起实施。商店里也大力推荐和销售环保商品和节能电器,如无磷、可降解洗衣粉、洗洁精和用后可回收再利用的未经漂白的纸品。西澳大利亚五分之一的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今天的澳大利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被人们广为接受。
2.政府主导,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挥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职能范围内通过订立政策法规、制订规划目标、开展监管督查、落实利益导向等方式来推进和引导环保工作的实施。
(1)订立政策法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就制订了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综合立法与单项立法相结合、联邦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2)制订规划目标。澳大利亚全国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指导着三十多年来的环保工作。这些规划起点高、标准高、目标任务科学精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如悉尼城市发展规划的主题就是“永续性悉尼”,城市定位是“绿色、全球化、网络化城市”。
(3)开展监管督查。联邦政府要求各州政府和各企业及时报告环保目标任务实施完成情况,并对报告进行核查,强化各种监管手段。各州的“环保警察”执法威严,查处各类有违环保规定的事件毫不手软。
(4)落实利益导向。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通过经济利益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家庭、个人自觉地节能环保。澳大利亚“垃圾税”已征收多年,每户都必须向市政府交纳垃圾处理管理税,按人收费,标准一致,逐年提高。制定措施对主动参与环保的企业及市民则给予补贴,如维多利亚州企业购置新的节能机器设备可得到政府50%的补贴。
3.项目带动,切实谋求生态文明成效
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成果,扭转环境危机,澳大利亚各级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并对能源、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转型改造,从而使国家走上了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
(1)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澳大利亚积极开发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建设了一批新能源重点项目。同时,调整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
(2)科学处理“三废”污染。澳大利亚每个城市都建设了处理废物、废水、废气的基础设施。如墨尔本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60万吨,规模大,技术工艺先进,可以完全满足处理全市污水的需要;垃圾分类转运和收集填埋一整套系统运转科学合理。
(3)改善交通设施,建设生态城市。澳大利亚公路里程达81.16万公里,大多依地形地貌而建,尽量避免破坏生态。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还保留着轻轨交通,电力驱动。公交系统四通八达,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许多城市道路都建设有自行车道,步行道更是宽敞通畅,鼓励人们少开车,减少污染。
(4)实行产业转型,开展生态保护。维多利亚州的巴德瑞特金矿和新南威尔士州的蓝山金矿曾经都是日产万金的金矿,但为了保护森林和珍稀植物,政府关停了采金业,巴德瑞特金矿转型为黄金博物馆旅游区,蓝山则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目前,澳大利亚已有17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其中有著名的大堡礁、昆士兰湿润热带地区、西塔斯马尼亚国家公园、澳大利亚东部雨林保护区等。
4.依托科技,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品质
澳大利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科研攻关,提高环保设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发应用了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新兴能源技术、绿色建筑技术,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坚实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高、精、新的时代气象。
(1)节能减排技术。澳大利亚淡水资源十分缺乏,是个“水比奶贵”的国度。为了节水,澳大利亚人民发明了节水龙头、莲蓬头、抽水马桶,还发明了一种真空免水冲式厕具。为应对工厂废气排放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澳大利亚人民发明了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即将碳从排放源中分离出来,并输送到封存地点,使之长期与大气隔绝。
(2)新兴能源技术。澳大利亚全国建设了一大批巨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厂,解决了输电难题。澳大利亚还积极开发地热能,从地下抽取热水、蒸汽用于发电,技术先进成熟。生物质能技术运用也很普遍,如墨尔本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中的沼气发电,作为整个污水处理厂的动力,其技术、工艺都达到一流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澳大利亚大力推行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并从选址、建材、屋顶墙壁绿化、房屋结构设计、太阳能安装等五方面确定了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得到了住宅开发商和民众的积极响应。这套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科学而适用,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