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兴起: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正确选择

生态文明兴起: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正确选择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平衡是现代工业文明危机的症结所在,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促进了生态文明的产生。以上两方面相结合,使得生态危机成为越来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带来的社会异化问题,就必须使人类与自然重新恢复到友好和谐的状态,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回应,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生态文明兴起: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正确选择

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平衡是现代工业文明危机的症结所在,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促进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但生态危机从本质上来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危机和价值观的危机。要解决生态危机,必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迫使人类开始思考: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自然,做自然的主人。人类反思的最大成果就是:逐渐认识到以往对待大自然态度的错误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害性;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里,但“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工业文明社会,因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割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面对生态恶化的现状,人类必须积极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生态观念向自为、自觉的一种理性回归。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辩证而和谐的关系。“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才能解决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变生态危机带来社会异化的必然结论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不断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出现了生态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如前文提及的环境污染问题,既涉及发达国家,也涉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某些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被日益边缘化,贫穷和债务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破坏。以上两方面相结合,使得生态危机成为越来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带来的社会异化问题,就必须使人类与自然重新恢复到友好和谐的状态,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回应,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三)反思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取向(www.xing528.com)

工业文明特别是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后来经历了几次影响全人类科技革命的浪潮,如蒸汽机和电的发明,钢铁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汽车火车、飞机的广泛应用,核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空前开发等,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开始充当“极不安分”的角色。工业文明时期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一部分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和“主人”自居,在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人类自身生活和命运的同时,向自然界的拼命索取越来越普遍。大量的煤田和油田被开采,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土地被掠夺和占用,多数的江河被污染。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加剧了全球生态的恶化和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南北贫富差距,人类陷入了自身的贪婪行为带来的生态危机之中。

综上所述,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垃圾问题、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这些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的深刻反思,人类必须摒弃高碳高熵高代价的“黑色工业文明”,建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文明”。

(四)传统发展观走向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社会财富就会自然增长,经济会自然发展起来。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以随意无偿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为了追求高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加重了环境破坏的广度与深度。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增长即以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非可再生资源为代价。

上述发展观把发展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将GDP作为衡量国家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由于没有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GDP本身只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一个地区或国家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按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下去,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会迅速激化,在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传统发展观是不可持续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工业化为核心,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都基本上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无限索取自然资源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基础上,最终使人类经济发展的行为和发展的方式越来越脱离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它把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认为发展既不能简单地与增长画等号,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自然索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单纯追求GDP这一有误的经济活动导向进行调整和修正,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其中,实行绿色GDP核算,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文明也讲求天人调谐,不是要求人类全面放弃自己的科学文化技术,放弃自己的生产力,回到以前的社会经济状态,而是要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按照各种生态规律来认识自然、探究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坚持积极的天人调谐,坚持发展的天人调谐,坚持在天人调谐的基础上发展。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由传统发展观走向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