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管理和目标的制定

生态环境管理和目标的制定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实行项目的环保“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控制污染源,以达到从源头控制的目的。环境管理的内容必须为环境目标的完成而制定。

生态环境管理和目标的制定

(一)环境管理内容的制定

环境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依据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目的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的内容。以环境要素为例,大气环境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水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噪声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等。下面以某一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为例介绍管理部门确定的主要环境管理内容。

1.制定规划区的环境保护规定

规划区应根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规划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需要的环境保护规定,规范人们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等方面的行为,实现该环境规划中提出的环境目标。

2.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

制定相应的项目审批、审核制度,在引进项目时,严格把好技术含量关和环境友好关,注意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和其对环境的影响。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一律不引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实行项目的环保“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控制污染源,以达到从源头控制的目的。

3.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实行生产者环境责任制,要求生产企业对其使用的原料、包装物、产品生产、消费过程及消费后的剩余物对环境的影响负责。根据环境规划总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按单位或企业层层分解,建立以企业及主管部门领导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环境责任,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责任落实给企业领导者,达到目标管理的目的。

4.健全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制度

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制定各级岗位责任制编制设备及工艺的操作规程,建立相应的管理台账。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已有的污染处理设施,严禁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处理设施。

5.严格落实各项环境制度

在项目筹备、实施、建设阶段,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处理设施能够和生产工艺“同时设计”、和项目“同时施工”、与项目生产做到“同时验收运行”,保证规划区环境规划的落实。

对企业的“三废”排放和“双达标”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6.建立报告制度

规划区内所有排污企业均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填写排污月报表,上报当地环保部门。

在排污发生重大变化、污染治理设施发生改变或者拟实施新、改、扩建项目计划时,都必须向环保主管部门申报

7.制定环保奖惩制度

制定环保奖惩条例,鼓励清洁生产,限制和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

对重视环境管理、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少、污染治理效果好等利于环境改善的企业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对环保观念淡薄、浪费能源与资源的企业则予以重罚。

总结工业集聚区内环境管理优秀企业的环境保护经验,在规划区内积极推广,并对这些企业给予奖励。(www.xing528.com)

总之,环境管理内容的制定必须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环境管理的内容必须为环境目标的完成而制定。

(二)环境管理目标的制定

环境管理目标是指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进而达到环境质量指标的支持和保证性指标。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不同,如表3-2中给出的环境管理目标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公众环境满意率(%)、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重点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率(%),以及应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率(%)等。而在一个工业集聚区规划中的环境管理目标可以包括:实施清洁生产企业比例(%)、“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这三项。这些环境管理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有依据,同时具有可达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管理内容和环境目标制定后,将按照既定的内容开展环境管理工作,一切环境管理内容都将为实现环境目标服务。

(三)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环境目标制定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随着人类对环境变迁研究和认知的逐步深入拓展,以及人类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关环境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深度与广度也在逐步变化。因此,环境管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在制定和执行环境管理内容和目标过程中,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环境目标问题

众所周知,生物圈位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三者之间的交叉部分,人类就生活在生物圈中,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均将影响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的基本物质组成。一旦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的基本物质组成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或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因此,环境管理的内容应该从整个地球圈的角度考虑,确定其环境管理的内容,制定出某段时期内的环境管理的基本环境目标或主要指标。

要实现表3-1和表3-2所示的“十三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必须在环境管理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从表3-1和表3-2可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所确定的针对环境目标的环境管理内容,均包括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以及生物圈的环境保护管理内容。

2.正确认识环境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环境行为管理问题

从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环境目标问题可知,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均将影响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的基本物质组成。因此,人的活动是影响地球圈基本物质组成的行为主体,其行为均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为此,环境管理者不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环境行为,还要运用好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赋予的一切手段,限制他人损害环境的行为。

3.环境管理方法学应用问题

管理的依据是管理者根据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赋予的权利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环境目标,了解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内容,还需要了解人类个体实施环境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这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因此,环境管理方法学实际上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管理者的环境管理方法也应该是一种综合性方法,既要应用社会科学中的管理方法(包括经济,社会和伦理方面),又要应用自然科学中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成果,即环境污染防治方法。

4.环境管理方法的可持续性问题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土壤圈的基本物质组成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非稳定状态,当这种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或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这种相对平衡状态可以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进行表述,即一定区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均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一旦生物圈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超过了其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或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因此,环境管理方法的确定与应用应该考虑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并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管理对策和方法,使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不超过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以保持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具有可持续性,为代际平衡发展留下应有的空间。这就要求环境管理方法的确定与应用具有可持续性。

5.环境管理的跨区域问题

许多环境问题具有大区域特性,如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环流从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区域或国家,一些跨境的大水系也存在同样情况。因此,某些区域的环境行为不仅影响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还会影响其他区域或国家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区域或国际间的共同合作,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这种跨境环境管理的唯一原因,是大家共同拥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